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黄永松:中国结是对称而编 最代表中国文化


来源:凤凰卫视

人参与 评论

核心提示:黄永松,一位清瘦儒雅的台湾老人,他创办的《汉声》杂志,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最佳行家出版物,40多年来,黄永松和他的团队完成了两百多个民间文化项目,将很多被遗忘的民间传统手工艺,重新带入了

核心提示:黄永松,一位清瘦儒雅的台湾老人,他创办的《汉声》杂志,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最佳行家出版物,40多年来,黄永松和他的团队完成了两百多个民间文化项目,将很多被遗忘的民间传统手工艺,重新带入了大众的视野,为中国民间艺术建立了一个丰富的“中华文化基因库”。

凤凰卫视1月3日《文化大观园》,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他的足迹遍布两岸三地,深山僻壤,他在守护民间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坚守信仰,《黄永松—乡野中的守望者》《文化大观园》正在播出。

同期:很久以前,在中国北方的一户人家里,住着一位活泼伶俐的女孩子,她不但学得一手好女红,还常跟父亲出去打猎,练了一身好功夫,她就是传说里最有名的女英雄,花木兰。

解说:这是一套唤醒中国人童年记忆的《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2013年年初,已在台湾发行30余年的《中国童话》终于来到中国大陆。

《汉声》杂志的创办者黄永松,因此入选2013年的“凤凰年度文化人物评选活动”。

黄永松创办《汉声》杂志 43年守护民俗文化

王鲁湘:一年一度的“凤凰年度文化人物评选”,今年又开始了,当我接到台里头电话,说黄永松先生入选了今年的凤凰年度人物时,我非常的高兴,因为黄永松先生是我的老朋友,在我看来黄永松先生应该很早就获得凤凰文化年度人物了,今天听说黄永松先生回到了他在北京的工作室,那么我们就来到了西坝河这个地方,一起到他家里头去看一看。

哇,北京的高楼,21层的高楼,你看整个楼道里头都被布置成中国的一个民俗博物馆,这个是云记老店的门神年画,这个是陕西的库淑烂老太太,剪纸的一个高手,呀,这都是剪纸的,真不错。

走进来看看,呦,用蓝印花布铺的地,这么多的人,都是到这个地方来过的,哎呦我看,看到了王树村,中国著名的研究民间年画的一个大专家,这是一个工作室,黄先生。

黄永松:沏个茶。

王鲁湘:沏个茶。

黄永松:先喝个茶。

王鲁湘:好。

黄永松:好久不见。

王鲁湘:好久不见了。

解说:黄永松,一位清瘦儒雅的台湾老人,他创办的《汉声》杂志,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最佳行家出版物,40多年来,黄永松和他的团队完成了两百多个民间文化项目,将很多被遗忘的民间传统手工艺,重新带入了大众的视野,为中国民间艺术建立了一个丰富的“中华文化基因库”。

王鲁湘:就是很多年以前,当时候我在朋友那个地方就看到《汉声》杂志,我们很多大陆的朋友都感到非常的惊讶,就说杂志还能出成这样,尤其是看了里头的内容以后,就已经看出你们的这种基本编辑的这种思想,理念。

黄永松:当时所有的朋友都告诉我们说,你要办杂志,那时流行一句话,从我们那开始的,你要害你的朋友,你就叫他去办杂志。

王鲁湘:对。我们现在大陆也有这么一句话

黄永松:是的。

王鲁湘:就说很容易付出辛苦的劳动,但不一定能够得到经济上的回报。这么一个很大的这么一个事业就搞下来了。

黄永松:那就是喜欢了,不晓得这个,一不小心这一做呢就做得不是说出不来,而是它真是迷人。

王鲁湘:真是迷人。

黄永松:真是迷人,所以我们就一步一步,一路走过来,43年了。

王鲁湘:43年,20多岁的小伙子,现在变成。

黄永松:白发苍苍。70岁了我。

王鲁湘:70岁了。

解说:年逾古稀的黄永松先生总说,他的文化大梦做了几十年了,仍未醒,许多难忘的经验曾交织成酸甜苦辣各种心境,奇怪的是,如今回想从前,沉淀在记忆深处的只有一种,那就是有如陈年好酒一般的醇美。

王鲁湘:可能很多人都不一定知道黄永松这个名字,但是他们都会知道中国结,你看我这里戴的就是一个中国结,编的是一个像蝴蝶的样子,我手里头拿的这一个像绣球一样的东西,这上头有好几个中国结,从上头你看这也是一个中国结,这是一个中国结,这个圆圆的其实也是一个结,也是一个中国结。

那么中国结这个名字我们,翻古书,在我们上一辈那个地方其实都没有听到这个名字,我们把它可能叫做这个结那个结果,或者甚至有人叫做盘缠,但是是黄永松先生调查,研究,然后归纳总结了我们中国民间关于这种结的各种各样的盘法,而且最后给了它一个名字,叫做“中国结”。

解说:在过去中国结只是响下老奶奶闲暇时摆弄的手工活儿,那时刚三十出头的黄永松,却从中看到了中国古老的编结艺术,以及蕴含其中的民族心里和文化寓意,于是他开始痴迷地寻访起这个在大众看来不起眼的手艺,并赋予它们一个崭新的名字,“中国结”,从此“中国结”的名字由台湾红遍了全世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

黄永松:从中国结这个小东西,可以看出我们民族文化的审美,中国结这个小东西它有功能的,像我身上的钮和结,这拉链发明以前,你不是要依靠它嘛这钮扣结还有我在整理完了以后中国结它是有始有终的,因为它的头跟尾,它永远是一根线一个结,它要编的时候,它一定是执中开始,从中间开始,然后左右盘,然后是对称的,这不就是中国文化嘛,允执厥中,对称。

王鲁湘:允执厥中,执中用两,对吧。

黄永松:有始有终就是中国结。

解说:让黄永松感到意外的是,这一根根线绳牵出的不仅是中国的古老手工艺,还有印刻于人们心底的文化基因,随着《中国结》系列从属,在台湾地区的发行,国外出版社也关注到这套书,一次与德国编辑的谈话深深地触动了黄永松。

黄永松:他说就是你们中国是一个文明故国,你们的手工艺一定很多,像中国结这么好的一定很多,你们一定要好好地整理出来,我说谢谢你,他说你要知道一个民族,它只要有好的手艺,它的手工业太会好,有好的手工业,它的轻工业才会好,轻工业好他的重工业才会好。它的什么精密工业才好,说得我就是当头棒喝了,我就愣在那里的,这个就影响我很大很大。

解说:与德国编辑的谈话给了黄永松一种更深的确信,如果说之前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关注和投身,是源于兴趣和热情,那么此后记录保存和守护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便成了黄永松一生的责任和担当。

黄永松:王老师,特别要给你介绍这部,我们的蓝印花布,里头最精采的就是蜡染,那你知道蜡染呢是一次性的,每一片蜡染你得到的时候你要爱惜它,它没有第二片,因为它是蜡化到白坯布上。

王鲁湘:手绘。

黄永松:手绘。

王鲁湘:所以它是一次性。

黄永松:一次性,然后它一脱蜡的,就只有那一件,我们从这个封面开始,就是工艺的过程,这边就是白坯布画的蜡画。

王鲁湘:在白坯布上头用蜡然后画出这个

黄永松:手绘可以看得出来,那么画完了以后,我们这边呢就是说把它浸在染缸里头,开始染了。

王鲁湘:染布。

黄永松:然后越染越多,越染越多,多了多了,然后这个把工艺过程,从这书盒子就简介出来了。

解说:老师傅们用手雕刻出油纸模板,用大豆粉混合石灰作成的浆,刷在油纸模板上,将渗透过油纸模板上的图案,粘印在坯布上以防染,然后再把坯布浸在萃取于天然叶子的蓝色燃料中,这种详细记录工艺流程的方式,是黄永松长年坚持的《汉声》记录方法,黄永松这样做的目的,是力求使任何读到这本书的人能够学会制作,从而达到完全保存民间手工艺的目的。

黄永松:然后它染满了,染满了去煮,煮了就脱蜡,这个有蜡的呢就变成白花纹。

王鲁湘:蜡就脱掉了。

黄永松:对对对。这个也是变白花纹。

王鲁湘:那原先的白布就被染成这个深蓝色了。

黄永松:是。然后我们书在里头呢,我们就觉得这是纸嘛,我们要让这个读者们知道这是布,所以我们用剪刀把它裁剪一下,有一种动作感,然后再进印厂,再进印厂过来呢,少数民族的东西很令人感动,每一种不一样,我就觉得怎么帮它表现这个,首先我一定要让大家看它的作品,它的作品,我一定要看到它原尺寸,你看它这么细。

王鲁湘:这是原尺寸吗?

黄永松:原尺寸,原尺寸的局部嘛,因为我书装不下来,只能采局部。

王鲁湘:那这个画的是极细无比。

黄永松:是的是的。

解说:如此精美的设计和装帧,让人不免怀疑,黄永松似乎对传统民间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敏锐性,然而黄永松对民间艺术的深情,不仅来自于他对美的直觉和天赋,更与他从小的生长环境脱不开关系。

黄永松:我是土生土长的台胞,我从我老家来说,我是客家人,那我们周边都是闽南人,那些闽南文化的朋友们,同乡们还有我客家的同乡们,他们其实是非常守旧的,所以这个守旧有很多乡野的民间文化,还原汁原味。

《文化大观园》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王鲁湘【主持人专区】

首播:周六18:45

重播:周日14:02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昌洪坤]

标签:黄永松 王鲁湘 中国文化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新闻客户端 全球华人第一移动资讯平台

2014年1月1日,4.2.0全新版本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2014-01-03文化大观园 黄永松——乡野中的守望者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4/01/03/5beab1a2-35b0-4bc4-8658-8fd454842a72.jpg

网罗天下

凤凰新闻官方微信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