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知青提出杀回城里干革命 欲借此实现回城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由于“四清”运动的开展,以及阶级斗争扩大化,老知青们对于“上山下乡”早已经心生不满,因此当1966年夏天“文化大革命”

老知青回城落户成泡影 “造反”以失败告终

解说:而农垦部外的一张大字报,彻底改变了他对于“上山下乡”运动的看法。

邓鹏:说到周恩来总理,在1963年或者1964年,在一次有关城市的居民安置工作上面的讲话。他就大体的意思就是说从大跃进以来到6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出现了发展的严重地不平衡,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国民经济的发展跟不上人口发展的需要,城市不能为城市的人口,特别是高初中的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高中或初中教育部门,不能够吸收所有的高初中的毕业生,所以说政府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来解决这么一个矛盾。为“上山下乡”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劳永逸的方法。所有那些政治上的包装,都是为了这个经济上的需要和经济上的紧迫的一张遮羞布。我们被拿今天的话说我们被忽悠了。所以说我回到重庆,回到重庆回到1967年春天我就成了逍遥派,不想干了。

解说:1967年2月,邓鹏从北京回到重庆,此时昔日的农场已经被打乱得面目全非,生产凋敝。场里的知青们,纷纷为自己寻找出路。

邓鹏:我们说我们林场的三个美女,那时候我想她们也就二十岁左右吧,突然就远走高飞,我才听说她们到浙江去了。浙江那个地方转业军人,农村的转业军人和他们建立家庭去了。后来我见到她们的时候,我就开玩笑,我说你们一走,我们全场的男生就军心打乱,你们的离开使我们意识到我们当时处境的可悲。就我们自己和我们曾经朝夕相处的姑娘,都在我们身上看不到前途。你想,如果是当时的“上山下乡”政策,如果再坚持十年,女知青的出路在什么地方。

解说:大量老知青回城,闹着要把户口迁回来。但是在“文革”正如火如荼的开展,各级政府几乎出于半瘫痪状态,要把户口迁回城里谈何容易。因此为了这纸户口,老知青们可是使出了十八般武艺,演出了种种闹剧。

邓鹏:一种呢就是强迫,有的知青回去了,把这个刀子放在桌子上,强迫把这个公安的特派员弄过来,我们要回重庆。你今天写也得写,不写也得写。然后呢当地的干部就被迫的,就给这些知青写了这个迁移证,然后同意,兹同意某某某,把户口从达县地区万源县草壩区某某公社,然后迁回重庆,第二种呢就是欺骗。

解说:李忠公就用这欺骗的办法,拿到了将户口迁回城市的证明。

李忠公:那个时候我就碰到几个我们县里面的知青。那几个知青是没有参加我们造反的,他就给我讲,你造什么反嘛,还不如把户口办好回去呢。我不相信当时,我们林场另外一个知青,他就跟我,他说他们几个有办法,拉门几个有办法。他们不给我们说杀办法,我们一听跟着他们走。好,最后就到省革命委员会的省筹那个时候是,筹备委员会。开个证明他说,反映问题嘛,反映了问题他给你出个证明,回去不能报复打击的嘛,好好我说,好,我们就天天去走访省革筹。好,等到我们了拿了个证明,他们就给讲,把这个证明拿回去办户口,,狸猫换太子实际上是要他的章。本来写的是回去不要打击报复,我们这批人去反映问题不要打击报复。结果上面改成了他们要求办户口酌情解决。我说那个肯定不行,他们好多人都办成了。

解说:无论用哪种方式拿到回城回户口,老知青们迟早要发现这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邓鹏:大部分通过这种欺骗,或者强迫或者其他的升段,把户口弄回城市的,全部到后来到1968年,1969年,1970年全部会几乎无疑一漏的被赶了回去,他们的户口全部无效。

刘晓萌:从1966年到1967年,高校不招生,工厂不招工,所有新的几届中学生的就业升学都成了问题了。所以当时中共领导人迫切的任务,就是要把这批在城市里的这批毕业生也就是当时的红卫兵,要把他们弄到农村去。所以这个现实需要就要重新把“上山下乡”运动不但提上日程,而且要用更大规模的推进。所以这个背景下那你这个“文革”前老知青,你还想通过造反回到城市里去重新落户找工作,那实际上真是不可想象。所以他们的这个造反最后以一个落败而告终。

解说:庐晓蓉从北京告状回来后发现,昔日的农场,竟山头林立,她也莫名其妙的被划为了保守派,受到造反派的辱骂。

庐晓蓉:我并不承认我是保守派,但你不造反你就是保守派,我没挨过打,但是挨骂是挨够了。就我们白天在外面生产,晚上回到寝室他们就开始骂。

解说:在1967年的那次回城潮中,大部分造反派都回到重庆闹革命,这让庐晓蓉过了几天安生日子。然而好日子没持续多久,中央的一纸号令,造反派们又杀回了农场,消息传来,庐晓蓉彻夜难眠。

庐晓蓉:比较温和的造反派里面,就有两个,有两个女生。就悄悄的跟我讲,她说你们要躲一躲,说他们回来会打你们的,这个情况下我就很紧张了嘛,那个时候怎么躲。到哪去躲,大山里面。我就想,应该到公社去,应该到镇上去。因为在这里他打我打死了,都没有一个人证明对不对,我到镇上去很多人可以看到。

解说:庐晓蓉和另两个被打成保守派的女生连夜打包,送的附近的农民家。第二天一早,借口要去买米做饭,抄小路逃到了镇上。此时,镇里早已是萧条一片,公社的会计给她们画了一张路线图,让他们逃到附近的生产队里去。正当她们走出公社大门时,竟和造反派狭路相逢。

庐晓蓉:就是那个激烈的造反派就有个人来了,他们有个象徵,腰上就系着那个红绸子。红绸子,然后身上别着刀的,有的是刀插在靴子里,有的是刀插在那个红带子上。就走上来一个,我以为是抓我的,我就叫那两个女生走开,我说你们两个躲开躲开。她们两个不躲,我说躲开,如果他打我把我打死了你们两个还可以证明呢。那个时候就不怕了,我决不举手投向,我决不会投向,你打就打,杀就杀。结果他走上了公社那个阶梯以后呢,几乎要到我面前了,又折转身走掉了,没有打我,也没抓我。走掉了,后来听说呢他们是去抓,抓和打另外一个人去了。

陈晓楠:在公社干部和生产队农民的帮助之下,庐晓蓉躲过了武斗回到了重庆。而在全国,一场更加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正以十倍的规模展开着。然而和那些狂热的新加入的知青不同,老知青们此时大多成了“逍遥派”。对于他们来说,“文革”刚刚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感谢各位收看《凤凰大视野》,明天同一时间,请看《无声的群落》最后一集,出路。

[责任编辑:王翔]

标签:知青 解说

2014-08-28凤凰大视野 无声的群落——老知青的故事之风暴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4/08/28/97a79be1-13fd-4e2a-be1f-590ac4c76b0e.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