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万里在安徽推“省委六条”促生产 邓小平拍案叫好

2012年04月23日 10:18
来源:凤凰网专稿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解说:万里是农民出身,从小就在穷苦家庭长大,他对农民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每当看到农民所遭遇的疾苦,他都会有着切肤之痛。

万伯翱:我父亲也是穷苦出身,我父亲上学的时候,有的时候也是揭不开锅,家里不冒烟,一看今天中午没做饭,就到我姑奶奶家,我叫姑奶奶就是我爸的姑姑家,找一个菜团子就上学了,拾人家大车丢下来的麦穗啊,攒起来几麻袋,就一粒一粒捡起来,还有人家刨过的红薯啊,人家挖过的花生啊,再刨一遍里头还剩下的,所以我们这个穷苦出身,也坚定了我父亲就是爱农民,要为农民说话,要为农民办事这样的决心。

万里推“省委六条”促生产 邓小平拍案叫好

解说:1977年9月在万里的指示下,周曰礼召集各地市农村政策研究室的负责人召开了一次座谈会,讨论当前农村的突出矛盾和解决办法,集体起草了《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草案》,即著名的省委六条。

吴象:这个中心的内容呢,是不能搞那些花架子,中心以生产为宗旨,就是你农村里面不要搞别的,你就是要好好的农业生产,同时呢,提出来要给生产队充分的自主权,这个以生产为中心,就把许多干部吓了一跳。生产的问题怎么成了中心。

解说:简单的几条规定,不仅让地方干部感到紧张,同样也触动了中央高层的神经,当时的副总理陈永贵曾经说,“省委六条”是“条条都在否定大寨”,来自中央的阻力已经如此强烈,万里却选择了睁只眼闭只眼。

吴象:3月份就开一个学大寨普及会、座谈会,普及大寨县的座谈会,因为现在普及大寨县普及不了,这个有一些阻力,他还是要按那一套收自留地,这个大批判啊,这个。按这个规格要省委第一书记去,万里就不去。

万伯翱:老爷子对这种极左的形式,这种口号式的东西,不务实的,不是实事求是的东西是很反感的,但是当时既然是,是吧,有命令,北京有命令,中央首长还有所指示,就说这个情况下呢,老爷子也不能说不屑一顾。

吴象:告诉那个赵守一省委书记,他说我不去,你去,去开会。你开会呢带耳朵别说话,你反大寨咱们不敢,学大寨我们实在学不起按那套学,你反正你去开会,你去听,听了回来也不用传达,我们还按我们的六条办。

解说:《人民日报》曾经以头版显着位置,发表题为《一份省委文件的诞生》的文章,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随后刚刚恢复工作不久的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看到了安徽省委的《六条》,当即给予了热情的肯定。

周曰礼:邓小平看到这个六条以后啊,拍案叫好,邓小平就把安徽六条,亲手交一份给赵紫阳。

解说:1978年9月刚刚因为省委六条的传达而有所复苏的安徽农村,突然之间又陷入了绝境,这一年安徽省从春季就出现了旱情,连续九个月没有下过透雨,全省夏粮全部减产,瘟疫流行。

吴象:百年未遇的大旱,到了六七月份啊,这个长江、淮河的支流都断流,因此呢这时候万里在常委会上研究这怎么办,万里提出一个主张,就是说减产,那时候减产已经成了定局了,到了8月份。减产已经成了定局,减产就是减产,不要打肿脸充胖子。

万伯翱:这要按往年来说,那就是又得逃荒要饭去,还有些人说,这个凤阳啊,是朱元璋的老家,这历史上就是有传统,他们经常出去闹春荒,就成习惯了,他们都成习惯了,这个我爸爸包括我母亲都坚决反对这种说法,说如果有大米有白面吃着,他们还会就四处去流浪去要饭,看人家的脸色,是吧?是绝对不会的。有些干部为什么不去要饭,他们为什么没这习惯呢,他有饭吃他当然不出去了。

解说:就在这次会议上安徽省委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借地度荒,表面上看这个决定并没有违背国家的文件精神,但它却做到了还地于民。

吴象:过去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想法,就是这个地不是集体的地嘛,你种不了了,现在谁愿意种你去种,种下来谁种谁收谁有。

解说:由于土地干旱的厉害,土质变得十分坚硬,无论是拖拉机还是牛都无法耕地,就在这时在肥西县山南公社的书记汤茂林,召开了支部会议上,农民对于这次大旱展开了一次激烈的讨论。

陆学艺:种是种,种不下去,拖拉机,那拖拉机也耕不上,牛耕不动,那板结来,不是你汤书记你见了吗,怎么办?他就说了一句话,说这一点办法没有了,那明年不要,借田给你们,你们也不种,那种不了嘛。后来又一个支部委员憋了一口气说了话,说办法还是有的。

吴象:有什么办法呢,他说这不能说,你敢说我就敢干。

陆学艺:那你说怎么办,你说什么办法,老办法嘛。

解说:所谓老办法其实就是1961年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曾希圣在这里实行的包产到户,那时由于安徽面临粮食欠收,饥荒遍野的困境,曾希圣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宣导和推行责任田,然而1962年曾希圣被免职,在此后的文革运动中他也遭到了严厉的批判,最终含冤去世。

周曰礼:文化大革命当中我跟你讲,全省有十万干部为包产到户挨批斗啊。

吴象:责任田搞得比较积极的都戴上了帽子。

解说:如今要再次启用老办法也可能面临同样的风险。

陆学艺:汤茂林不说话,支部书记也不说话,憋了一会,别的没法了,没法了,走了。汤书记一走,这几个主要的还在那儿,今天汤书记的态度不一样了,就说某人说的老办法以后,他一声不坑就有文章了。

解说:汤茂林外号叫做“汤大胆”,他的不吭声在农民看来,那是别有一番用意的。

陆学艺:当时如果说三年前几年前要说这个话,那劈头盖脸的骂的你狗血淋头对不对,他这次不吭不骂,也没说行,也没说不行,他知道他。另外这个汤也是当年搞包产到户的,对吧。所以大家心照不宣,那不说话他不反对就是默认,咱们明天得干,所以连夜就把地分了,第二天这个拖拉机下不去,牛下不去,人挖还是可以的,责任到户了,他来个,没用几天全种完了。

吴象:这个事情就传出来了,传得很大,这个就,就问题大了,省委机关议论纷纷,那么有些人呢就说你省委,万里来了以后是干得很好,但是你省委这个大方向注意不注意啊,你怎么把人这个要往哪个地方引啊,有一些就提出来,这个现在是曾希圣的阴魂不散。

解说:汤茂林因此遭到了县里的猛烈批评,这件事越闹越大,终于传到了万里的耳朵里。

陆学艺:万里说这件事情争不完了,别争了,我做主,我负责向中央汇报,就在这个区,别的区不许,就这个区试点,作为我的试点,你们不要争了,也不要去收了,另外麦子种下去了,比别的地方种得好,对不对。他是资本主义你造反了,咱们一个区镇压得了,我有军队在,他只要减产了,这一个区五六万人,省里面还管得起,这无非这两条对不对。

解说:1978年那个秋天尽管经历了一场大旱,然而安徽却迎来了大丰收,1979年为了撰写调查报告,社科院的陆学艺来到了安徽农村,原本他就听说当地丰收的情况,已经有了心里准备,可当自己亲眼见到眼前的景象时,他还是吃了一惊。

陆学艺:就是没有包产的生产队的,增产近一倍也是大丰收了,包产到组的增加近两倍,包产到户的增产近三倍。他说你去看了你就服,在那个区,一到那个区的那个地啊,麦子长成这样,我们好多年没看见这么好的麦子了。

万伯翱:另外我到那个集上,我也看到开始初步呈现出这个繁荣,熙熙攘攘啊,这个来来往往啊,这个卖一些青菜的啊,所以说当这个农民他能利用自己的辛苦,利用自己的技术,这个把豆腐卖光了,正在数钱,那个手都冻的都裂了,冬天在安徽山区什么的还是很冷的,但他很喜悦,满脸的皱纹也乐开了花,卖红薯的热腾腾的我一看,我父亲从小就喜欢吃这个,我就买了几块。我回去就把这个市场的情况,包括买米的情况,这个看到的豆腐农民这个喜悦,然后呢,我父亲还剥开那个红薯来吃。

[责任编辑:吴芮泽] 标签:大寨 安徽 农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