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马可波罗临终发誓:我说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在欧洲历史上,马可·波罗带来了对中国的认知,也带来了无数非议质疑,以至于当马可·波罗临终时,还在对上帝发誓,我说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凤凰卫视11月24日《凤凰大视野

解说: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随同他笃信基督教的商人父亲和叔父,从意大利出发前往东方。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他们原本打算在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乘船直驶中国,但不行的是,在霍尔木兹一直没遇到去中国的船,两个月后他们只好改走陆路,从霍尔目兹向东,越过荒凉恐怖的伊朗沙漠,翻越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超过新疆,经甘肃进入蒙古,最终到达中国元朝的首都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此时已经是四年后的1275年了。

尼古拉:最开始,他跟他的父亲一起去中国,当时他还是个少年,因此会对所有事都充满了好奇,不论他看到什么都会感到惊讶。那些都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他通过他去过的地方,比如亚洲、中东寻找认同感。

中国丝绸享誉欧洲 古罗马称中国为赛里斯国

解说:中国和欧洲,分别处于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横亘期间的,除了绵延的沙漠、高山还有掺杂着神话、传说以及神秘与陌生。公元前死五世纪左右,由于草原丝绸之路的诞生,古罗马人知晓,有一个盛产丝绸的民族,在遥远的东方。他们称之为“赛里斯”。据说这个词源于“丝绸”一词的拉丁语,学者们认为这里的“塞里斯”指的就是中国。

赵启光:当时的欧洲人,甚至在以前的罗马人对于丝是非常喜欢的,甚至于罗马帝国的皇帝都要穿丝质的衣服。所以当时中国的名称在古罗马叫赛里斯国,或者叫丝国,所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马可·波罗。

解说:这是一张特殊的地图,名叫《埃布斯托夫地图》,绘制年代推测为十三世纪前期,正好是马可·波罗生活的年代。这是张宣扬基督教教义的地图,代表中国的“塞里斯”,被画在伊甸园的左消防。以两个人在树上生产丝绸的场景来代表中国。可见,直到十三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几乎同古希腊罗马时期完全相同。一千多年的时间,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马可波罗游记》的出现,彻底颠覆和改变了欧洲人对古老东方的想象。

李治安:在十三、十四世纪,中国的一些情况第一次通过《马可波罗游记》使得西方对中国了解的这么多,因为以前的游记从来都没有这么详细生动丰富的给西方人提供中国的信息,从来都没有。

解说:不过,从地中海到黑海到两河流域,再到中国的河西走廊,不难发现,马可·波罗的旅行线路和一千多年前就存在的陆上丝绸之路多有重合,这似乎在提示人们马可·波罗的旅行有着周密的计划,这个计划,就是按照丝绸之路来设计的。在十三世纪马可·波罗用自己的脚步重新丈量了这条古老的欧亚交通线,并带回了东方的信息。

赵启光: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是沿着丝绸之路从威尼斯到大都到杭州到云南的。也可以说没有马可·波罗对丝绸之路的描写,欧洲人乃至中国人对丝绸之路的认识也是不够全面的不够清晰的。

李治安:他确实也记载了我们的这个在十三十四世纪时期两条丝绸之路的交流的情况,因为他来的时候包括他的父亲来去都是通过陆地丝绸之路,他走的时候又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所以这对我们这个中国,通过这两个丝绸之路和西方和世界联络,还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历史记录。

马可波罗临终发誓:我说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解说:丝绸之路见证着马可·波罗的付出与收获,也见证着两千多年的中欧交流历程。值的高兴的是,七百多年后的今天,这条漫漫长路又开始承载起时代赋予的新的使命。

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新闻片段:这片土地曾经为沟通东西方文明,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做出过重要贡献,回顾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的亲切。

解说: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举行的演讲中,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条经济带正是当年马可·波罗的祖籍所在。也是今天威尼斯大学的小伙子尼古拉重新出发的必经要道。

赵启光:丝绸之路呢,是非常重要的,是沟通亚洲和欧洲的桥梁。丝绸之路不只是经济带,还是一个文化带,沿着丝绸之路沿线的这些国家呢,都有一种共同的历史的感觉。在文化上,在经纪上,我们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丝绸之路的意义呢是非常重大的,马可·波罗正是从丝绸之路上走过,他对丝绸之路的描写呢,是超过任何人。

解说:然而历史上在欧洲,马可·波罗带来了对中国的认知,也带来了无数非议质疑,以至于当马可·波罗临终时,还在对上帝发誓,我说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今天当代马可·波罗意大利小伙子尼古拉将重走马可·波罗曾经走过的这条路。一路向东,从想象异域到亲近异域,带着我们认识马可·波罗,从历史走入现代。

陈晓楠:中国和意大利、亚洲和欧洲那绵延的群山和浩淼的大海之间,马可·波罗成就了一段让人惊叹的中外交流史,意大利的年轻大学生尼古拉在熟读《马可波罗游记》之后发现,当年马可·波罗对东方的想象,远比我们今天欧洲人对中国的想象更为复杂。七百多年前出发的时候,马可·波罗的心情是忐忑的,而七百多年之后的尼古拉呢。

[责任编辑:陈晓楠]

标签:马可波罗

2014-11-24凤凰大视野 马可波罗——从历史走入现代(一)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4/11/24/6a84b195-4f1f-4fbd-a05e-2a07ffb57142.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