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时璋:开创细胞重建论的中国科学家
2010年08月09日 10:28 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贝濂(贝时璋长女):理科的系都是在一栋楼里面,老师之间就互相感情也很高,他们的学术活动物理系也好,数学系也好,什么动物系也好,他们的学生都是互相去听课,所以他的学术的思想,都是在这样一个多科的交叉的那种环境里面学习的。

王谷岩:教动物学的,教植物学的,教解剖学,是哪个老师他怎么拼,是哪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他记忆的都特别清楚,他所以记忆这么清楚,就证明他学这些课程,是特别特别用心的,他对这个教授,对这个老师他的印象是特别深的。

解说:1928年3月1日,在图宾根大学贝时璋完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三级跳”,戴上了第一顶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桂冠。此后一年,他在图宾根大学动物系任助教,在大生物学家哈姆斯教授的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

王谷岩:博士论文有80张图,全都是他自己亲手画的,因为那时候显微镜还没有一些照相设备,当然更谈不到摄像设备了,全凭着在显微镜下画。用手工来画,他画得很清楚。另外从实验设计上,从实验技巧上,都有他自己独到的,因此这也是让他的尊师哈姆斯教授引以为荣的一件事情。

解说:贝时璋在德国8年,掌握了学科理论,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积累了研究工作的经验,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学风,他追求创新,注重严谨,做什么事情都细致周密,有条不紊。

2003年在“贝时璋先生百岁寿辰庆祝大会”上,当德国大使馆公使代表图宾根大学,再次授予贝时璋先生博士学位之时,会场顿时一片欢腾。因为与会者知道这已经是图宾根大学,第四次授予贝时璋先生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这第四次正值他于该校获得博士学位75周年,授予他的是“钻石博士”学位。对于获得博士学位后,一直在科研第一线并且取得成绩的学生,图宾根大学会在第五十个年头授予他金博士。1978贝时璋年就已经获得金博士证书,2008年贝时璋获得博士学位80周年,图宾根大学将第五张荣誉博士证书授予贝时璋,他成为该校唯一获得如此殊荣的学者。

任浙大生物系主任期间 贝时璋教学深受肯定

曾子墨:19世纪是自然科学进入全面繁荣的时代,近代生物学的主要领域,在这段时期也获得重大发展,如细胞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孟德尔遗传学的提出。而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近代生物学知识才逐渐传入中国。民国年间,赴欧、美、日学习的留学生陆续归来,并相继在各分支学科展开了研究,现代生物学开始在中国生根。这些生物学家包括从美国回来的谈家桢,李汝棋,从比利时回来的童第周,还有从德国回来的贝时璋。

解说:1930年8月,刚刚回国不到一年的贝时璋先生,被邵裴子校长正式聘任为浙江大学的副教授,并任新创建的生物系主任,这一年贝时璋还不满27岁。

王谷岩:贝先生是在1928年他3月毕业了,拿到了博士学位,后来就留在学校做助教,做他的老师哈姆斯教授的助教。这时候他就开始考虑回国的问题,就说毕业了之后,学了一些基础知识,通过博士论文呢,也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训练,又做了一段时间助教,那因此他对学校的教学,对科学研究,他都有了一定的积累,这时候他就开始考虑回国的问题。

解说:当时在浙大理学院里面已经有了物理系,数学系等,唯一没有生物系,对于年轻的贝时璋来说,一切从零开始筹建生物系。

王谷岩:要订仪器、订药品、要画挂图,所有这些都是他一个人。本来的话呢,就是浙大的意思,就是从8月1号开始正式聘请,正式开始发工资。但是贝先生说,反正我现在在家里没有事情,我早点来行不行,这工资我不要,他就提前到校,开始做这些事情,等到9月份开学,这一切的仪器,挂图都准备好了,他就可以开课了。

解说:建系时,贝时璋将生物系的主要方向,定为发展实验生物学,虽然师资短缺,条件艰苦,他还是开出组织学胚胎学、无脊椎动物学、比较解剖学、遗传学等等科目,并亲自执教多门课程。

王谷岩:他第一次开课,能有20多人听课,这对他是一个很大的鼓励。那因此现在的学生们可能觉得才20个人上课,但是对当初来说那已经是很不少了。因为那时候大学的有时候一个专业一次招生,一个年级,一个学生两个学生,两三个学生这是常有的事情。

郑竺英(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从来没有讲稿的,就拿两支。一支红的粉笔,一支蓝的粉笔。一边讲课,一边就在黑板上画着图,这个图画出来真特别得漂亮。而且呢,他配合讲解,就是他画着图,比方是循环系统,有红的血管,有动脉,有静脉是蓝的血管。他都画的很清楚的,最最特殊的一点就是他记得成千上百条的这个神经肌肉,神经的,神经血管还有那个所有的这些名词,那些名词,他会一个不落的都给你写出来标出来。

钱熙(浙江大学副教授):所以有的时候蛮紧张的,后来我们同学想出来,钱熙,今天你画图,我记。下次你记,我来画图,这样子回来两个一对照,画的也没有漏掉,讲的话也没有漏,后来效率很高,一堂课下来是整理出来笔记很多的。

偶然机会 贝时璋发现细胞重建论

解说:除了讲课之外,贝时璋还坚持和助教及学生们,一起开展科研工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理论“细胞重建”正是在此期间诞生。那是1932年的春天,贝时璋带领技术员到杭州一处叫“松木场”的地方,采集实验用的动物,发现了一种与平时靠细胞分裂繁殖不同的动物,名叫丰年虫。

郑竺英:这个丰年虫本身不正常了,就是它雄性的那个变性了,它一下子就变成一个底下就是产生那个卵了,就是有卵囊了,就是像这样子的。贝先生大概以前就是做过这方面的,仔细的分析什么的,他做过这方面的工作,发表过文章。

解说:通过仔细观察,贝时璋发现了丰年虫中的中间性个体,这种异常形态及其异常的原因,生物学界还没有作过研究与报道。因此,他采集了这些小动物带回了实验室,在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之后,贝时璋果敢地的提出了新的观点。细胞分裂不是细胞繁殖增生的唯一途径,除了细胞分裂细胞繁殖增生还有另外一条途径,细胞重建。

解说:细胞学说的建立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838至1839年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创立细胞学说。1855年,德国病理学家菲尔肖又提出“细胞来自细胞”的理论,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细胞学说,从那时起,生物学界就一直认为,细胞是以分裂方式繁殖增生的,而且是细胞繁殖增生的唯一途径,细胞分裂的理论,成为细胞学说的重要内容。贝时璋的细胞重建学说,无疑打破了这个生物界的金科玉律,向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

江丕栋(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细胞重建这个遭人反对最厉害了,因为那是一个革命性的,一个根本性的一个学说,这应该是非常地有创新性的,当然科学上的一些新的发现,都是开始是少数人先提出来,最后慢慢慢慢证实让更多人接受,是有那么一个过程的。

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中 贝时璋坚持进行科学研究

解说:就在贝时璋正要对细胞重组现象进一步深入研究时,抗日战争爆发了。浙江大学也被迫准备迁往内地,当竺可桢校长征求贝时璋意见时,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西迁的师生队伍中。战火令浙大师生几经周折,一迁浙西、二迁赣南、三迁桂北,终迁遵义、湄潭,历经艰辛。

贝德:贵州那个地方,那个时间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它老要下雨,我们四个孩子大大小小一排,下完雨就惨了。所有人的衣服,那时候也没伞,我们就每人一个斗笠。然后呢,就去上学去了。那么斗笠遮不住所有的地方,那么自然后背等等都是湿的。回来了怎么办,这个衣服明天还得要穿,因此它那个天不是说是,我要有那么两件衣服那我可以倒了,现在他两件衣服他都倒不过来。于是妈妈就跟保姆生一个炭火,拿一个竹子编的一个筐,把我们衣服一个一个的衣服,就轮流的在上面烤,那要烤好几个小时。烤完了第二天早上我们就可以穿。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楼楚楚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