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体一向以其形象生动的表现特征和速度及时的时效性为受众称道,但就在2004年,凤凰卫视首先播制了《有报天天读》这样一档读报节目,近而在全国掀起了一阵电视读报的热潮,到目前为止,几乎每一个电视频道都有一档自己的读报节目。
为什么电视会舍弃自己快捷的媒体资源,转向时效性稍弱的报纸呢?这样的做法对报纸和受众有什么影响?而报纸面对电视对自身资源的抢夺,又该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本文将就以上问题做简单探讨。
一、电视读报的原因
在分析电视读报的原因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原因和结果的不可分离性,因此,电视读报的原因,也就是它给电视媒体带来的有利影响。
1、扩大信息量,节省采制成本
由于媒体自身占有信息源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有许多突发新闻和异地新闻电视媒体不能及时采访播发,通过对多种报刊的信息筛选,可以对电视新闻进行及时的补充,扩大电视新闻的信息量,同时节省了大量的成本和时间。
以《马斌读报》为例,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在2004年8月9日至8月13日,共摘读报纸新闻55条1,平均每天的播报数量为11条,根据十五分钟的节目时间(包括广告和片头片尾宣传语),基本每分钟就要播报一条新闻。而节目对新闻源的选取则十分宽泛,其中国内报纸包括《中国青年报》、《北京现代商报》、《新京报》、《深圳商报》、《环球时报》等十余份,国外报纸《纽约时报》、《每日电讯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国际先驱论坛报》、《海峡时报》等1,涉及新闻事件更是类型各异、分布广泛,有国内外政治新闻、文体新闻、社会新闻和一些奇闻异事。如此迅速而大范围的对新闻进行报道,单靠电视台一家媒体去采访制作显然在成本和时间上都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读报则轻松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跨地域范围内的信息共享的同时,省去了亲自赶赴采访的路费、机器耗损费、人力资源和后期制作的成本,只靠几张报纸和一台笔记本电脑就可以做成一档既新鲜好看的咨询节目。这对电视台来说,显然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
在精减成本上做的最彻底的是读报节目的先锋者《有报天天读》。主持人杨锦麟读的报纸没有一份是专门为这个节目订的,中文报纸是凤凰卫视资料室的报纸,外文的《国际先驱论坛报》、《亚洲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则是为公司管理层订的。杨锦麟每天利用管理层上班之前的时间对这些报纸进行筛选,看完了再还回去,真可谓不折不扣的“零资源”节目。2
2、汇集多家观点,增强报道深度
报纸由于即时性和交互性的迟滞,对新闻事件的评论汇集往往不够及时,因此报纸上的言论往往深刻有余、失之单调。和报纸专门的评论版块相比,电视新闻在评论方面则略显单薄,无法深入。电视读报则很好地弥补了双方的缺陷,在简短叙述新闻事件过程后,对多家报纸言论进行整理,呈现多方观点,给观众全面的视野,自己则可以在保持相对客观的立场基础上,通过转述报纸评论犀利独到的评论语言,弥补了电视媒体深度和理性不足的缺陷,增加了报道的深度。
2003年9月1日,在报道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时,《有报天天读》的杨锦麟选读了九篇报纸的新闻:
英国《卫报》:美朝无意延续六方会谈
韩国《朝鲜时报》:朝表示六方会谈有害无益
新加坡《联合早报》:六方会谈仍有作用
台湾《中国时报》:六方会谈后北韩决定强化核武
韩国《朝鲜时报》:北韩无理是一贯行径
新加坡《星洲海峡时报》:中国必须继续出手把北韩拉回到谈判桌上
香港《亚洲周刊》:北韩不再信任中国
北京《国际先驱导报》:日本是六方会谈赢家
香港《信报》:朝鲜半岛非核化可带旺亚洲经济3
这几份报纸观点各异,如果读者想以一己之力获取全部信息的话实非易事,但是杨锦麟通过对这几份报纸的选读,不仅满足了读者获取信息的需求,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真实多元的世界,而且给了不同报纸媒体展示自己观点的平台,维护了节目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作者: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