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2004年11月22日《凤凰大视野》节目:碧血黄沙——70年前的西路军魂(一),以下为文字实录:
许戈辉:在中国的西北版图上有一条狭长的走廊,它南倚祁连山,北临戈壁沙漠,这就是位于甘肃境内的河西走廊。1936年冬到1937年春,占中国工农红军五分之二强的一支精锐部队,就在这条走廊中间穿行,它就是由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西路军。在短短五个月内,这支21800人的部队,在经历了大大小小80多次战斗之后,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400余人最后到达了新疆。在中国红军史上写下了极为悲壮,惨烈的一页。它是一段失败的历史,也是一段长期被忽略,被遮蔽的历史。一直到1980年的冬天,国防大学的朱玉教授在写《徐向前》传的过程中,开始深入这段长期无人触及的历史,而他惊讶地发现,原来西路军的失败,并不是像人们想像的那么简单。
朱玉(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这就是西路军的这个进军图,这里是靖远嘛,从这里过河的,这边是河东,是吧,这是黄河。就是对于西路军这个过河一直到失败,这个原因究竟在哪里。历史上宣传的呢,一直说的执行张国焘的命令,执行的国焘路线,西路军的失败是国焘路线的破产。研究这些资料以后呢,我感到有很大疑问。
解说:为了搞清楚这段复杂的历史,朱玉在档案馆里查阅了三个月的文档资料,又到河西走廊、青海、新疆,实地调查访问,后来就形成了这篇《西路军疑》。在他的文章结尾依然是一个大大的问号,西路军何罪之有?随着这篇《西路军疑》以及后来的《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等一些文章陆续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朱玉成了党史界,军史界的焦点人物,也由此引发了一些激烈的争论。那么,西路军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它在河西走廊又经历了怎样惨烈的战斗,为什么这段历史会被扭曲,让我们从头说起。
解说:1936年10月,甘肃靖远的黄河岸边成了四方面军主力一部的集结地,三十军政治委员李先念,正在带领部队加紧造船,为西渡黄河作最后的准备。
记者:当时可能造船,在这儿造船还是比较困难的?
董汉河(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教授):造船是离这30里,在河的那面30里的一个地方,那地方有树林掩护啊,中央叫李先念造船,李先念在那亲自指挥,李先念木匠出身,他也非常会。毛泽东亲自发电报,这个电报能找到,叫搜集钉船的钉子、桐油、木板,支援他们,这是中央一致决定要打宁夏叫红三十军渡河,过河之后,那边有个叫定远营,现在叫阿拉善左旗,是个战略要地。
记者:就开始的目的?
董汉河:最初的目的是这样,不是说往河西走,最早是想打宁夏,叫宁夏战役计划。
夏宇立(《血色黎明》作者):关于宁夏战役呢,这个目标就是夺取宁夏,夺取宁夏的目的是控制宁夏,然后以宁夏为根据地去接收物资,就是苏联援助的物资。
解说:宁夏战役的计划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息息相关。在西方,世界大战的阴霾越来越浓,在东方日本入侵中国,并随时准备深入中国腹地。此时中国内战仍未停止,蒋介石的剿共行动使得中国工农红军被迫长征。尽管蒋介石急于在这一年为其十年剿共战争画上句号,但是他万万没想到,到达陕北后的共产党已经与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建立了秘密的统一战线,并制定了一个总体计划,那就是首先造成西北地区的抗日局面,背靠社会主义苏联,取得苏联的援助,籍以对抗日本的进攻。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会师之时,不仅国民党的合围即将形成,而且立足未稳的红军依然面临许多困难。
朱玉:过去的宣传呢,只讲三大主力会师好像就胜利了,不讲这个困难,实际上是困难特别大。
王定烈(原四方面军五军四十二团团部书记 少将):你们到陕北就知道了,现在的形势变化。过去它是个山区贫困地方,你想想三大主力都会合了以后,他吃饭怎么解决,都解决不了嘛。
解说:而此时,蒋介石正调动指挥近三十万大军,精心组织第六次剿共行动,企图将会师后立足未稳的红军主力消灭在黄河以东,西兰通道以北的地区。
朱玉:那么要克服这个困难怎么办呢?就是要接通苏联,从宁夏和甘西两个方向来打通苏联。
解说:在国民党大军压境的形势下,宁夏战役计划地进行迫在眉睫。
解说:1936年10月上旬,张学良把蒋介石的“通渭会战”计划通报给共产党,并提议红军应及早进行宁夏战役计划,依据中央发布的《十月份作战纲领》曾经三过草地的四方面军主力未来得及修整补充,便匆匆沿着西北方向向黄河岸边开进。
胡正先(原四面军总部电台人员):我们是从经过了三过草地,然后呢,差不多是十几个月一直是在行军打仗,然后到了会宁以后,应该是休息一段的,但是没有机会。中央当时的部署要赶快过河,我们就过河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编辑:马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