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科考队每日奋战十八小时 不畏极地严寒建设长城站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在长城站落成后的十个半月,1985年10月7日,中国终于成为《南极条约》的协商国,对国际南极事务有了表决权,三十年走过,今天的中国已经在南极建设了四个科考站,科考队员们可以在那里过着较为舒适

核心提示:在长城站落成后的十个半月,1985年10月7日,中国终于成为《南极条约》的协商国,对国际南极事务有了表决权,三十年走过,今天的中国已经在南极建设了四个科考站,科考队员们可以在那里过着较为舒适的生活,还有无线网与外界实时联络,科学家们正努力着希望在科学考察事业上取得更多的突破,同样创造奇迹。

凤凰卫视11月22日《我的中国心》,以下为文字实录:

郑浩:1984年11月20日,科学家、军人、记者、建筑工人、船员等591人组成的中国南极科考队从上海出发,奔赴南极,他们要在那里创建中国第一座南极科学考察站,名字定为“长城站”,三十年来很多当年的考察队员希望有机会再赴南极,可惜成行者不多,当年为什么要进行南极科考?又遇到怎样的困难呢?

郭琨曾七赴南极 带队建设长城站中山站

解说:郭琨,首次南极考察队队长,曾七赴南极,带队建设长城站、中山站,如今这个当年的硬汉已经80高龄,步履蹒跚,记忆却如少年般清晰,建站三十周年之际,他要让当年队友金涛的儿子金雷把自己新出的书送到长城站。1981年5月11号,酝酿三年的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成立,在国家海洋局科技部的郭琨成为其中一员,中国走向南极的道路正常推进着。但是1983年9月月份的一次国际会议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人,当时《南极条约》协商国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召开会议,中国作为刚刚加入的缔约国受邀参加,郭琨和两名外交部人员是中国代表。

郭琨(首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你只有什么呀?参加各国代表团名单会议议程,其他一个字没有,什么各国的发言呐什么都没有,非协商国都没有,这是一个。再一个呢协商国按照英文字母坐在前排,前排有桌子,非协商国后头椅子你随便坐,不管你,没有发言权。

解说:1959年12月1日,美、英、苏、日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了《南极条约》,约定为和平目的使用南极。12个签字国和在南极建站及独立组队赴南极考察的国家为协商国,到1983年,共有16个协商国,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里只有中国不是。

郭琨:当会议表决议程的时候,大会主席团主席一敲那锤儿,请非协商国到会外喝咖啡,作为中国十亿人口一个代表团没有表决权让你退出会场,这真是刺痛你的心啊。

解说:实际上,早在1940年代,英国等七个国家已对83%的南极大陆提出了领土主权要求,南极早已成为纷争之地,日益发现的丰富资源更是人多国虎视眈眈。南极建科考站很快提上日程,但当时极地办公室只有六个人,刘书燕当时也在海洋局工作,学的是航空专业,被选入极地办,他的任务是负责后勤,但是在南极建科考站需要采购什么,谁也没有经验。

刘书燕(首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咱们也没有经验嘛,所以我就把那个日本的东西,我参考他们的东西制订这个计划,我们办公室没有会英语的,当然日语也都不会,那几个人都不会的,那来了材料以后就送到海洋局这个外办,叫他们进行翻译。

解释:为了了解南极,郭琨和同事四处寻找资料,连国家图书馆都没有任何介绍南极的书籍。有一天同样被选入科考队的记者金涛抱着这本地摊上买的书来找郭琨,两个人都激动极了,这是出版于1927年的汉译世界名著《南北极志》,这本写满了笔记的书郭琨珍藏至今,这竟然成为第一批科考队员了解南极最重要的资料之一。后来郭琨等人还被派往南极的别国科考站实地考察。

郭琨:人家介绍,南极站房子防寒、防雪埋、防火,当时我们是找的新型材料建筑公司给设计的,咱们的是组合式墙板,墙板厚12公分,两边外边铁皮包着,里面是泡沫塑料,防寒呐,普通钢不行,普通钢一寒冷零下几十度,你这钢脆裂了。

解说:用国家拨给的费用按计划采购,但是1980年代的中国,物资并不丰富,很多针对极地生存条件的物资都得重头设计,连羽绒服都如此。

刘书燕:要什么他没有什么,你知道吗,就是处于那种情况。

郭琨:从全国各地方都搜集到了买手炉买不着,没有。

解说:从羽绒服到食物都是找到厂家定制,设计则参考大量别国经验,组建科考队科学家是重要成员,刚刚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地质学博士刘小汉接到了领导通知。

刘晓汉(首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地质学家):咱们国家的南极委员会的领导他也不知道南极是什么样的,所以我们的科学家你像地质学家在那能干什么活也不知道,所以在科学上对于我们这几个科学家来讲呢,没有什么具体的任务,意思就说你们根据你们的科学知识,你们看,看着办,在那能开展什么活动,能开展什么工作能开展哪一项的研究,你们就做。

解说:1984年10月8日,中国首次南极洲考察队成立,除了科考班还有房屋班、发电班、通讯班、装备运输班等9个班,每个人都经过严格的审查和挑选。

郭琨:你像我们选这个人吊车的人都是技术一流的,吊起一个大的铁石头,从这儿吊起来以后,转一圈放这筐里头,不能把筐砸歪,放在中间里头,按照规划,除了科考人员海军还要派出一支护航船负责制定航行路线,保证航行安全,1984年9月13日,南极洲筹备工作简报把出航时间提前到11月20日,李鹏亲自批示,行前,邓小平为南极考察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这一支肩负着民族重望的队伍共要出发了。

郭琨:李鹏副总理就讲了三次,万无一失,出战必胜,安全第一,你像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武衡就跟我讲,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所以我压力比较大,自己没底。

解说:11月8日,科考队员们来到上海,住进了考察船,“向阳红10”号,这艘排水量13000吨的大船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巨轮,1979满交付使用,曾参加中国首次发射运载火箭,同步通信卫星等重大科研试验任务,但是这艘船并不具备破冰能力,奔赴南极意味着无数未知的风险。孙福臣要把当年的大合照送给长城站,他当时是国家海洋局通讯站的报物主任,因为业务娴熟,成为科考队通讯班的一员。

孙福臣(首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通讯专家):那时候好多朋友就给你个胶卷,到那去照点相,大家都知道有企鹅有海豹什么的,到那去拍点东西,当然黑白的给的多,彩卷肯定很少,欢送的时候挺激动的,又敲锣又打鼓的。

“向阳红10”号遭遇大风浪 队员绑床上睡觉

解说:“向阳红10”号上除了南极洲考察队的54人,还有南大洋考察队74人,加上船员,一共155人,海军则派出“J121”打捞救命船护航,船上共计308人。航行则本着安全、经济的原则,选择了从上海直达南美洲阿根廷南端乌斯怀亚市港口再横穿德雷克海峡,抵达南极,这是从未有人使用过的航线,无异于一次探险之旅。

在茫茫大海上,两艘船591人要连续航行30天,行程19283公里,才能到达第一个港口,阿根廷的乌斯怀亚,“向阳红10”号上,大多数人没有航海经验,出海不久就遭遇大风浪,队员们晚上睡觉还得把自己绑在床上,防止掉下来。

刘晓汉:大风浪,那天正好是一个什么,过一个什么庆祝谁过生日还是什么,反正是加餐,然后我一看桌上一盘大虾,油炸大虾,那平时是绝对不会拿出来给我们吃的,结果刚要开始一个大浪来,那一桌子菜全部飞到地上,然后就在飞行的过程当中,我一把就抓住那一盘大虾,我趴在地上就赶紧吃。

郭琨:风助浪势,浪助船高,那玩意浪高,没坐过船的人大部分都受不了,最后有一个同志吐了十三次,把胃里黄水都吐出来了,最后吐的什么呢?四肢抽筋,四肢抽筋,几个同志摁着他,最后给打点滴。

解说:巨浪导致的晕船考验着每一个人,食堂里的人越来越少。

郭琨:我有时候在家里边听着朱明瑛还有什么哪个唱什么大海呀,像妈妈一样,他说他没有出过海吧,他说大海像后娘,所以有的队员就编个顺口溜,一言不发,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脏翻腾,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久卧不起,十分难受。

解说:非同寻常的晕船让很多人整天趴在船上不敢活动,稍一运动就呕吐不止,队长郭琨很着急,因为等待他们的是更为艰巨的极地建设,他担心大家体质下降,后来队里规定,共产党党员必须带头到餐厅吃饭,带头锻炼身体。

刘晓汉:当时我们整个队是充满着一种革命的那种英雄主义的那种气氛在里头,你比如像有些记者或者什么,他们我看大风浪过“西风带”的时候那整个桌子、椅子都有的很多倒在地上,桌子上东西全部都飞到地上来,摔在地上什么,但是记者他抱着个小凳子,在那写稿。

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关注凤凰卫视官方微信平台,更多精彩尽在凤凰私享会!

         

              点击关注@凤凰卫视官网,更多精彩内容实时掌握

《我的中国心》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陈晓楠 郑浩

首播:周六1005-1055

重播:周日2140-2230

[责任编辑:王圳]

标签:南极 郭琨

2014-11-22我的中国心 向南再向南——首次南极科考队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4/11/22/5413a727-70c6-434e-bca1-53cacc7d71c2.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