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士禄:住的大窑洞,自己打,没有吃的,种小米,没有菜吃,种土豆,种西红柿。
曾宪林:当时我们老师是李华继,在他的领导下,我们就开始搞生产,生产当时做生产这个军衣的扣子,铜扣子,当时没有材料,就用铜板给它淬火,滚轧,然后冲压,成这个圆扣装配起来。
解说:干好“革命家务”是除了学习之外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些不同年龄的学生们,在毛泽东、朱德的影响带动下,很快就学会了开荒种地,纺纱织布,养猪、打柴等零星的家务劳动。磨炼了顽强的意志,培养了组织纪律性,也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黎扬:到处都是莺歌燕舞,凡是要集合了,要听大课了,什么都先唱歌,都有会唱歌的人教,大家都唱。
嘉宾:我们都在延河里面洗澡,包括领导,朱老总和我们一起洗澡。
吴大兰(自然科学院预科班学员、吴玉章孙女):冬天的时候就在延河里头就滑冰了,那不是结了冰了吗?那个冰刀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不是自然科学院的吗,捡些破铜烂铁,能打成冰刀的自己打,打了以后就绑在这个鞋子上,到延河里滑冰去了,是这么玩,也挺好玩的。
谢绍明:七十年来这个学校走过的路很不平坦,但是他为国家的建设,特别是对国防事业的建设,我觉得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曾宪林:希望现在的学校能够继续发扬延安精神。
彭士禄:能够到延安大学学习,我觉得非常幸运的。
李伦:希望我们这个理工大学继承优良传统,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吴小莉:当时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同学们曾经用一首诗,是这样描述他们的生活的。他们说我们的生活既艰苦,而又紧张,但是我们的革命热情日益的高涨。谁说我们没有学堂,我们有全世界最大的学堂,蓝天是我们的屋顶,高山是我们的围墙。谁说我们没有教具,自创的教具更加美丽,谁说“土包子”不能办大学堂,我们的信心比泰山还要稳固,我们的意志比钢铁还要坚强。为了祖国的新生,为了民族的解放,任何困难都不能将我们阻挡。
徐特立63岁出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
解说:1940年12月,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中共中央决定李富春不再兼任院长,改由已从长沙回到延安的徐特立出任延安自然科学院的院长。那年徐特立63岁。
徐特立是中共党内德高望重的“五老”之一,一生挚爱教育,51岁以前,徐特立在湖南长沙一手创办了多所小学,夜校和师范学校,从而他赢得了“长沙王”的美誉。
1927年4月,革命力量正处于低潮,51岁的徐特立竟然放弃了家庭和三所师范学校的校长地位,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共产党,把自己的命运跟共产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后来徐特立跟随中央红军一起开始长征,成为红军队伍中年龄最大的长征老兵。行走途中,为了缓解紧张单调的气氛,徐特立常常利用战士们行走的时候,教他们一些简单的文字,给战士们带来了一丝乐趣,他还利用部队宿营和修整时间,挤出时间教大家学习新文字,以此来促进战士文化水平的提高。
徐禹强:有一个顺口溜,这就战士们自己编的,人民教育家徐老,长征路上事文化,天当教室地当纸,树枝石头当笔用,每天学习二三字,一年学会八九百,学好文化好当家。
解说:1935年10月,徐特立和红军将士一起胜利到达陕北,成为红军队伍中让人振奋与感动的楷模。
黎扬:后来徐特立徐老来做院长了,他就看见我们上课条件这么不好,他就挺心疼的,他就找了一些木料,还找几个会点木活的工作人员,就给我们做小板凳,小矮板凳,学习的效率就好多了,也不那么辛苦了。
徐特立带领延安自然科学院师生自创物资
解说:徐特立认为边区的物质条件虽然很匮乏,但并不是没有起步条件,为了使学院尽快步入正轨,从专业设置到教师的选调,从教材的编写到改善师生的教学生活条件,60多岁的徐特立几乎每天从早忙到晚。
侯光明(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为了保证教师们的生活,他特意要求在困难的情况下,为老师们开小灶,尽管他本人是坚持和广大学员一块儿搭伙吃饭,能看到老师们的生活能略微和学员们有点差别,他心里感到非常的欣慰和高兴。
吴大兰:他说你们这一代人,就要用科学技术来建设新的中国,你们必须要学好新中国的应需要的东西,那当时就是学以致用,那是很联系的。
解说:徐特立说,教育是受政治、经济支配的,教育的积极作用是在政治经济条件下才起作用,他认为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机关以方法和干部供给经济建设机关,而经济建设机关应该以物质供给研究和教育机关,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才是科学正常发育的园地。
戴永增(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而且这里头他还选用的这个词,这个“位”是一位两位的位,他不是用的三为一体,作为的“为”,这个位呢,就是在西方基督教教义里头,三位是指的圣父、圣子、圣神也叫圣灵,这三位一体构成上帝,被称作上帝,那时候,他就用这个词那就寓意就非常深刻了。
侯光明:延安自然科学院在边区先后成立了十一个附属工厂,每一个附属工厂都是脚踏实地的根据边区建设需要,来进行研究,指导生产,为边区服务,为抗战服务,也群众服务,为发展服务,可以说它是现代教育,特别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共同选择和发展趋势。
解说:在徐特立的帮助下,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师生们成功的研制出用西北的野生马兰草造纸,用沙滩筑盐田的方法制盐,生产出玻璃、肥皂、酒精等生活必需品。还发现并开发了南泥湾,以探明的开掘了油井、气井,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收获了可观的物资和资金,从而改善了边区的物质生活条件。
师秋朗:后来延长石油出来了,有煤油灯了,可煤油灯没有灯罩,生产灯罩也是我们就是刚才说的那个徐老最喜欢的四个青年教师之一林华他试验的试制灯罩,这样生产出了灯罩。毛主席首先鼻子不黑了,用上灯罩了。
解说:在延安,女同志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逢劳动日,女同学像男同学一样踊跃地参加劳作,尽管她们力气不大,但并不气馁,相反,她们都拼了命似的,要在这些劳动中获得她们的成绩。
吴大兰:当时我是学化工的,那就要去学习做那个炸药,TNT这个炸药,还有就是炼铁,那么就是自己修高炉,修完了以后就是自己装料。
黎扬:我也参加了这个生产工作、添料,这个炉子有一两丈高,从上面添料,另外我还做化验,做炉前化验,化验各种原料,化验出来,练出来的铁的成分怎么样,我又还是个化验员呢。
吴大兰:然后炼出了这个白的铁,当时就很高兴了,一看铁水流出来了,最高兴的时候了。
徐特立提出“三位一体”教育理念 重视应用实践
解说:徐特立提出“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适逢1942年共产党生存环境处在最为险恶的时候,真是令人无法想象,研制出来这些急需物品充分表达了延安自然科学院师生们的激情与执着,也为后来的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培养了一大批生产管理和经济建设方面的人才,这些都足以证明徐特立的这一教育思想,是多么的具有前瞻性和正确性。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编辑:楼楚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