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邓拓的文人情怀与收藏梗概

2012年03月23日 17:44
来源:凤凰网专稿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苏画庐”里的收藏风云

记者:“苏画庐”。

梁江:对。

记者:苏东坡的苏,就是因为收了这张画。

梁江:对对对,连那个书斋名都改了。

记者:改了,可见他对这一张画是特别的看重。

梁江:对,非常喜欢。

记者:那么这张画在这个最后专家的认定过程中间对这张画是怎么评价的?

梁江:大家还意见还是比较统一的,虽然这个开头啊,这个在是否是苏东坡原作争执,可能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在国务院这个五人专家小组并没有提出这个问题来,所以我们当年查看原始的记录里面,大家同意它入目,入目就是说,入到这个国务院这个鉴定小组这个《中国古代书画》这个目录里面,这个我们已经查过这个档案。所以这张画现在我们看就是说这个中国文人画的典范,因为苏东坡是中国文人画理论最早的非常明确的提倡者,他是大文人,又是文人画理论提倡者,那么这张作品恰好印证了他的理论,所以非常经典,很珍贵。

王鲁湘:苏东坡主张诗画相融相通,他认为绘画应当有诗的境界,物象要有活的精神。从北宋中期开始,以苏东坡为代表的一批着名文学家纷纷参加绘画活动,他们不仅在绘画上大胆创新,而且还提出了许多反映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的艺术理论,给当时宫廷绘画占主导地位的美术界带来了新的活力。这股新潮发展至元代竟成为绘画界的主流,后人称之为“文人画”。

记者:苏东坡是讲究这个“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对吧?

梁江:对对。

记者:他讲究这种文人要写自己胸中的这样一种意气啊,然后不一定要求特别的形式。

梁江:没错没错。

记者:但是这张画和他有一张传世的作品叫做《枯木怪石图》。那张《枯木怪石图》好像是更业余一点,这张画看上去的话,画得是很好的,包括这个纵深关系,这一个竹石的笔法,还有远景那个江岸的那一个在早晨晨雾中间那个树木的画法,那是相当专业水准的。

梁江:对,那张作品,就据说是在抗战的时候,流到日本去了,但是我也去过日本,但是我没有看到这张画的原作,后来呢好像我问这些同行,好像也没人见过他的原作,只是资料上看,查它的尺寸可能相当于这张作品的一半那么大。

记者:就这么大一点。

梁江:对,而且画面比较简陋。

记者:对。

梁江:跟这张画没有办法比,那么从这个图片上看,这张作品呢虽然这个因为我们的古画实际上并不是说这个鸿篇巨制,并不一定太大,但它的意境很大,那么这个竹跟石,它本身就是文人精神的一种符号。

记者:对。

梁江:它是有寄寓的,这张画我觉得它一个特点就是把山水的意境跟这个花鸟,这个竹石结合在一起。

记者:对啊。

梁江:所以给别人一种意境无限的这种感觉。

记者:对,那这样的话实际上就成为了不仅是邓拓藏品中间首屈一指的,就是最重要的这个藏品,也就成为了你们这一次邓拓捐献作品中间可能是最有社会号召力的一个作品。

梁江:一个亮点,苏东坡这张作品不但是这次作品的重头,在我们中国,现代这些古代美术作品、古代绘画作品里面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品,一件经典的有代表性的作品。

解说6:收藏《潇湘竹石图》后,邓拓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对画的真伪进行考证,认为此画确实是苏东坡的真迹,随后写出《苏东坡潇湘竹石图卷题跋》一文,连同原画发表于《人民画报》上,一时引发热议,但却未曾想到这会为他今后的命运埋下伏笔。

王鲁湘:1958年,邓拓调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的位置,担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分管思想文化工作。从1961年到1964年,邓拓在自己主编的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开辟“三家村札记”专栏,与吴晗、廖沫沙合作以“吴南星”为笔名发表杂文随笔。邓拓试图用杂文委婉地表达对时局的看法和忧虑,但却未曾想到这会以文惹祸。

[责任编辑:马玉宁] 标签:邓拓 文人 湘竹石图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