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下南洋:海外移民的辛酸历程

2013年04月17日 17:07
来源:凤凰网专稿

下南洋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徙之一。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150万之多;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西方国家在我国东南沿海招至东南亚的“契约华工”约200万人;1922年至1939年间,从厦门等港口出洋的移民超过500万……

晚清中国海外移民的主要方向有二,一是美洲,二是东南亚。在清代,东南亚泛称南洋,包括今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11个国家。东南亚自古以来便是我国东南沿海百姓移居海外的主要目的地。

然而,真正形成规模并影响至今的移民活动,则是近代以来称为“下南洋”的移民潮。

“下南洋”是中国人走出国门的移民潮,其中充满了辛酸与艰险。

首先是“违法”。移居海外在很长时期内是不被允许的。朝廷认为,迁居海外无异于“弃绝王化”,因此,不仅不给移民任何保护,而且对回国者严厉制裁。直到晚清,清政府才意识到海外华侨的经济实力与商埠的重要性,于光绪三年(1877)任命当地华侨领袖胡璇泽为新加坡首任领事。光绪十九年(1893),清政府解除华侨海禁。进入民国,华人参与当地政治、经济、教育事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其次是旅途的艰险。早期移民偷渡出洋,整日担心官军稽查与海盗行劫,海上风险难测,帆船时有倾覆的危险。近代出洋华工则几乎与奴隶无异,饱受猪仔头与猪仔馆的虐待。华工被封禁在船舱内,条件恶劣,死亡率极高,贩运华工的船只被称为“移动地狱”。自由移民者也经常遭到偷渡船主的讹诈与各色人等的刁难。

再次是登陆后,移民同样面临着凶险的环境。一方面,需要克服难以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受到当地各种势力的多重压迫。殖民者急需华人参与地区开发,但又对华人迅速扩张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充满担忧,因而有意压制华人,以致迫害、屠杀华人的事件时有发生,其中尤以印尼多次屠杀华人的事件最为惨烈。殖民势力消退后,土著政权也延续了以往排华、限制华人的政策。一旦政局出现动荡,华人往往成为各种政治势力发泄不满的对象。

漂流海外的孤独感和受到的各种压迫,促使华人通过种种方式来保护自己、寻求慰藉与帮助,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与土著通婚。早期移民大多是单身的成年男子,妇女数量少,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不少华人便与当地妇女通婚,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华人有数世不回中华者,遂隔绝声教,语番语,衣番衣,读番书”。19世纪末,随着有关禁令的取消,华人妇女迁往东南亚者日渐增加,华人华侨与外族通婚的现象逐渐减少。

二是创立同乡会馆。移民迁入早期,即出现以互助为目的的合作团体,马六甲的青云亭、槟榔屿的广福宫、新加坡的天福宫都是不分籍贯的华人互助机构。随着移民增加,来自同一省份、府县、方言区的同乡会馆逐渐取代前者,使华人社会的人口分布逐步呈现出强烈的地缘色彩。

三是加入秘密会党。早在1799年,槟榔屿当局已发现华人会党(“私会党”)的存在,后来会党在东南亚各地势力急剧膨胀,成为影响当地政治的重要力量。在早期华人社会中,会党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保护人的角色。在华工贸易中,私会党大多充当“猪仔头”角色,其势力还遍布赌场、妓院、烟馆等场所。私会党内部派系林立,经常发生械斗事件。到20世纪20年代,会党遭到取缔,逐渐转入地下活动。

大量华人移居东南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中国国内的人口压力,也极大地推动了东南亚社会和经济的开发与发展。华人作为东南亚各国本地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但限制华人、排斥华人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责任编辑:马超] 标签:移民 下南洋 会党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