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洛阳邙山发现北魏帝王墓埋有拜占庭金币


来源:凤凰卫视

人参与 评论

核心提示:“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唯闻松柏声。”1000多年前,在唐初诗人沈期的眼中,繁华的洛阳城外这块北带黄河、南望伊厥的风水宝地上,层层叠叠的名人墓葬已足以引发思古幽

解说:在衡山路大墓的不远处,有一座景陵,是北魏时期宣武帝元恪的陵寝,于1991年正式发掘,刘斌决定从景陵入手,希望找出两座墓葬的某种联系。

刘斌:这就是景陵的入口。

王鲁湘:景陵的墓道大概有多长?

刘斌:景陵的墓道原来的数据是接近40米。

王鲁湘:我们这一次北魏大墓的话好像也有30多米。

刘斌:北魏大墓是39米8,也是将近40米。

王鲁湘:更它差不多。

刘斌:要比这个稍微长一点点,但是长度基本上接近。

王鲁湘:这个是宽是3米?

刘斌:这个宽是3米。

王鲁湘:我们北魏大墓的宽呢?

刘斌:北魏大墓宽度也是2米95。

王鲁湘:那还是很接近的。

刘斌:很接近。所以咱们从这个形制上,完全基本上是吻合的。

王鲁湘:对。

解说:北魏宣武帝景陵是建国以来经国家批准发掘的第二座皇帝陵,宣武帝为北魏第八代皇帝,是孝文帝的第二子,公元515年死于洛阳,葬在景陵。我们再把视线拉回到衡阳路大墓的现场,可以看到大墓的整体形状和景陵几乎一模一样,长长的墓道尽头是方形墓室,土矿平面呈“甲”字形,为汉晋及南北朝时期所常见。

王鲁湘:这就是墓室了。

刘斌:这就是墓室。

王鲁湘:看上去比景陵的墓是略小一点。

刘斌:衡山路这个墓它是外头这个土矿,土矿跟景陵基本上接近,也就是见方10米左右,但是它这个墓室,修建完这个土矿之后,因为某种原因,它这个墓室又缩小了。

解说:不仅形制大小与景陵极为相近,而且考古人员还在大墓中发现了3个陶俑俑头,造型优美,可与北魏洛阳城内最大的皇家寺院永宁寺出土的俑头相媲美。样式、年代也非常接近。多个证据都把大墓指向了北魏时期的帝王陵寝,那这片黄土下,曾经掩埋的会是北魏的哪位皇帝呢?这座比景陵还略大的大墓,不禁让发掘者的心跳开始加速。

洛阳邙山发现北魏帝王墓埋有拜占庭金币

在洛阳市邙山墓葬群发现北魏时期帝陵级大墓,让现场发掘的考古工作者兴奋不已,但是可惜的是,大墓已被严重破坏,自唐宋起至近代的盗洞就有五六个,随葬品几乎被一掠而空,甚至棺材和建筑砖石都消失了,更不用说考古学者最希望看到的物质。

王鲁湘:我们现在的考古发现,在发现大的墓葬的时候,常常是十墓九空,也就是说自有后脏制度以后,同时兴起的也就是盗墓制度。盗墓和厚葬可以说是一对这样的冤家,有后葬就一定有盗墓。那么十室九空的情况,我们已经听说过很多次了,发生在很多的一些贵族大墓里头,而帝王墓因为有一条考古的高压线,所以无法进行主动的发掘,而且我们能够碰到的,进行发掘的帝王墓,可以说是少之又少,非常非常的可怜,这次洛阳的文化工作者,终于很幸运地勘到了一个帝王墓,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这一个帝王墓被盗的情况简直是空前的。那么它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被破坏成了这个样子?被盗掘成了这样一个样子呢?

解说:衡山路大墓被盗掘严重,留下的有效信息很少,就在考古工作人员为弄清墓主人身份而苦恼之时,一个意外的发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刘斌:盗掘比较严重的墓葬,我们一般会采用过筛的方法,发掘到差不多离墓底深度一米左右的时候,或者一米多的时候,就是说随葬器物存在的这个层位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把)全部的填土,全部拿出来过两次以上的筛,把这个填土里面所有细小的东西,全部要给它进行过筛。也就是说我们不会遗漏任何一件细小的文物,正是在这种工作方法之下,我们最后在填土里面,筛出了一枚金币。

史家珍:刚开始发掘,他们在现场清理过程当中,就说这是谁的钱掉这儿了?就像一个。

王鲁湘:一个硬币。

史家珍:五角的硬币。

王鲁湘:就这么大一点儿?

史家珍:对。

王鲁湘:在土里头,带着一点金属的光芒。

史家珍:没有,然后擦了擦,金光闪山。

解说:这就是在衡山路大墓中发现的金币,经过仔细辨认,为拜占庭阿纳斯塔修斯一世金币。金币铸造时间是在公元491年至518年,说明大墓应该是在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以后建造的。

刘斌:这枚金币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在北魏时期,即便是社会比较动乱的时候,这个丝绸之路,中西交流也是畅通的,一直没有中断过,另外一个就是说明,因为这个金币,咱们经过清理时候,发现金币品相比较好,没有经过磨损,其它地方出土的金币,有时候它会磨损的比较厉害,就是上边的一些铭文,包括头像不太清楚了,这个说明就是它在市面上流通的时间比较长,这枚金币它的铭文还有头像都比较好,比较清晰,这个说明它从铸造出来,没有经过多长时间,也就是说没有在市面上流通多长时间,它就被墓主人得到之后,完了之后带到墓葬里面去了。

解说:那么这枚金币的主人会是谁呢?据记载,孝文帝元宏正式将都城从山西大同迁至洛阳,此后直至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洛阳一直是魏之都城。在此期间,有六位皇帝或死或葬在洛阳,分别是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诩,孝庄帝元子攸,长广王元晔和节闵帝元恭。

刘斌:在北魏时期迁都洛阳之后,它的史书上有记载的四座地名,包括长陵、景陵、定陵跟静陵,现在位置都已经明确了。还有两位皇帝他们也是葬在洛阳,但是这两位皇帝史书上没有记载他们有陵墓,就是没有记载他们埋葬的一个情况。其中一个是元晔,还有一个是元恭。元晔就没有任何记载,元恭他死的时候史书上还有记载,记载他是孝武帝元修把他葬掉了,史书上记载是“葬用王礼”。

解说:据记载,元晔在位时间极短,不可能有足够时间建造如此规模的墓葬,这样一来,经过排除,衡山路大墓的墓主就只剩下了一位,那就是节闵帝元恭。不仅如此,更进一步的证据也被发现了。

史家珍:我们在里边发现了还有一枚牙齿,也推断他的牙齿中度磨损,也符合节闵帝的年龄。

王鲁湘:元恭好像只活了不到三十五岁,三十四岁多一点是吧?

史家珍:对。

解说:北魏节闵帝元恭,字修业,是孝文帝的侄子。北魏后期政局混乱,元恭为了躲避灾祸,曾以患哑病为由,住在洛阳龙华寺,不与人交往。

刘斌:他这个人其实一个是当时史书上记载,一个是以孝闻名,另外一个就是他这个人其实还有些城府,还有些想法。当时为了简单说一点,为了躲避政治上有可能的迫害,他也是装聋作哑,度过了很多年,最后尔朱世隆去派人问他的时候,一个是问他,另外一个就是这个人是不是真的哑了,如果真的是哑巴,那没有办法去当皇帝,结果派人去一看,他这个人,他当时就开口说话了。说天何言哉,就是你看,老天这么大,你见它什么时候说过话,我其实是我在这儿,潜伏了这么多年,我就等这个机会来。

解说:那么节闵帝元恭的大墓,又为何会受到了如此严重的破坏呢?

史家珍:不是盗墓了,是破坏性的,是报复性的一类。

王鲁湘:那我们知道这一种破坏性的、报复性的这一种墓室的破坏,一般出现两种情况,一个就是农民起义、农民暴动是吧?跑到这个地方来,比如像过去传说的,项羽秦始皇陵是吧?还有一种的话呢就是他的政敌,或者是他后面的政权是吧?然后要对他进行一种破坏性,这个在中国古代也是常发生,那这个属于哪一种呢?

史家珍:这些应该是政治斗争。宫廷斗争的性质,我们觉得。因为邙山这个被盗的墓葬,我们发掘得多了,像前年我们挖曹休墓,后期也是被盗的很厉害,那是多次被盗,连墓室里面的墓砖都被盗走了三分之二,那就是当地的或者是官盗也好,或者是民盗也好,但是他就是盗,不像报复性的盗。

解说:虽然衡山路大墓被破坏严重,留下的器物也基本都破碎了,但是大墓整体的形制却呈现在了人们面前,这是继景陵之后,北魏帝陵的又一次完整亮相,这些就是这个力图改革、主动学习中原先进文化的民族,留给世人最大的财富。

鲁湘点评:外族定居内地体现中华文化软实力

王鲁湘:在这个北魏帝王陵,其实我还是很有感慨的,为什么呢?可见当时候的这个,以河洛地区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它巨大的感召力,我们今天谈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什么叫软实力?当人准备迁居到那生活,而且死了以后愿意葬在那个地方,这就是软实力,你说别的都是没有用的。你能够让人愿意生在这个地方,愿意葬在这个地方,这就是软实力。那么你想想那个时候,洛阳就代表着这因一个软实力。所以这些鲜卑的帝王,他们的祖先,来自遥远的大兴安岭,然后到了这个我们现在山西大同这个地方,建立了强大的这个北魏的国家政权,然后到了拓跋宏,他这个时候要向往中原的文化,向往汉人的文化,而且它是一个东西方交融的文化。东西方交融的问题,佛教从东汉以后进入中国,其实在整个东汉的发展,还是相当的缓慢的,它的快速的发展、强势的发展,而且是普遍的这样一个发展,其实是从北魏,是鲜卑人拓跋氏开始的。而今天我们看到著名的大同的云冈石窟,这个洛阳的龙门石窟,这么恢弘的、了不起的,凿在山崖上头这种佛的造像,那种气魄,那种心胸,以及当时投入的这种财力、物力和创造力还有一心向佛的那一种信仰的力量,到今天千年之后,我们到那个地方还能够打动我们,感染我们,就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就是给予他们足够的评价。

 

《文化大观园》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王鲁湘【主持人专区】

首播:周六18:45

重播:周日14:02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肖烨]

标签:北魏 墓葬 帝王墓

人参与 评论
2014-04-25文化大观园 埋有金币的大墓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4/04/25/2837fe15-24a6-416e-b95b-7939d8575911.jpg

网罗天下

凤凰新闻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