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阜平:抗日战争时期的模范根据地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阜平,河北和陕西交界处的一个小县城,在七十多年前的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经是闻名全国的一块模范根据地。中共在抗战期间完成了从军事实力到政治主张,经济实践乃至领导形象的脱胎换骨,根据地的经营是其

解说:村里的砌筑和富农,同样是共产党的争取对象。他们中的很多人,同样乐于为共产党工作。张冀新家里就是当时村里的富户。

张冀新(阜平花山村村民):我父亲不识字,思想很进步,八路军一来就入了共产党了。

记者:就如共产党了。

张冀新:就入了共产党了。

记者:就是富农也可以入党?

张冀新:入党那时候不讲成分。

记者:不讲成分。

张冀新:那时候八路军一来不讲成分。

记者:地主也可以入吗?

张冀新:可以入,只要你抗日,积极参加抗日工作都吸收,那时候不讲究。

解说:共产党作为一支外来力量,进入晋察冀,要从实质上形成对地方政权的掌控,必须经过当地人来实施。但此时在大多数村庄,仍然是地主豪绅把持着话语权。北方局书记主管常务的彭真,开始研究如何在农村推行选举,通过民主的方式,完成乡村政权的改造。

张鸣: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通过民主选举,把那个国民党基层政权选掉,这个选举没什么说的,就是孙中山当年就定下来的,就是地方自治是他们的方针,实际上国民党它是不能否认选举的,但是它就是没实行好而已,它就是没搞好,所以地方证券,往往都是地方的精英啊,地方甚至是由豪绅把持着。这样呢就是说中共过来以后呢,它用选举的方式把它搞,第一合法,第二合情合理,就是老百姓也同意。

周均伦:聂帅就讲这个文化都这么低,叫他们发选票什么东西,字也不认识你这怎么弄啊?聂帅就针对这种情况,办了七千都所小学,七所联合中学,另外成立了什么夜校扫盲班,识字班各种各样,尽可能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

解说:陈继和今年88岁,北果元村村民,是当年村里的民校老师。抗战爆发时,陈继和只有14岁,家里是阜平县最阔绰的地主,父亲毕业于北洋工商大学,做芦苇生意,每年家族的收入有五万元,族中子弟的教育都有固定模式。

陈继和(阜平北果元村村民):那时候俺们就考这叫什么,叫六中、北大、哥伦比亚。

解说:1937年7月6日,陈继和来到保定准备去投考六中,第二天七七事变爆发,上学被迫中断。陈继和本要参加部队,可是他个子太小没被选上。于是在孙立村里的民校当了一名老师,给村民扫盲。他教农民学拼音,学认字,学算术,还讲授社会发展史,因为扫盲成果突出,被评委阜平县英模典型。

陈继和:阜平县,十个区,东南方,多滩地,雨水好、收稻米,共产党,八路军,打日本,救人民。就这么样,头前就这么个样,你就可以看到这叫做农民识字三字经。

解说:教育解决了基本的扫盲,但村民对民主还是毫无认识。刚开始搞选举农民没有积极性,他们怕遭到原村长的报复,每次选举还是以前的大户乡绅当选,对此,共产党组织了查账委员会,发动农民抵制有贪污劣迹的村长,鼓励他们选出村里能公平做事的人。

徐焰:就几次下来之后,就有积极性了,为什么呢?就是选出来的人好坏跟他们生活有关系。这就是教会了他,所以老百姓后来基本上就选对他好的人。

1938年邓拓接受报社工作 面临物资匮乏局面

智振华:那么在1940年的时候呢,晋察冀召开了一次大范围的民主选举,那么现在看到这个照片呢,这是1940年阜平人民选举出来自己拥护的县长马叔乾,这个照片上穿白色衣服的就是马叔乾同志。他呢是阜平县第一任民主选举产生的县长,另外还有一点他的学历非常的高,1935年就考入了清华大学。那么包括这个是唐县选举出来的第一任女县长陈舜玉,那么在之前呢,妇女参政议政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晋察冀呢,非常的民主,妇女同志也可以当选县长。包括这个,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张照片,这个是当时晋察冀选举群众集会的一个场景。那么咱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当时老百姓把要选举人的名字还有选举他的理由写在一个牌子上举起来,进行自由集会,给自己支持的候选人拉票,那么比如这个,这位老百姓呢,手里举着牌子写着杨祥真能干,合作社工本领强,咱们打火把他选。

解说:基层工作人员还和农民一起创造出很多闻所未闻的选举方式。

张鸣:豆选。就是每个人背后坐一排,候选人做一排,然后每个人后头放一个大碗,完了就是每个人一个豆子往里扔,开始就是随便的豆子完了,就发现有人作弊,手里拿好几个豆子,一个人扔好几个,就不好办。所以就发特定的豆子,或者涂了颜色的豆子。这样就每个碗里头看有多少。

解说:对于共产党看好的人选,如果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当选,也绝不重选,尊重选举结果。

张鸣:在那个时候,共产党它最好的一个方面就是说,它认同自由民主理念,它的确是说正经八百地操作,我不怕落选因为政权总会,总会是按我的意图在操作。那个时候没有根据里头,没有任何人,组织或者说是个人,能比共产党干的更好,能比他们更克己奉公。而且它做得很公平,就是我自己不多吃多占吧,我也不让别人多吃多占。我会给老百姓切实减轻负担,我的负担如果重了,我可能会马上会调整。它实际上是一种献身精神,导致了它这种行为,它就这么做。

解说:当时根据地各级政府,实行经济公开。边区政府正西每月生活费18元,县级工作人员只有10元左右,一些廉洁的县长还要省出一部分来支持抗日民主团体,因此边区政府渐渐得到了当地百姓无条件的信任和拥戴。

张鸣:地方精英很多都是摆上去以后,都有问题,贪污啊,腐败啊这些问题很多,比较多,完了把他选掉很容易的。就用选举的方式,用民主的方式把权夺过来。

解说:这些村一级的选举锻炼和考验了中共建设基层民主政权的实战能力,为后来更大规模的选举打下了基础。1940年毛泽东正式提出,抗日敌后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三三制原则,即在根据地政权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共产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这是一个包容性更强,代表性更加广泛的政权。以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它“三三制”实际上保障的不是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保障的开明士绅的份额,因为如果你要放任选的话,那开明士绅就被选掉了,共产党是没有被选掉的可能性的,就那个时代他们充分的自信,就是我没问题,我不怕选举。实际上中共是通过这个东西,它建立了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就是以前在苏维埃时期它的基础并不结实,它很快就被冲掉了,他能够那么快被(冲掉),不仅仅是上层王明路线的问题,依我看不是那么回事,因为它根本就没有基础,然后呢,但是它建立这样的基础之后呢,它壮大起来嘛,真正成为一个力量,跟国民党抗衡的力量,经过抗战才壮大起来的。

视频片段: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我给他那拿弓子来了,那个弓子都坏了。

邓老师我想学小提琴。

哦,你想学小提琴啊。

嗯。

你知道小提琴不好学的。你看白云飞学了一阵子,他就不想学了都。

是吗。

嗯。你能坚持吗?

能。

解说:邓小岚,今年70岁,每隔两周她都要从北京做长途车,来到阜平县马兰村,给这里的孩子上音乐课。

邓小岚(原《晋察冀日报》社长》邓拓之女):为什么要到马兰去,一个是父母在那儿战斗生活过,另外一个我自己就出生在这儿附近,我就吃着当地老乡的奶长大的。

解说:地处深山的马兰村,曾是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社所在地,邓小岚的父亲邓拓是《晋察冀日报》第一任社长,也是解放后中共喉舌,《人民日报》的第一任总编。当年他主持的《晋察冀日报》,曾经是飘扬在华北敌后人民心中的一面旗帜。

张鸣:当时共产党是一个很重视媒体,很重视宣传的一个党,它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话语权的重要性,它为什么在《新华日报》上,竭尽全力地说人权,说自由说民主,其实它很注意到这个形象,它注意到,而且把国民党当时干的一些坏事,它都一并的抨击。

杨瑞(原《晋察冀日报》文书):每天都有社论,这个社论都是大部分是邓拓写的,那是个才子啊邓拓。那人年岁不算大,三十几岁吧,他有马,他骑着马在马上就构思了,写起来那毛笔字,毛笔字写得好。

解说:邓拓生于福一个举人家庭,自幼酷爱文艺,中学时就开始自办刊物,曾先后在上海光华大学,和河南大学学习社会经济专业,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宣传队伍中,难得的笔杆子和大秀才。

杨瑞:我经常见他,瘦个子,又不刮脸,还有点小胡须。讲话那个浙江味道,还有点肺病,弄个破手绢擦擦手,他出汗啊。

解说:1938年邓拓接受报社工作,他面对的是物资和人员都极为匮乏的局面。

杨瑞:纸张哪儿来,油墨哪儿来,自己建工厂制造纸,糙纸。你看现在看那报纸,那字儿都看不清楚,油墨也自己想办法做。印出来以后打卷,打成卷,写好。派人背上包子,背上布包子,徒步送,村里有黑板报,还有喇叭宣传,晚上没有电,弄个大喇叭筒子喊,报纸上说了什么,什么事,明天怎么怎么着。

解说:报社创办不久,邓拓从冀中搞来一副四号铅字,但数目和种类都很少,印刷时很多字要用符号代替,在出版《论持久战》的时候,连“投降”的“投”字都要用两个字来拼。但是报纸的内容却丰富多彩,有社论,国际国内新闻、评论,还有《老百姓》《海燕》《子弟兵》等副刊,向“狼牙山五壮士”等很多脍炙人口的抗战故事,就出自《晋察冀日报》的采写报道。

[责任编辑:王圳]

标签:根据地 毛泽东

2014-10-25我的中国心 十年驻马胭脂河——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纪事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4/10/25/90dc43d8-776e-4a3b-a2a9-9c2f7ddf4dd9.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