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何晓道:民间文化保护,我还只是在路上

2012年11月30日 13:17
来源:凤凰卫视

笙箫唢呐,声声切切;冲天锣鼓,震耳欲聋。蜿蜒的山路间,那条壮美的红色长龙在缓缓地流淌。銮驾队、龙鼓队、喜灯队、铳队、红妆队,浩浩荡荡,首尾难顾。八抬轿前,轿夫们的喜悦,不亚于轿中的嫁娘。红花轿、红婚床、红柜、红箱、红桌、红椅……朱漆泥金,耀眼夺目,一路欢声,抬到夫家,宛如一首浙东民歌所唱:“马来哉/轿来哉/王家嫂嫂抬来哉/一杠金/一杠银/陪嫁丫头两旁分”。

这是被称之为“十里红妆”的旧时浙东宁绍地区大户人家嫁女时的场面。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社会的变迁,这样的壮观只存在于历史的长河和一些老人的记忆里了。何晓道不甘心,历史留给我们的那么好的东西,怎么能就这么渐渐被遗忘了呢?于是,在长达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他四处奔走,广泛搜罗,潜心研究,他在收集和整理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十里红妆,明清建筑,农耕文明,在民间文化的抢救和保护上,他的事业越做越大。

从生存,到喜爱,再到责任

对于自己究竟如何走上收藏这条路的,何晓道很坦白。三十多年前,刚刚改革开放,在这样一个时代他首先考虑的是谋生,“我需要活命,解决温饱的问题,然后在丰富的选择过程中,圆少年时代的一个梦想,改变自己,改变生活。”在浙江经济的大浪当中,何晓道做了很多尝试,开钟表修理部,办电机厂、食品厂,但他说自己骨子里对于历史想了解的欲望,促使他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后来有一天发现,书里写的东西和他身边看到的东西吻合的时候,便十分兴奋。“那个时候就想,其实我们和历史之间的距离是无穷接近的。”因此做一些小生意的同时,何晓道也开始做收藏。“不过,做别的都没有激情,一做收藏就把自己钻进去了。钻进去之后发现没钱也不行,然后就去上海摆地摊,卖东西。从谋生到渐渐地积累,大概经过了20年的时间。”

收藏,现在已经基本是何晓道生活的全部。何晓道说,其实对收藏,他是从生存到喜爱,到了后来才成为了一种责任。“我的收藏跟人家不一样的,这个东西不是说它值多少钱,它能有多大的升值空间,我做的事定位清晰:江南地区的,明清时代的,最重要的民间的、民俗的文化。可能有些文物,大家认为不重要、不值钱,但当我把它们全聚在了一起,而整个中国都没有人这么做过的时候,它的价值就可想而知了。”何晓道做的工作是,把收藏变成某一个文化类型的文物体系,通过这些文物体系构建一个学术体系,然后利用这个文物体系理论上的一些观点,构建一个供人参观的博物馆,让更多人引起共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所做的跟买一个东西升值了多少的投资行为是不一样的。”

在何晓道看来,现在国家的收藏机构如博物馆缺少一些民间的、草根的文化展现,对这些内容的田野调查和思考研究也比较少。“我的收藏目标很清晰,就在某一个领域去探索、发现和展望它的未来。我的收藏体系有几个能填补国内空白,人家一般看不上、不要的,我把它们当宝贝。当我把这个做成了一个大的体系的时候,他们就觉得,这确实是民俗文化中很重要的部分。”何晓道举了个例子,像他创建的“十里红妆博物馆”,里面展出了1260余件明清江南富家小姐生活用具、器物等,从花轿、千工床、杠箱,到盒盘台架,好多都是别人丢弃的,但他却像个拾荒者一样,统统拣起来。“通过这些红妆,你可以很好地了解我们的婚俗文化,甚至可以从中了解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两性学中的女性学。”

采访时,碰巧何晓道在为儿子筹备婚礼。他说儿子会按当地的传统,坐轿子结婚,而且他会在微博上直播,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这些东西以前都有,只是有段时间我们把它彻底遗忘了,放弃了。现在的婚礼,中不中,西不西,我们建立了一个没有根的文化。”何晓道说,他在博物馆展出这些婚俗物件后,很多老人看了后很有感触,说她们年轻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为什么现在都看不到了。“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些风俗都被冲刷了。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回。”

[责任编辑:张梅] 标签:何晓道 民间文化 里红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