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阜平:抗日战争时期的模范根据地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阜平,河北和陕西交界处的一个小县城,在七十多年前的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经是闻名全国的一块模范根据地。中共在抗战期间完成了从军事实力到政治主张,经济实践乃至领导形象的脱胎换骨,根据地的经营是其

李贵当年是马兰存一个要饭人家的孩子,八路军进来后,他当上了儿童团长,经常给邓拓送信。

李贵(阜平马兰村民):咱要饭吃的,挎上个小篮儿,底儿上还是两层的,底儿上有底儿,也不高,都想着能搁下就行了,把那个信搁到那地儿,搁上这乱七八糟的,盖上在上面,走了吧。他一看吧,还都扯开盖子,什么也没有。要不是这样让他弄着我,我跟你说我还有我的命在啊。哎。这不是邓拓的像吗,你看看那个上头,他这一生的历史都在这上头。他们看着这穷人,我跟你说非常好,跟你说,你能感觉到,你冷了人家可以说是把人家那个衣服脱下来给你穿上,那谁谁你啊,是不是。

解说:在马兰村,报社同志和老百姓相互信任,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杨瑞:吃饭都是小米饭了。偶尔一次吃一顿大米饭,舍不得吃,偷着分出那么一半块来,给人那房东小孩送过去。那小孩吃了,哎哟,大米饭,好家伙。

邓小岚:老乡跟我们说起来,他们帮着摇那个印刷机,一摇喀啦一张,一摇喀啦一张,后来有经验了,喀啦转两圈你一松手,它自己就喀啦又跑一圈儿,像这种都是很具体的,他们讲他们怎么当初报社在这儿的时候,他们怎么一块儿做。

解说:1940年晋察冀各部参加了由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重创日军。共产党在敌后的发展,强烈震撼了日军,随之而来的是日军对华北地区的大规模扫荡和蚕食。而《晋察冀日报》社,则成了清剿的重点对象。

杨瑞:这个不光是共产党八路军,重视这报纸,日本也更重视这个报纸。把这个办报纸的看成是比军队还厉害。为什么,它宣传人们的思想,知道为什么要打日本,如何打日本。

解说:为了打掉这张报纸,日军不惜长途奔袭或长期围困,针对于此,邓拓提出“游击办报”,敌人一来,大家把出报机器埋起来,人员分散转移。敌人一走再把机器挖出来,继续出报。只要有相对安定的24小时,就要出一期日报。为了方便转移,邓拓要求变比编辑们尽量在3000个常用字内作文章。精简设备,使八匹骡子,就可以将出报设备运走。这样他们就可以在遭受轰炸时,在山上石缝里写稿。在日军围困时,躲在老乡的牛圈里排字印刷。1943年日军侦获晋察冀日报社的常驻地在马兰村,他们对马兰进行了突击扫荡。报社的人员在埋好机器后,被迫迅速转移。

邓小岚:报社那边刚刚离开马兰村,后来上面要有重要的社论要发,所以他们又赶快回到马兰村,机器都坚壁在马兰村了。很紧张地排版,印报,大家都是争时间的那样的,印一百份就欢呼胜利。鬼子马上就靠近了,等他们最后收拾东西走了以后,也就过了三、四个钟头,敌人就到了马兰村了。

解说:当时李贵的父亲因为残疾无法逃走,日本人闯进他家,对他一阵拳打脚踢。日军先是抓住了李贵的父亲,逼问报社的去向,李贵的父亲说,自己是残疾人,什么都不知道。日军又抓了30多个村民,村民都说自己不是马兰人,日军恼羞成怒,把他们推到了一个萝卜窖里。

李贵:一个萝卜窖,那人挤的压压的,我跟你说,你蹲也蹲不下,人们渴的不行怎么办。说是鬼子在窖口有站岗的,渴得俺们不行,给俺们弄点水吧。好,给你们弄点水吧,对了,弄了一勺滚烫的热水,往头上一倒,我跟你说啊,把人们烫的啊,哎呀,这到半早晨的时候,叫人们沿着窖边跪在那,然后鬼子使刀“啪啪”地杀。

解说:在这次扫荡中,共有19名马兰村民被日军杀害,但报社的同志和设备却得以保全。

邓小岚:所以这些事情,就使得报社的同志和马兰村民的感情特别深,所以你看我父亲在写《燕山夜话》的时候,他用的笔名就是马南邨嘛,就是这个马兰村,他自己介绍也是说,马兰村是我们《晋察冀日报》曾经出报的一个小山村,我对那里有很深的感情。马南邨他是因为是福州人嘛,南方人讲话“南”“兰”他区别不开,也不是光是因为区别不开,也因为他取笔名嘛,不要完全用那个字,所以他这后面看“邨”字,他也用了古写的那个“邨”字。

杨瑞:我住那房东到现在,他那姑娘还来看我,那都七十岁了,说什么我娘跟我说,他们在这儿住着都是好人,都是这个,好人,什么叫好人,他不是像现在说这么个说法,说那个人政治上怎么样,能力上怎么样,说我信任你就是好人,他信任八路军。

画外音: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唱首动人的歌谣,让孩子们知道,爱在人间。清晨的花朵,永远的童年。

中共推行减租减息政策 欲缓和农民地主矛盾

解说:中共的根据地大多处在多省交界,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如果能让经济良性发展,以负担庞大军队的开支,成为中共最棘手的问题。对此,中共推行减租减息的政策,力求缓和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张朝杰:地主这一年,你种这一季,假如说吧,一般这个水季,这一年给你估计是300斤,你这300斤交上200斤,你才留100斤。这100斤中你再刨去你的籽种,你连100斤都捞不着。你再下种呢,你就变成几十斤的,你这个你才交了20%,你差哪了。那个时候是天上地下反正。

周均伦:这样的这个政策一贯彻,贫下中农就这共产党确实好,又抗战又照顾了我们的生活,把我们生活改善了,所以你们讲怎么站住脚的,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站住脚,既有政治的意义,也有经济意义。

解说:然而执行的过程并不容易,这意味着地主要减少一半的地租收入,对于拒不执行这一政策的地主,共产党一开始采取没收办法,这迫使地主必须妥协。最终二五减租在晋察冀全境得到很好的落实,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为提高。1940年晋察冀的农业收入甚至超过了战前最好水平的1936年。

1939年初,聂荣臻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根据地建设的汇报材料,毛泽东看后大为赞赏,亲自为之写序并题写书名。这年5月,《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一书在重庆和延安同时出版。

周均伦:被评为模范根据地,第一个原因就是军事上面,我们部队发展到这个主力部队,跟地方部队发展到十多万人,还有民兵游击队。另外打了几次胜仗,歼灭了敌人一万五千多人。而且这个面积扩大了,扩大到三省,所谓三省呢,察哈尔、河北跟热河三个省,72个县制,72个县,那么72个县不是等于讲都是我们的,里面日本人占的那个县城,他占的点,线,但是面是我们的。

解说:1938年初,一个名叫卡尔逊的美国军官,来到晋察冀,作为罗斯福总统的特别观察员,考察中国的游击战争。聂荣臻给卡尔逊介绍了晋察冀的敌我态势。

周均伦:卡尔逊一看,这个日本人主要占的几个城市,周围的地方都是我们的,这个面都是我们占领的,所以这个他觉得也很好奇,在敌后,你们就是怎么依靠发动群众,就把这个事情给办起来了,你们这个供给怎么办。不是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吗?聂帅讲我们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老百姓粮食,军粮都存在老百姓的家里面,村村都有。我们走到哪里就可以打游击嘛,到哪里老百姓就可以供给我们的粮食。

解说:当时每个村子都有老百姓帮八路军管公粮,部队每到一个村长,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找到粮秣主任,拿出边区政府发的粮票,就可以立刻得到所需要的粮食。

杨瑞:吃老百姓的菜,这要给钱,老百姓要给粮食,那给钱,给粮票,吃一顿饭要交一顿饭的粮票。老百姓不专给你做饭,他吃什么我们吃什么。

张冀新:我的大伯就是个粮秣主任。

记者:您大伯是粮秣主任。

张冀新:是粮秣主任。

记者:他把粮都藏到哪去?

张冀新:那时候敌人一来扫荡,就埋到地下了,埋了,找大缸什么的埋到地下,坚壁了,那时候叫坚壁清野。

记者:那你们很饿的时候,你们自己生活很很困难的时候,能不能吃一点公粮?

张冀新:不能,不能,不能,公粮不能动。

徐焰:抗战到了1938年年末,共产党在敌后有了大发展,这个蒋介石也想发展,但是他不懂怎么打游击啊,为什么在湖南的衡阳办了一个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请八路军这个参谋长叶剑英去讲课嘛,蒋介石当时也想,派三分之一的部队到日本后方也站住脚,但是叶剑英一给他们讲课,这些人听了之后就灰心丧气了,首先到敌后去,官兵要一致。当官的和当兵的穿一样的服装,吃一样的伙食,同甘共苦。再一条来讲,军队和人民打成一片,到一个地方来讲,给老百姓挑水,扫院子,这国民党军队能办到吗?根本办不到,所以国民党军队没法打游击啊,没法在敌后站住脚啊。

解说:军队和人民融为一体,这为敌后作战提供了坚实了群众基础,在大龙华战斗中缴获的日军文件,就记载着日军110师团,师团长桑木崇明的哀叹。桑木说,晋察冀的组织,是神秘微妙不可理解的组织,老百姓可以随便用眼色或手势,传达八路军要知道的消息,速度比电话还要快。

张冀新:那时候党的工作,思想工作做得是好。儿童团、妇救会。

记者:这些组织都起什么作用啊?比如说儿童团这些孩子都干什么?

张冀新:站岗放哨查路条,这是儿童团的。

记者:路条只要是咱们共产党的村和村,你要是过都得有路条。都得有路条。得写着你是哪的人, 你到哪里去。没这个条你走不了,不让你走。

刘良(军史专家):人民战争最根本的一点,就只有做了这一点,你才能谈得上人民战争,就是说其他国家为什么搞不了,只有中国共产党能搞了,就是让广大民众自觉地,“自觉地”这三个字,自觉地投入到战争行为当中去。我作为老百姓,我认为我现在从事我打的仗是给我自己打的,这才是算把人民发动起来了。

解说:在敌后,很多具有创造性的作战方法,来自人民的智慧。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这些好的作战经验,经过层层推广,从一个点迅速推及整个晋察冀,乃至中共各个根据地。

从1940年到1944年,晋察冀居民团结一心,熬过了抗战中最艰难的阶段,拖住了日军在华北的兵力。

刘良:那么在这个地区呢,牵制日军,日军常年对晋察冀边区要保持3到4个师团的正规兵力,不包括伪军,仅是日军就需要这么多,战斗频繁到什么程度,日本110师团在《华北治安战》这个书中收录了当时师团向华北方面军的报告,说在扫荡期间,我这个师团下属各单位平均作战是一天五次,一天打五次。不是这儿响了,就是那儿响了,不停地在打。

解说:关于中共在敌后的种种作为,它在政治上的开明,清廉和民主,经由《新华日报》等出版物在国统区流传开来,共产党这个名字,渐渐成为青年知识分子心中一种理想主义的象征。

徐焰:当年这个中国的知识分子,把这个希望寄托于延安,包括黄炎培那些人来考察,李公朴也来这个考察过嘛,这些人感到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那确实是实行了民主,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当时不是形容嘛,没有乞丐,没有懒汉,人人努力工作,各阶层和睦相处。

解说:1940年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带句子回国慰问,在国统区蒋介石以贵宾之礼相待。但陈嘉庚发现政府宴请用的宾馆竟然是财政部长孔祥熙开的,连派给他的司机,也在报销汽油时弄虚作假,最后陈嘉庚提出去延安看一看。蒋介石你是资本家,不会同情共产党的。从延安回来之后陈嘉庚说,中国只有一个地方没有贪污,那就是延安。

1944年,随着国际反法西斯战场上的胜利,抗战的曙光越来越近了,但国民党却在正面战场上出现大溃败,从河南一直退到贵州,整个国家的中间阶层对国民党极度失望。

徐焰:1944年这个秋天共产党提出建立联合政府,就这个时候建立联合政府,在次之前只是改进国民政府,这个时候就不是改进你政府了,你政府太无能了,再改进也没用。就是废除你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府,而且中间阶层绝大多数人坚决赞成。所以这个时候来讲,共产党和国民党的这个地位在国内在开始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

解说:1945年8月抗战胜利,这时候的共产党已经在陕甘宁、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山东、苏中、苏北、江南甚至广东建立了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根据地,它的总兵力从抗战爆发前的不到四万,锐增至百万之众。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中共继续将它建设根据地的经济发扬光大,继而土地改革,发动群众,三年之后终于打败蒋介石,建立了新中国。

郑浩:解放后,晋察冀边区的缔造者聂荣臻主持军工科技,致力于两弹一星的工作。《晋察冀日报》社长邓拓成为了《人民日报》首任总编。1966年邓拓在家中自杀身亡,临终留下遗言,嘱咐妻儿做毛主席的好学生。而曾经红红火火的革命根据地阜平也在岁月的激荡中,变得安静,陈旧。

[责任编辑:王圳]

标签:根据地 毛泽东

2014-10-25我的中国心 十年驻马胭脂河——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纪事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4/10/25/90dc43d8-776e-4a3b-a2a9-9c2f7ddf4dd9.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