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叶辛“知青式爱情”:靠着7年书信维系感情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如今的年轻人很多都并不熟悉知青的生活,叶辛对此并不感到意外,他说他出生在1949年,几乎是与共和国同龄,他做过红卫兵,当过知青,下过乡,改革开放之后,他们这一代人又成为了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

核心提示:如今的年轻人很多都并不熟悉知青的生活,叶辛对此并不感到意外,他说他出生在1949年,几乎是与共和国同龄,他做过红卫兵,当过知青,下过乡,改革开放之后,他们这一代人又成为了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时间是一个很厉害的东西,会洗刷一切,但你做过的好的事情,最终会有人给你记得,你做过的不好的事情,也有人会记得。 

凤凰卫视3月21日《我们一起走过》,以下为文字实录:

叶辛被大时代裹挟着往前走 踏上知青之路

姜楠:2014年10月,出差回沪刚刚抵达上海虹桥机场的作家叶辛,就接到了来自上海作协办公室同事的电话,告诉他让他参加即将在北京举行的文艺座谈会,并作为代表发言。让他即刻准备七分钟的发言内容,上交审批,并特嘱不得请假。叶辛回忆,稿件上交之后,并无特别大的修改。在稿件中,他提到了自己的新作品《问世间情》。这部小说关注的是进城务工的农村男女组成的临时夫妻的现象。熟悉叶辛的导演蔡晓晴在看过这部小说之后说,叶辛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与调查有先天的情感优势。因为叶辛有10年之久的农村知青生活。

解说:2015年2月2日,叶辛应邀参加在江苏大丰农场举行的活动。

老知青:不是的,就是用泥土垒起来的,用茅草,用芦苇搭起来的。

解说:同去的还有近二十位当年在大丰劳动时生活的上海知青。

叶辛:另外这个脚盆跟搓板,白天不是这样放的,要竖着靠着墙。

解说:叶辛是中国知青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贵州度过10余年的知青生活,创作出《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风凛冽》,《蹉跎岁月》,《孽债》等广为人知的知青题材小说。根据这些小说改变的电视剧,在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走进千家万户。许多有过知青经历的人们,都或多或少的在电视剧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1969年3月31日,20岁的叶辛离开上海,这一年毛泽东提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进入第14个年头,全国的城镇青年纷纷离开家乡,来到农村,开始一段梦想中轰轰烈烈的生活。在离开上海的前一天,叶辛特意和小伙伴们来到外滩边的一所教堂前,拍下了这张照片。

叶辛:我们拍完这张照片,就走到祖国各地了,最近的是崇明,紧接着就是我们要去的大丰,还有到黑龙江的,到吉林省的,还有像我到西南,贵州的,十几十六七岁的孩子,大家都相约一定要通信,不要偷懒,不要不写信,就说一说这些情况。

但是实际上内心当中都是有一股就是对自己的前途,没有把握的那么一种感觉的。不知道未来怎么样,不知道天天要去的农村是怎么样的。

解说:叶辛的出身不是很好,他说当年自己对于上山下乡这件事,既没有邢燕子等知青典型们喊出的“扎根农村”的豪情,也没有避之唯恐不及的拒绝。更多的是被当时的大时代裹挟着往前走,因为身边的年轻人都走了,自己也就该走了。

叶辛:3月31日的早晨在培光中学上车,上了车呢,公共汽车把我们带着,每一个上山下乡的知青,戴着大红花的知青,顺着培光中学离南京路很近,开出来沿着南京路外滩一直走,走到静安寺,再开始,十里南京路走一走,要告别大上海了。

解说:叶辛2011年创作的短文,《喧嚣的黄浦车站》。描述的就是当年10万上海知青离开时的场景。叶辛插队的农村在贵州省,从3月31日上午10点到4月2日傍晚,叶辛和同伴们在火车上坐了49个小时,通过窄窄的检票口出了火车站后,在一所破旧的学校休息了一晚,才又坐着敞篷大卡车前往插队的修文县。

叶辛:第一次跑到西南山乡,还是很新鲜的,看着这个汽车慢慢慢慢,慢慢顺着盘山公路盘到山颠上,在山颠上可以看到后面的车队,你看那个像火柴盒子那么大,男男女女知青都在叫,然后又盘山盘山盘下来,盘下来。

解说:两个小时后,知青们的新鲜感开始逐渐消失,因为没有坐盘山公路车的经验,很多人都开始晕车,呕吐。

叶辛:大家透过那个卡车望出去那个山野,还是早晨的山野,山野上长得东西很少的,尤其是田里面也不长什么东西,大家这个心情就感觉到从此以后,我们就要在这个山野里面生活了。但是寨子在哪里,我们要去插队的村庄在哪里还不知道。

解说:和叶辛一起离开上海,前往贵州省的,有900多名知识青年,他们被分散到各县。其中462人来到修文县,修文县位于贵州省中部,盘山公路上,敞篷卡车的数量不断减少,最后只有4辆卡车拉着叶辛等6名知青和他们的行李来到久长公社。此时知青们已经在路上奔波了4天4夜,老乡们腾空了一处保管房,一头是4名男知青的屋子,另一头是两名女知青的屋子,中间是公用的烧火做饭的灶房。叶辛和同伴们安顿了下来。

叶辛:就睡觉,睡在床上,我们四个男知青互相还要说话,谈那个新鲜感,只听那个茅草屋,外面那个风,吹着那个茅草呼啦,呼啦,我小说当中写的“吼啸的风”,就是那个时候感觉的。然后望出去,没有灯,只看见那个黝黑黝黑的山,然后一眼望不到边边,一点点也望不到边边的感觉。

上海知青赴贵州农村闹笑话 将小麦当韭菜炒

解说:4月已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老乡们忙着春耕,插队的知青们要跟着老乡一起下地插秧。

徐炳曜:(叶辛朋友):那时候刚刚开始栽秧,秧拿在手里面,怎么栽都不知道?还有什么叫秧?是种水稻的,什么是什么小麦,根本分不清楚。上海知青还闹了很多笑话,他把地里的小麦,当韭菜割来炒蛋吃。老乡就糊弄我们,说我们上海人只知道大米树,因为不知道大米是生长在水稻上的,以为是一种树。

解说:这是知青们到农村要过的第一关,劳动关。叶辛说,在那个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年代里,一开始知青们的出身在农村反而显得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能否成为一名干农活的好把式。

叶辛:插队第一天,我们休息了3天。老乡说今天出工,今天出工农活当中最轻松的,最轻松的就是栽苞谷,就是女知青喊一人教我们,她们背一个背篼,空背篼,然后扛一大锄头。出工走路就在高山上,在高坡,这个高山的土,贵州人栽苞谷的地叫土,高山的土在14里之外,14里上坡的爬山路,我们爬上去,男女知青都把锄头一扔,躺在坡上坐在坡上不动了。

解说:14公里的山路让叶辛和另外5名知青精疲力竭,他们躺在山坡上歇了好半天才跟着妇女们一起栽苞谷。

叶辛:休息了后看看老乡,栽苞谷很轻松的,就也学着做,做了一阵子,我们四个男知青突然发现,怎么栽苞谷的全部是女的?一问,这妇女队长就说照顾你们四个男娃娃,你们是男的,就是男的实际上都在跳粪和挑肥,怕你们干不动就叫你们跟着我们女边的,妇女一边的盖土,打了犁沟,粪放下去,苞谷籽放下去,把犁松的土再盖过来,这个活相对蛮轻松的。

解说:对于老乡们的照顾,男知青们当即表示反对。

叶辛:我们说我们也不要干,我们也要来接受再教育,我们主动,找来四个箩筐叫我们挑,我第一挑挑了多少,它因为粪都是老乡自己积的,它要过秤的,过秤我挑上去很重了,29斤呀,才29斤,老乡都哄堂大笑呀。

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关注凤凰卫视官方微信平台,更多精彩尽在凤凰私享会!   

 点击关注官方微博@凤凰卫视官网,更多精彩内容实时掌握

《我们一起走过》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姜楠

首播时间:周六 10:05—11:00

重播时间:周日 21:40—22:30

[责任编辑:马思文]

标签:叶辛 知青

2015-03-21我们一起走过 叶辛——蹉跎岁月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5/03/21/e419c86b-a366-44fd-9853-41e1b99d6364.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