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由于专业设置高度保密,校内到处都有军人站岗,教科书和笔记本不准拿回宿舍,无疑给学校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大门没有校牌,通讯地址只能写北京327号信箱,人们也许并不知道,早在文革以前,它就是全国16所重点高校之一了。1952年12月,有着“布衣将军”之称的魏思文代理学院院长,全面掌管和推进学院的正规化建设。
魏宸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我们当时的魏思文院长,他不是教育家也不是科学技术家,他怎么敢挑这个任务呢?我觉得是和延安精神有关系的,那时候想到的只有一句话,为人民服务,党叫干啥就干啥。
解说:作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大学的创建者,和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人,魏思文他进行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国防工业建设和科研需要,来设置学科、专业、课程,强调专业对口、配套、成系列。从1953年12月到1957年9月,学院先后聘请4批共23位苏联专家,到校指导兵工专业建设工作,建成新中国第一批常规配套的14个兵器专业,这各专业反映了当时中国,常规兵器的现代化水平,奠定了中国兵工院校专业的基础结构,有些专业形成了学院的学术方向与特色。
樊邦奎(北京理工大学校友、总参谋研究所所长少将):祝北理工能够成为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
徐克俊(北京理工大学校友、总设计师、原神州系列飞船火箭发射场):发扬我们理工大学的优良传统,注重素质教育,培养更多更好的国防科技人才。
黄春平(北京理工大学校友、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我希望我们学校要加强上进方面人才培养。
北京理工大学上海校友会:上海校友会祝母校生日快乐,再创辉煌。
北京工业学院承担近百个国家级科研项目
吴小莉:北京理工大学在北京工业学院的时期,当时在中国高校的地位是十分显赫的。上个世纪的50年代,航天部的大量技术人员是出自于该校的导弹系,在兵器工业部也一直是“老大”。学院还培养出了一批高干子弟,比如说前国家副主席曾庆红,是1959年入学的,学的是自动控制专业,开国上将洪学智的儿子洪虎,以及朱德元帅的孙子朱和平等人,也都是出自于这所学校,可见这所学校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
解说:1956年1月30,在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代表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现代化科学大进军”的号召,就在周恩来讲话的第三天,魏思文院长召开大会并发出动员令,要求全院上下行动起来,在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大搞科学研究。在短短的四个月内,学校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有近百个,在学生中间,每个班都成立了兴趣小组,有的班甚至成立了四五个,1955年5月,在前苏联专家的建议和指导下,学生们利用废旧的器材,开始研制电视发射装置。
毛二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因为当时国内没有配套的,什么都要自己做,包括这个什么偏转线圈,就是示波管的偏转线圈,得绕啊,弄啊,这些反正弄起来都是很,就是说有的时候感觉寸步难行好像。
解说:当时有20多个同学分别参加了,“扫描及视频放大器”“机械”和“光学”三个小组研究,后来由于设计复杂,困难之多,不少同学中途退出,只有一小部分同学仍在坚持。在前苏联专家和老师们的指导下,科研小组初步掌握了电视技术的基础原理,经过师生们的艰苦努力,按照前苏联的标准设计了电视发射中心,并且做出了发射台,参加研发的师生们也许没有想到,中国第一台电视发射中心,就在他们如此简陋的实验室和发射场诞生了。1958年初,青年教师魏宸官带领一批学生,作为北京工业学院的代表,秘密远赴东北哈尔滨674厂,参加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国产轻型坦克”的设计工作。他们所承担的任务是轻型坦克的核心部分,动力传动系统的设计,师生们凭借着前苏联专家教授的理论知识,敢想敢做,夜以继日地赶制出了设计方案,和其他研究人员一样,由于缺乏轻型坦克的研制经验,样车的设计几经波折,几易方案。
魏宸官:特别江南地方,它那个水稻田都是淤泥型的,因为它是一个冲积平原,没有地基的,一压就整个坦克都会陷下去,这我都亲自参加了实验的,那真是不得了。
彭士禄发扬“原子弹精神”力推核潜艇工程
解说:后来被军事专家称为“坦克轻骑兵”的62式轻型坦克,从立项到设计定型,前后经历了四次重大改造和完善,仅用了4年零3个月。轻型坦克在“自主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创造了中国自行设计研制坦克的多项奇迹。这其中北京工业学院的师生们,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58年8月1日上午9点,学校在国防部大楼举行了,为期5天向党中央、中央军委的献礼仪式,在69项展品中,尽管多数是设想和方案,但仍有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等中央领导同志到场参观,并给予充分肯定和勉励。为尽快改变国家科学技术落后的局面,学校提出了苦战三到五年,把我院教学科研工作,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口号。魏思文院长还发出了即使把老婆的裤子卖了,也到把导弹搞上去的豪言壮语。从1958年到1960年,学校先后上马了三个主要型号,第一个就是505探空火箭的研制,方案确定后,在军方的大力配合下,一部分师生便赶往部队做实验准备。当时探空火箭设计的方案是目标100公里,采用固体火箭燃料,火箭头部装有测高应答机,另外地面设有三个接收站。
金振玉(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那么这个方案呢,我们没有经过任何的有效的资料来启示我们,是我们自己运用基本的知识来确定的,选设备,这一套设备都是我们自己在进行的。为了能尽快地取得实验成功,学校先后投入了600多名师生,参与到研制和试制当中。两年多的时间,7次飞行实验,17枚火箭的发射,尽管工作中存在着急于求成,盲目蛮干等缺点,但是为后来学校建设火箭,导弹方面的专业,做了重要的铺垫和准备,培养出了一批从事尖端技术的人才,为后来中国“两弹一星”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9年9月,赫鲁晓夫到中国,参加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毛泽东同他会谈时,再次提出核潜艇的援助问题,却被赫鲁晓夫一口拒绝。没有外援,激发的是中国科研人员更高爱国热情,核潜艇起步时担任核潜艇总设计师的,就是当年从延安自然科学院走出的校友彭士禄。
彭士禄(85岁自然科学圆预科班学员、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这一点也是我们理工大学延安精神的结果,我们延安出来的都要自力更生,不能全靠别人。
解说:核潜艇的研制几经波折,命运多舛,1964年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核潜艇工程重新上马。彭士禄与其他的科技精英一起,发扬“原子弹精神”顶住压力,艰苦奋斗,互教互学,从最初设计到最后完成,没有任何国外买来的东西,全部是中国制造。
彭士禄:我们没有任何资料,我们合成了一个螺丝钉,一个电缆,全都是工人生产的,没有一点东西是外国的。
解说:经过耐心细致的三年试验和试航,1974年,完全由中国人自己研制成功的,第一艘核潜艇正式交付海军使用,中国也成为了目前世界上,仅有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彭士禄因此赢得了“中国核潜艇之父”的美誉。出于本土防御目的和现代化战争的需要,从上世纪90年代,中国空军便开始研发预警机项目,1961年从学校无线电工程系雷达专业毕业的王小谟,便承担了中国预警机总设计师的重任,王小谟和他的团队便开始了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艰难坎坷之路。
解说:北京工学院是一个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
王小谟(北京工业学院1961届毕业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我们就有一个预警机的队伍了,我们通过自己干出来以后,大家信心都很高了,不单是我们自己搞研发这个队伍,使用方也相信你了,再没有人说我们中国人搞不出来了。
解说:2003年11月代号为“空警-2000”的预警机,在中国完成首飞,它采用了王小谟提出的,世界上最先进的相控阵雷达技术,比当时美俄的产品还要先进,令世界震惊。“空警-2000”的诞生,填补了中国空军没有预警机的空白,标志着中国空军的作战能力,产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作为中国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王小谟几十年来,一直在科研第一线从事雷达设计研究工作,母校优良的校风影响了他一生。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编辑:楼楚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