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追梦人”李旸:守护景颇族文化 发展景颇儿童教育

2013年07月15日 14:03
来源:凤凰网专稿

核心提示:“追梦行动2013季”的第十二位追梦人——李旸。李旸在微博中称自己为“非典型”,而实际上她的人生经历也确实有别于一般的同龄女性。她在大学毕业之后不久便辞去律师的高薪工作,转投NGO。在遇到后来的丈夫,语言学家乐安东以后,她更是跟随他,一个荷兰人,回到他位于云南中缅边境的“第二故乡”——景颇族山寨里。在那里,他们两人开始了为景颇族儿童打造的“榕树根”公益项目。

李旸和乐安东(创业家杂志朱本嶸拍摄)

从政府审批、银行贷款,到建设新校舍,这整个过程中,李旸遇到过难以言尽的困难。她说:“我不再需要别人提醒我:实现一个简单的想法会有多难,前面会有多少艰辛和挑战。这些我已有切身体会,也准备应对更大的难题,我只需要坚定、专注地做下去,我知道一切都会越来越好。”虽然已经有不少机构和个人愿意捐款盖校舍,但是学校依旧缺乏聘请优秀教师的资金,这也是李旸目前最关心的问题。

以下是追梦行动和李旸的对话:

追梦行动:因为什么契机开始注意到云南景颇族存在儿童教育问题,并促使您建立了“榕树根”项目?

李旸:说来奇怪,我认识和了解景颇族居然是因为我那来自荷兰的爱人。我的先生乐安东(Anton Lustig),既是个将艺术视为生命、天马行空的艺术家,又是一个严谨较真的语言学家。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个“不小心出生在荷兰的景颇人”。在景颇寨子里,这个金发碧眼的男人讲一口流利的载瓦语(景颇族载瓦支系语言),倒成了我的翻译。他是荷兰莱顿大学汉藏语系博士,自1991年首次到滇缅边境地区做研究,就开始了今生与景颇族的不解之缘。20多年来,他行走在云南德宏的景颇山寨间,以十年磨一剑的严谨,在那里长期生活并深入开展语言文化研究,是第一个全面、系统、详细记录和描述景颇族载瓦语的学者,著有1700页的《载瓦语语法及词汇》(2010年Brill出版社出版),让鲜为人知的中国景颇族载瓦语,在全世界的高等学府和语言学研究机构的图书馆藏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研究早已完成,可挥洒过20年青春的地方,有太多他割舍不下的东西。安东说:“我总想着,让我这个荷兰的景颇族,继续给我第二个老家做点事吧。”从初次见面就开始听他描绘德宏景颇村寨的种种迷人之处,2009年春节亲临之后,我不仅没有觉得丝毫夸张,还体会到更多难以言说的感动。这里到处有自然和古老文化养育的哲人,有太多精妙的智慧和坚强达观的态度令你肃然起敬,有太多奇特的现实会颠覆你固有的认知和价值体系。所以,当安东提议定居德宏时,我感到异常兴奋!

最初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只愿在山里盖座竹楼,画画,写作,教孩子,过隐士一样的生活,这是我们的个人选择,并不打算对别人宣传。我们开始利用假期往返于北京和德宏,尝试给当地孩子们读故事,上创意绘画课,也逐渐有朋友听闻此事,热情加入。然而,在追求这一梦想的过程中,看得越多,想得越多。逐渐深入的思考,让我们自问:“这些活动到底有什么用?什么才能真正帮到这里的孩子?”

云南德宏是中国受毒品和艾滋病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景颇山上的孩子们生活在自然多样、文化丰富的美丽山林,有着良好的语言和艺术天赋,同时却又在错综交织的各类社会问题中挣扎,优势无处发挥。贫困并不是孩子们辍学的最主要原因,单纯的物资输入和支教,不能改变传统文化急速消逝和社会剧变带来的冲击和迷茫,不能弥补少年们因自我认同缺失而导致的对继续读书乃至对未来人生的绝望。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自己想要做、也有能力做得更多、更专业。同时,在看到社会上很多人对公益、对古老文化、对山区情况、对教育的误解之后,便更想传播自己的理念。但要做这些事,就又需要更多资源。如是,榕树根公益项目便诞生了。

李旸

[责任编辑:楼楚楚] 标签:景颇族 树根 德宏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