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抗日烽烟激情燃烧 中共敌后牢固阵地

2012年07月16日 15:34
来源:凤凰卫视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晋察冀日报》社长邓拓的阜平往事

解说:地处深山的马兰村,曾是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社所在地,邓小岚的父亲邓拓,是《晋察冀日报》第一任社长,也是解放后中共喉舌《人民日报》的第一任总编,当年他主持的《晋察冀日报》曾经是飘扬在华北敌后,人民心中的一面旗帜。

张鸣:当时共产党是一个很重视媒体,很重视宣传的一个党,它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话语权的重要性,它为什么在《新闻日报》上竭尽全力地说人权、说自由、说民主,其实它很注意到这个形象,它注意到,而且把国民党当时干的一些坏事,它都一并地抨击。

杨瑞:每天都有社论,这个社论都是大部分是邓拓写的,那是个才子啊邓拓。那人年岁不算大,三十几岁吧,他有马,他骑着马在马上就构思了,写起来那毛笔字,毛笔字写得好。

解说:邓拓生于福建一个举人家庭自幼酷爱文艺,中学时就开始自办刊物,曾先后在上海光华大学和河南大学学习社会经济专业,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宣传队伍中难得的笔杆子和大秀才。

杨瑞:经常见他,瘦个子,又不刮脸,还有点小胡须,讲话浙江味道,还有点肺病,弄个破手绢还擦擦手,他出汗啊。

解说:1938年邓拓接受报社工作,他面对的是物资和人员都极为匮乏的局面。

杨瑞:纸张哪儿来,油墨哪儿来,自己建工厂制造纸、糙纸,你看现在看那报纸,那字儿都看不清楚,油墨自己也想办法做,印出来以后打卷,打成卷,写好。派人背上包子,者上布包子,徒步送。村里有黑板报,还有喇叭宣传,晚上没有电,弄个大喇叭筒子喊,报纸上说了什么、什么事,明天怎么怎么着。

解说:报社创办不久,邓拓从冀中搞来一副四号铅字,但数目和种类都很少,印刷时很多字要用符号代替,在出版《论持久战》的时候连“投降”的“投”字都要用两个字来拼,但是报纸的内容却丰富多彩,有社论、国际国内新闻、评论,还有《老百姓》《海燕》《子弟兵》等副刊,像“狼牙山五壮士”等很多脍炙人口的抗战故事就出自《晋察冀日报》的采写报导。

解说:李贵当年是马兰村一个要饭人家的孩子,八路军进来后,他当上了儿童团长,经常给邓拓送信。

李贵(阜平马兰村村民):咱要饭吃的,挎上个小蓝儿,底儿上还是两层的,底儿上有底儿,也不高,都想着能搁下就行了,把那个信搁到那地儿,搁上这乱七八糟的,盖上在上面,走了吧。他一看吧,还都扯开盖子,什么也没有,要不是这样让他弄着我,我跟你说还有我的命在啊。哎,这不是邓拓的像吗,你看看那上头,他这一生的历史都在这上头,他们看着这穷人,我跟你说非常好,跟你说,你能不感觉到,你冷了人家可以说是把人家那个衣服脱下来,给你穿上,那谁给你啊,是不是。

解说:在马兰村报社同志和老百姓相互信任,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杨瑞:吃饭都是小米饭了,偶尔一次吃一顿大米饭,舍不得吃,偷着分出那么一半块来,给人家房东小孩送过去,那小孩吃了,哎呦,大米饭,好家伙。

邓小岚:老乡跟我们说起来,他们帮着摇那个印刷机,一摇哢啦一张,一摇哢啦一张。后来有经验了,哢啦,转两圈你一松手,它自己就哢啦又跑一圈儿,像这种都是很具体的,他们讲,他们怎么,当初报社在这儿的时候,他们怎么一块儿做。

解说:1940年晋察冀各部参加了由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重创日军,共产党在敌后的发展强烈震撼了日军,随之而来的是日军对华北地区的大规模扫荡和蚕食,而《晋察冀日报》社则成了清剿的重点对象。

杨瑞:这个不光是共产党八路军重视这报纸,日本更重视这报纸,把这个办报纸的,看成是比军队还厉害,为什么?它宣传人们的思想,知道为什么要打日本,如何打日本。

解说:为了打掉这张报纸,日军不惜长途奔袭或长期围困,针对于此,邓拓提出“游击办报”,敌人一来大家把出报机器埋起来,人员分散转移,敌人一走再把机器挖出来继续出报。只要有相对安定的二十四小时,就要出一期日报。为了方便转移,邓拓要求编辑们尽量在3000个常用字内作文章,精简设备,使八匹骡子就可以将出报设备运走,这样他们就可以在遭受轰炸时,在山上石缝里写稿,在日军围困时,躲在老乡的牛圈里排字印刷。1943年日军侦获晋察冀日报社的常驻地在马兰村,他们对马兰进行了突击扫荡,报社的人员在埋好机器后被迫迅速转移。

邓小岚:报社那边刚刚离开马兰村,后来上面要有重要的社论要发,所以他们又赶快回到马兰村,机器都坚壁在马兰村了,很紧张的排版、印报,大家都是争时间地(印刷)那样的,印一百份就欢呼胜利。鬼子马上就靠近了,等他们最后收拾东西走了以后,也就过了三、四个钟头,敌人就到了马兰村了。

解说:当时李贵的父亲因为残疾无法逃走,日本人闯进他家,对他一顿拳打脚踢,日军先是抓住了李贵的父亲,逼问报社的去向,李贵的父亲说自己是残疾人什么都不知道,日军又抓了30多个村民,村民都说自己不是马兰人,日军恼羞成怒,把他们推到了一个萝卜窖里。

李贵:一个萝卜窖,那人挤得压压的,我跟你说,你蹲也蹲不下,人们渴的不行,怎么办?说是鬼子在窖口有站岗的,渴的俺们不行,给俺们弄点水吧,好,给你们弄点水吧,对了,弄了一勺滚烫的热水,往头上一倒,我跟你说,把人们烫的啊,哎呀。这到半早晨的时候,让人们跪在坑边,然后鬼子使刀“啪啪”地杀。

解说:在这次扫荡中共有19名马兰村民被日军杀害,但报社的同志和设备却得以保全。

邓小岚:所有这些事情就使得报社的同志和马兰村民的感情特别深,所以你看我父亲在写《燕山夜话》的时候,他用的笔名就是马南邨嘛,就是这个马兰村,他自己介绍也是说,马兰村是我们《晋察冀日报》曾经出报的一个小山村,我对那里有很深的感情。马南邨因为他是福州人嘛,南方人讲话“南”“兰”它区别不开。也不光是因为区别不开,也因为他取笔名嘛,不要完全用那个字,所以后面“村”字他也用了古写的那个“邨”字。

杨瑞:我住的房东到现在他那姑娘还来看我,都七十岁了,说什么,我娘跟我说,他们在这儿住着都是好人,都是这个,好人,什么叫好人,他不是像现在说这么个说法,说那个人政治上怎么样,能力上怎么样,说我信任你就是好人,他信任八路军。

解说:2003年晋察冀日报研究会决定在马兰立碑,今年在马兰惨案中遇难的同胞。

邓小岚:我们这个纪念碑在那儿立了以后,当地村民不像我们去八宝山祭扫烈士墓一样的,好像这就是一个烈士墓,我们去祭扫。他们就是感觉就好像是,自己家的坟,自己家的墓碑,纪念碑一样。老乡就跟那小孩子说,你要记着这个碑是哪年、哪年盖的,为什么盖的,这上都有你们的爷爷、老爷爷。

徐焰:抗战到了1938年年末,共产党在敌后有了大发展,蒋介石也想发展,而他不懂怎么打游击啊,为什么在湖南的衡阳办了一个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请八路军这个参谋长叶剑英去讲课嘛。蒋介石当时也想派三分之一的部队到日本后方也站住脚,但是叶剑英一给他们讲课,这些人听了之后就灰心丧气了。首先到敌后去,官兵要一致,当干的和当兵的穿一样的服装,吃一样的伙食,同甘共苦,再一条来讲,军队和人民打成一片,到一个地方来讲,给老百姓挑水、扫院子,这国民党军队能办到吗,根本办不到,所以说国民党军队没法打游击啊,没法在敌后站住脚啊。

解说:在晋察冀根据地最困难的时候,只要部队不打仗,战士们就帮助老百姓开荒、修渠、搞生产。

张朝杰:这个渠,就是聂荣臻他们来了以后修的,取名叫胜利渠,原来那个渠就是那个渠,它浇个50来亩地,把这个渠修完了以后,这一下浇多少了,3华里,就是600亩地,这就是说这一下子就把人民的生活提高了。你看外面这个不就是以前大河床。

记者:原来这是大河床?

张朝杰:这是大河床,军队来了以后,打了一个护墙,就给你把这个滩地改造了,改造了这个土质不行,就是说种点耐旱的一些个经济作物,种小麦啦,膀子啦,玉米啦,这还不行因为土质不好,它是沙子。

[责任编辑:袁鑫] 标签:阜平 理想国 敌后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