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国际评级机构关注中国地方债 调降信用评级

2013年06月17日 10:38
来源:凤凰卫视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再次对中国潜在的债务风险表示了关注,称中国广义的政府债务已经增加到了GDP的50%之多,在4月份国际评定机构惠誉和穆迪就相继警示中国地方债务的风险,并轮番调降了中国的信用评级。

凤凰卫视6月16日《一周财经新趋势》,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房产税试点扩围提上日程,向增量征税引发争议。近日央行发布2013年金融稳定报告,文中提到,当年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已经形成共识,可以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有专家称,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最大的利好来自于利率市场化之后,储户可以自由选择利率较高的银行基金存款。
   
    今年财经部将在香港发行230亿元人民币国债,其中6月26日发行130亿元,下半年再发行100亿元,人民币国债发行后,将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
   
    中国国家审计署周一发布审计报告称,截至2012年底,抽查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超过3.8万亿元人民币。有机构估算,2012年中国地方政府总债务约为12.1万亿元人民币,偿债压力较大。
   
    13日亚洲股市全线暴跌,中国A股下跌2.83%,日经225指数下跌6.35%,台湾下跌2.03%,恒生指数下跌2.19%,有分析认为,此次大跌受美国经济数据利好,中国经济数据低于预期等多重因素影响。
   
    世界银行12日发布半年度《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今年全球的国内生产总值将成长2.2%,相对于去年的成长2.3%,报告称,全球经济的动荡将减缓,但增长则放慢。
   
    吴柯萱:一场中国式的财政悬崖是不是已经近在眼前了呢?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再次对中国潜在的债务风险表示了关注,称中国广义的政府债务已经增加到了GDP的50%之多,在4月份国际评定机构惠誉和穆迪就相继警示中国地方债务的风险,并轮番调降了中国的信用评级。
    
    说起地方债,其实并不复杂,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另外一个就是政府,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地方政府的融资方式其实主要有三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国家预算法的限制,中国地方政府并没有全力直接发债去筹资,而只能是通过国家财政部来发放,这也是最为正规的一种方式。
   
    而在最近几年,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比如上海,逐渐有了自行发债的试点,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四万亿的投资刺激计划当中,中央政府又给地方政府规定了明确了配套资金比例的限制,所以为了化解地方配套资金不足的问题,2010年,央行和银监会就联合发文件,表示银行可以向各类的平台公司提供信贷,支持经济的增长。
   
    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中国地方政府就开始动脑筋想办法,其中一个很自然的产物钻了这个空子,当然就是城投债等等的融资平台。
   
    地方政府没有钱,但是有资产,可以把资产注入一家公司做抵押,然后举债,这样一来,大量的这些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就可以通过贷款理财产品等等方式,向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源源不断的输入资金,形成了这样一个链条。
   
    进而,这些资金可以用于教育、环保、交通、保障房等等项目,而实际上,由于各地的融资平台越来越多样化,隐蔽化,很多资金的来源跟数量都无从知晓,负债的规模也就难以统计,正因为这部分藏在黑箱里的隐性债务是个巨大的未知数,也就加剧了人们对地方债风险的担忧。
   
    与此同时,由于各级政府之间偿债的职责不清,事权界限不明,一旦累积的债务风险超过了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就势必逐级向上转嫁,偿债风险。最终买单的还是中央政府,所以也就直接危及到了中央的财政安全。
   
    目前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就是,不少的地方政府已经在借新债,还旧债,拆东墙补西墙来解决他们即将到期的债务问题。中国的地方债风险究竟有多大?是不是已经超过了可以承受的警戒线,而这又是不是预示着一场地方性债务危机的爆发?
   
    解说:5月2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负责人在一次发布会上,警告中国的广义政府债务,存在显著的风险,声称这一数字已增加到了GDP的近50%,如果按照2012年52万亿的GDP总额测算,50%的债务至少要达到25万亿之巨。
   
    陆挺:其实这个估算跟我们内部的估算是一模一样的,中央政府的负债,根据我们估算的是占GDP的20%,地方政府占30%。
   
    解说:中国的地方债务到底有多少呢?2011年,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的相关债务达10.7万亿元,然而随后就遭到了国际评定机构穆迪的质疑,认为数据被低估了3.5万亿,此外,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曾经透露,2012年底,地方政府未偿还贷款总额为9.2万亿元人民币,而在2010年底,这个数字是9.1万亿元人民币,在今年4月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前财政部部长项怀诚表示,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已经达到20万亿以上。
   
    陆挺:我觉得首先第一个原因,就是来自于对政府数字的一个解读的不一样,还有一些,当然对口径的划分不一样,比方说有一些地方政府债务,自从2009年以来是由中央代为地方发的,这个算地方债,还是中央债务。
   
    还有我们官方的,就是审计署公布的数字是不包括县级以下的政府,这个就涉及到了,县级以下实际上是有地方债的,我们乡镇一级的,他们其实也有一些钱的,对比这个钱有多大。
   
    解说:其实地方政府大幅举债,源自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安然度过危机,中央政府放松了借款限制,从而也指地方政府的债权发行大幅增加,2009年和2010年这两年,地方政府在执行一揽子刺激计划过程中,就为基础设施建设大举借款了10.7万亿元。
   
    陆挺:所以2009年的时候,实际上中国地方政府的负债基本上是增长了100%,从原来的4万多亿一下增长到了9万多亿,将近10万亿左右,所以主要是在2009年的时候产生了那么一块,但是也可以这么说,中国的地方债务由来已久,并不是说2009年才开始有的,只不过2009年的确是高速增长的一年。
   
    解说:2011年,当经济基本面回归正常,中央政府约束了地方政府的发债行为,但到了2012年,当经济处于下行轨道之时,地方政府再次提高了举债偏好。与此同时,2011年10月,国家财政部批准上海、浙江、广东和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展试点,以此来缓解地方财政的压力。
   
    然而伴随而来的利弊之争也从未平息,不少专家认为,其背后隐藏着巨大风险,担忧发债规模可能失控。
   
    陆挺:第二次比较高速增长的阶段是去年,去年大概六七月份开始的,高峰期在去年的四季度和今年的一季度,地方政府新一轮的借钱的高潮,这个主要是因为从去年的五六月份以后,中央政府也的确是放松了这一方面的限制,因为当时为了保增长的需要。
   
    解说:然而另一方面,大规模借债的同时,地方政府就面临着较大的偿债压力,据审计署统计,继2013年预计到期的债务总额就接近3万亿元,将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50%左右,财政部数据显示,2012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2%,在2011年的29.1%大幅放缓。
   
    国世平:地方政府的还债能力在大大减弱,实体经济不好,房地产卖不掉,土地也没什么土地卖了,所以从这方面讲的话,他的整个的经济状况会非常差,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地方政府都是举步艰难。
   
    解说:在这种情况下,债务展期以及用新债还旧债,就成为了大部分地方政府的权宜之计。
   
    陆挺:有些地方地方政府好大喜功,借着这样一个机会,然后投资了很多也许不应该投资的项目,有些完全不顾本地的实际情况,搞这种大规模的,就是完全超越本地的实际发展水平的基础设施建设,有的效率非常低。
   
    吴柯萱: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国顺利的度过了金融海啸,但是也不可避免的留下了一些后遗症,中国政府投入的四万亿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如此巨大的投入,大多数的钱却都不是来自于中央。
   
    换句话说,如果想要弄明白4万亿的具体内容,就必须走出北京,调查一下地方的财政。有评论说,当时的刺激政策是要地方拿出同等数量的投资刺激方案,这就是本来就是忠于搞基建的地方政府是如鱼得水。
   
    一时间,公路、铁路、电厂、旧城改造等等项目一窝蜂的上马,地方融资平台也就有了机会,开始了井喷式的发展。我们来看一张图,这是近年来包括城投债在内,地方政府发债规模的一个趋势变化,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蓝色这条就是刚才说的地方政府第一种融资方式,也就是通过财政部代发,这是最为安全合理的一种。
   
    绿色这条,就是地方政府通过银行、证券公司等等的金融机构发行的所谓城投债,可以看到,从2009年开始及城投债的规模是逐年的在增加,并且占地方政府发债总规模的绝大部分。
   
    从2009年到2012年,这个数字翻了两倍多,而与此同时,由财政部代发的地方债却基本保持在两千亿这样一个水平,一直到2013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3500亿元。
   
    这也是中国从2009年首度发行地方债之后的新高,而如今,由于难以获得充足的财政收入来偿债,地方政府就只能是被迫借新债,还旧债,此外,大部分的地方融资平台的抵押资产都是土地,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未来能不能如期还债,就取决于当地的房地产市场是不是好。
   
    所以,一旦房地产的泡沫破裂,债务风险就将集中爆发,而就是如此庞大的债务风险,依旧挡不住地方政府融资的高涨热情,最后十年,随着城镇化将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使得在宏观调控政策之下,被抑制的地方投资又赢了一场空前的盛宴。
   
    而在相关的支付需求上升的背景之下,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将是未来财政风险的重要来源。
   
    解说: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使得原本陷入隐忧的地方债务获再次冲动,有专家预计,2012年,城投债净供给获超过七千亿,这些债务主要以市县级平台为主,而市场认为,这一轮城镇化也主要是县镇一级,规模继续扩大,似乎在所难免。
   
    国世平:他的现在地方政府就理解是个造城的概念,所以地方政府说造城得要钱,城镇化要钱,钱拿不来的话,就想尽办法借钱,能够卖土地卖土地,卖土地卖不了,就借钱,打着中央城镇化的概念幌子来借钱。
   
    解说:而有消息称,目前县级城镇化集合债券,这个集合债新品种正在酝酿推出,已经由地方政府着手前期发行准备,如果批将利好非财政百强县的地方投融资平台,城镇化集合债的开动,折射出地方政府在城镇化东风之下的资金渴望。
   
    据报道,但是去年底,今年初几个月,已有数家大行与地方政府签订多封金额百亿以上的城镇化贷款协议。
   
    吴柯萱:有人说美国的次贷是把钱借给了没有还款能力的个人,而中国的次贷,则是把钱借给了没有还款能力的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受政绩动机的激励,再加上缺乏一些有效的监管,就导致债务的雪球是越滚越大。
   
    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其实由来已久,有不少的人都认为,地方债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上涨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在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改革导致的。
   
    分税制虽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财力,从而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财力,但是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的高度不对称,地方政府长期就面对资金缺口,在这种希望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情况之下,就催生了很多的地方领导干部扭曲的负债观,也就是说,他们借债不怕还钱,自己借,别人还,不还钱还能借到钱,不借白不借的这种怪逻辑。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不借钱就等于是不发展,于是很多的地方政府就开始盲目举债,而且谁借的越多谁在任期内的政绩就越大,因此各级的地方政府大多在不同程度上,不顾自身的偿债能力扩大赤字,举债度日,或者是负债任性。
   
    而且这些债务大多数是出于隐性的状态,因此有专家有认为,从根本上而言要解决中国的地方债务问题,就必须确立地方征收的新框架,扩大地方税收的来源,可以预见的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将处于债务扩张和债务消化赛跑的境地。
   
    也就是说,假如债务扩张能够被逐渐消化,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就不大,反过来,如果债务消化的速度赶不上债务扩张的速度,那么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就很大,地方政府的债务已经成为了中国金融市场不可忽视的不大隐患。

播出:凤凰卫视中文台

首播:5月26日(周日)13:55—14:35

重播:5月27日(周日)19:00-19:45 周一01:40-02:25 

声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潘旸] 标签:债务 万亿元 机构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