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禹强:那么按着湖南的风俗,就是他生日的那一天,应该是前一天有一个暖寿,那么这个暖寿当时是在延安的天主教堂。
解说:雪花纷飞的当天晚上,中央机关科长以上,红军大学队长以上的干部参加了这次活动,与以往那些传统的祝寿方式不同,没有了封建礼仪那套烦琐刻板的仪式,却突出了共产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政治氛围,餐桌上的四菜一汤,也使得暖寿活动显得简朴而热烈。
徐禹强:开始之前就是主席按照湖南的风俗习惯给徐老戴上一个过去的那种礼帽,就是镶了一个红边,另外一个锁就给他戴上了,完了以后主席就讲了话,最后说的是,所有这些方面我都是佩服你的,也愿意继续学习你的,也希望全党的同志学习你,祝你健康长寿。
解说:1937年1月30日,当时延安的苏维埃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还专门为徐特立祝寿活动发表社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2000多件的贺信条幅,诗歌散文等从四面八方飞向延安,如此盛大的祝寿活动,是中国共产党顽强生命力的一次生动展示,是一次革命力量的大检阅。
清末会试 徐特立金榜题名
曾子墨:1927年5月,徐特立经他的学生李维汉介绍,在武汉科密加入共产党,不久他又与林伯渠、张国基等人辗转到江西,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暴动,年届51岁的徐特立,此后便始终跟随共产党一起闹革命,打拼天下,很少有人知道在此之前,徐特立在湖南已经是地位显赫,名霸一方的教育界“长沙王”了。
解说:1877年2月1日,徐特立出生在湖南长沙县五美乡一个贫寒的家庭,早年丧母,只读了三年私塾,失学以后,他就开始自学。1895年,18岁的徐特立,开始在五美乡小塘湾教蒙馆做老师,边教书、边自学。
戴永增:但是这个时候他感觉到自己这个知识不足,还不行,但是他要上学又上不起,他就呢选择了一条道路,就是自己买书读书,通过读书走这条道路,计划是十年,所以他历史上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叫十年破产读书,最后他读了,读到了28岁,他感觉到好像是可以了,可是他觉得呢,这还是这个样子,一方面觉得读了不少书,可是也没有证明自己哪个地方算是成功了,没成功啊。
解说:不久,徐特立借钱赶赴岳阳,参加清朝最后一次会试,厚积薄发的他,在众多考生中终于脱颖而出,金榜题名,名列第19位,但是接下来的复试却让徐特立望而却步。
戴永增:复试的话要交一个银元的复试的费用,他自己当时呢交不起这一块银元,他都想不复试了,因为后来他写过一首诗,这首诗他说明,所谓言志,他就是说受人恩惠立朝难,就是将来做了官,你受了别人的恩惠了,你就不好主持正义,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呢他就没有复试就回去了,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大概,他原名叫徐懋恂,自己后来就改了名字叫徐特立,这个特立就叫,他当时想的叫特立独行,高洁自守,就是高尚的情操。
解说:1905年,徐特立创办了梨江高等小学,一年后在周南女校做教师的他,后来还兼任这个学校小学部的校长,徐特立还身为长沙修业学校校董兼教师,经常给这个学校的师生做时事报告,湖南境内的一些进步青年闻讯后,也纷纷赶来驻足旁听。
戴永增:大概是1909年毛泽东初到长沙,他是后来才知道这个讲演的人就是徐特立,他后来又是我上第一师范的时候的先生,讲什么呢,实际上就是现代来讲做时事报告,讲当时外国人如何欺负中国人,这样他非常愤慨,讲到这个时候心情非常激愤,他都跑到那个厨房里去,大概可能讲演的地点离厨房不太远,拿了一把菜刀,当众就把自己左手的一个小指砍断了一截。
徐禹强:当时就写下了那个“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么八个字,他当时就昏倒了,那个学校的校长叫彭国钧,就是所在演讲的学校校长叫彭国钧,彭国钧他因为怕这个事情搞大,当时那个场面呢,会场就很沸腾,同学们都起来了,情绪很高,怕这个事情搞大了他不好交代,所以他就用我祖父流在碗里的血,就写了请开国会,断指送行,这几个字,交给当时不是好多人都到北京来请愿吗,有一个叫宁康石的,他们要到北京来,就把他写的这个给了宁康石带到北京来了。
徐特立断指血书 激发青年反帝爱国
解说:徐特立断指血书的壮举,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学生的反帝爱国热情,毛泽东后来回忆说,这给了我对革命的第一次感性认识。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湖南光复后,徐特立因宣传革命有功,被选为省临时议会的副议长,一心为新政权的建设出力,然而官场的腐败和昏庸,使这位“长沙王”很快感到失望和愤慨。不久徐特立相继辞去了,湖南省议会副议长和省教育司科长的职务,决心回到教育界,以实现教育救国的愿望。
继1910年创办平民夜校之后的1912年,徐特立又创办了“长沙师范学校”,以培养更多的老师,徐特立认为劳苦大众的孩子,学习最努力,最刻苦,因此他办的教育深得广大百姓的欢迎,老百姓得到了好处,一致要求再继续办学校,经徐特立多方设法,不同级别的学校在五美乡周边相继诞生了。
戴永增:有的时候呢,写的是800所学校,有的时候就说800多个小学教师,我觉得反正是这么个概念,长沙县在那一段的小学教师都是他短训,长期结合的培训出来的。
解说:就在徐特立功成名就之时,1919年7月,这位43岁的“长沙王”竟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前往法国勤工俭学。
师秋朗:他要学西方,西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跟我们国家相比有哪些优越性,我们哪些是可以学习的,所以他到了法国以后,他给家乡写信,就把他认为家乡可以学习的那些东西都写信告诉长沙。
解说:三年后的1924年7月,徐特立几经辗转从法国回到国内,继续致力于湖南教育,继续实践他教育救国的理想。
戴永增:他就看到了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那现在综合起来就是人民群众的需要。1927年4月,蒋介石突然背叛国共合作方针,发动“四一二”清党大屠杀,5月20日,反革命大屠杀波及到长沙,军阀许克祥残杀了数千革命群众,对革命力量来说,正处于低潮时期,但在这一关键时刻,徐特立决定加入共产党,那年他51岁。
徐禹强:在那个时候,他就是放弃了家庭儿女,还有三所师范学校的校长的时候,把自己的命运跟共产党联系在一起,这是斯诺的话,实际上斯诺的这些话我觉得非常到位。
徐特立创办苏维埃大学
解说:徐特立加入共产党后,更加坚定了为革命办教育的理念。1930年12月,徐特立从俄国莫斯科中山大学学成回国,他冲破国民党的封锁,几经辗转来到了江西苏区,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有这样一段关于徐特立的描写。从此以后,他就以教书先生老徐著称,因为这些任务十分艰巨,要是西方的教育家,谁都会感到气馁的,但是老徐正当壮年,是不会感到气馁的。
徐特立刚到江西苏区的时候,当时整个江西全省文盲占90%,当毛泽东征求徐特立对教育工作的意见时,徐特立提出除了兴办学校之外,同时还要开展群众性的扫盲运动。
戴永增:没有纸,他就用那个所谓沙盘,弄一个石板,撒上沙土,一层沙土,然后就可以用那树枝在上面写字。
徐禹强:条件很差,没有纸没有笔,木炭就在那墙上写。
编辑:王太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