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国工人震惊苏联专家:没有图纸一年造出5万千瓦汽轮机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在哈尔滨市有一个著名的动力区,这里矗立着三个国家大型装备企业,电机厂、汽轮机厂、锅炉厂,当地人把贯穿三大厂的街道称为三大动力路,而这三大动力企业均是当初一五计划的重点工程,直到今天三大动力企

中苏达成食品换机器协议 中央下令优先出口

解说:集体化一直延续到赫鲁晓夫时代,因此从1930年代初期开始,农业问题始终伴随着苏联,直到1950年代初期,苏联的粮食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俄国1913年的水平。

陈晓楠:1950年年代初期的苏联,农产品极度匮乏,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国才和苏联达成了以食品换机器的协议,然后中国耕地只占世界7%,人口却占世界22%,人多地少食物历来短缺,粮食从北洋政府时期就需要进口,向美国、加拿大、澳洲买粮食,而如今食品却不得不大批出口,用以换回紧缺的机器设备。

解说:1954年,在苏联留学的冯云翔在集市上看到了来自家乡的水果等各种食品,此时中方用于和苏联以货易货的农产品,不仅包括大米这样的主要粮食作物,还包括了羊毛、黄麻、猪肉、鸡蛋这些全都是苏联紧缺的食品。

冯云翔:我们到莫斯科去,看中国的大苹果送去了,中国的好东西送去了,我们也看到了,我们也眼馋,这东西是我们中国的,但是不敢讲,怕影响中苏友好。

解说:1953年10月,中共中央指示外贸部,粮食、大豆、植物油等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挤出,以供出口。次年7月,外贸部再次下令,有些商品如肉类,应该压缩国内市场的销售,保证出口,有些商品如水果、茶叶和各种小土产应尽先出口,多余的再供国内市场销售。

为了保证出口,按计划每人只能留足400斤的口粮,但实际上远远不到,有的地方每人最后只剩于一半。在当年,中国正是用那些最紧缺的产品,换会了机器设备,启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建设,那么这是否是一次等价交换呢?一直研究中苏关系的沈志华有着这样的见解。

沈志华(历史学家):应该这么说,没有苏联就没有中国的一五计划,你像一汽,我到一汽去访问的时候,他们那个总工程师跟我讲的说一汽的从厂房到门房,就那警卫进门全都是苏联设计的,光那个图纸就拉了两火车,就是把它整个设计的图纸全给弄来,然后这个在这个基础上,才就是开始建这个第一汽车(制造)。

一汽完全由苏联专家设计 设计资料重达112吨

解说:1954年一年,从苏联运往一汽的资料高达112吨,在今天的一汽博物馆内,依然保存着当时苏联援建的部分图纸。

郑异凡:这个产品,这个设备,90%都是苏联给的,苏联给我们提供的,这工业图纸、产品图纸苏联提供的,苏联给我们培养了518个实习生,苏联派了170多个专家,汽车厂从无到有,我们汽车厂就是把苏联的汽车厂搬过来。

解说:当时中方技术人才匮乏,整个一汽的构建完全按照苏联人的设计进行,而事实上不仅一汽,苏联援建的众多大型项目,都是由苏联援助完成。

吴爱中:我们厂设备都是从它那来的,当时我们也没有,也不会做这个机床,那个机床,都是它来搞的,它就把它的那个东西拿到你这来,所以说我们厂就是它的那套,它的最大一个汽轮机制造厂,我们厂的设计就是按照它的模式来的。

解说:一五集合中,苏联对中方的援助大多采用的是贷款的方式,就是苏方先把设备送来中国,中方以后再用实物归还,这成为一种极为常见的合作方式。哈尔滨电机厂内的这台机床,正是当时交换的产物。

杜平(哈尔滨电机厂员工):这在是1956年,新中国用黑龙江省一年的黄豆产量从前苏联引进的唯一一台重型大型立车,先后制造了五强溪、葛洲坝、岩滩,包括现在举世瞩目的三峡电站的大型水轮机零部件的生产,被我公司评为功勋设备。

中国用黄豆从苏联换回大车床 至今仍在运转

解说:这台1956年从苏联引进的大型立式车床,今天依旧在运转,它已经服役了整整60年。

吴爱中:当时我们也没有钱,马上就还给它,到后来要结算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里面,你苏联援助我们多少,这算多少多少,我能给你多少多少,这个什么粮食,别的经济作物抵偿给它,那是到后来了,一开始我们都没有这些,就是它都拿过来。

解说:而在一五计划中,所有的资料费用包括技术资料、图纸,苏方都只收取印刷费,在沈志华看来,中方显然是这场交换中真正的受益者。

沈志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主要皆是苏联援建的这些项目,就是从设备到技术到资金,基本上都是苏联的,因为它援建嘛,就把设备给你以后,慢慢再还钱嘛,然后苏联来帮你调试,让它正常运转,所以那个时候呢,如果没有苏联专家的来帮助,整个中国的这个经济生活要恢复到正常,这个恐怕还是非常困难的。

解说:今天,在苏联工业的基础上,中国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举世瞩目的三峡电站12组发电机组中,有8组属于中国制造,中国水电发电机组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准,从1951年一年八百千瓦到现在做到八百兆瓦,在60多年里,中国水轮发电机组的单机容量提高了一千倍。

在1955年,中国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上,汽车、飞机、轮船、拖拉机,共和国最迫切需要的各种机械被印在纸上发往全国。

陈晓楠:有研究者说在援助中国的问题上,苏联在设计方面的转让是技术转让史上前所未有的,并且苏联转让的技术是世界上最佳的,在苏联援助的钢铁工业当中,苏联人将1950年代建造的世界上最好的高炉引入了中国,苏联人设计的武汉和包头钢铁厂,就吸收了高炉和平炉方面的最新技术,这些技术援助的价值,甚至是超过机器设备的,而在此后的10年时间里,苏联方面还派出了约一万名专家前往中国工作,为中国培养技术人才。

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关注凤凰卫视官方微信平台,更多精彩尽在凤凰私享会!       点击关注官方微博@凤凰卫视官网,更多精彩内容实时掌握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陈晓楠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2002-2035

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0900-0935

[责任编辑:马思文]

标签:苏联 中国

2015-05-13凤凰大视野 滚滚红轮——50年代工业记忆(三)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5/05/13/a98bc5a5-65d1-4128-b198-a489bb2de097.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