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容因不堪虐待,病死狱中。三年后,章太炎刑满获释,当夜即被孙中山派人接往日本,第三次流亡海外。而每当念及小弟邹容,“伯仁因我而死”的负疚感,就会深深地刺痛这位兄长的内心。
熊月之:你看章太炎出去以后,一次又一次地写文章,写诗悼念邹容,包括他后来民国以后,还到了四川(邹容的家乡)那地方去了一趟,这个我想呢,他呢,深深的内心里边,他对邹容会感到有些不安。
袁世凯倒台 章太炎重获自由
解说:时间过去了整整十年,又一次失去自由的章太炎已将生死看得很谈。后来袁世凯在看到那封“劝进书”时,恼羞成怒,甚至动了杀掉章太炎的念头。
章念驰:确实他在好几个历史时期,都是抱着必死的信念,所以袁世凯囚禁他,他做好没有生还的这种思想准备,而且他写了很大的字,挂在自己的房间里,写了两个“速死”两字,他愿意去死,愿意牺牲,并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他跟袁世凯的斗争,他是毫不妥协的。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女儿陪着他被袁世凯囚禁,但这个女儿呢,觉得这个未来的日子恐怕没有明天了,所以他的大女儿就自杀了。自杀以后呢,朝野非常震惊,都非常关心祖父的安全,这个时候呢,使袁世凯难以动手。
解说:1916年6月,只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病亡,章太炎终于重获自由。然而,一个独裁者的退场,却意味着中国陷入到了更大的分裂当中。在内忧外患日益加剧的岁月里,激烈率直的章太炎,经受了更大的坎坷与磨难。
章太炎:孤独的批判者
曾子墨:晚年的章太炎,虽然淡出了中国的大舞台,退守书斋,却依旧不改他孤傲狂放的人生性格,他感叹道吾死以后,中夏文化亦亡矣,这句话真可谓惊世骇俗到了极致。虽然失之偏颇,却也是精神世界里振聋发聩的呐喊。人们似乎看到了章太炎包含文化忧虑的孤独心境。
解说:1936年10月9日,鲁迅先生在自己人生最后的日子里,写了一篇纪念先师的文章。太炎先生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这段话写在文章的开头,却是章太炎晚年孤独寂寞的写照。所谓自己手造是性格使然。而别人所帮造的墙是时代的悲哀。
熊月之:他是一个性情中人,他很重感情,他又是极其率直的人,所谓率直呢,他就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他跟好些人相处,到后来都是因为他的率直,就跟人的关系后来搞得比较僵。他跟梁启超他们一开始也是很不错,到后来在时务报馆的时候,跟梁启超的学生发生冲突,被那个学生用鞋子打他,打了以后他还是说,我面孔可以打,但是我意志你不可以夺我。
解说: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章太炎一生都不曾为权暴所屈服,对于有违民主大意和民主自由思想的政治阴谋和社会乱象,他是天生的批判者。
辛亥革命后,陈其美指使蒋介石暗杀了光复会创始人陶成章,章太炎对革命党内部的争权夺利深感失望。
熊月之:他一生当中,几乎都是在反对,所以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学者叫河田悌一,写了一本着作,就叫《否定的思想家》,一生都是否定,的确在旧中国当中,有很多的东西,中国人需要去推翻它,他就是这样一个独来独往的人。他不像一般人一样,只为一个事情奋斗,为一个目标而努力,他需要去反对的东西太多,成为一生也是非常受累的一生。
解说:章太炎在辛亥革命后,曾提出“革命军兴、革命党消”,坚决反对党治和独裁,他认为西方所谓的“代议制”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民主,获得权力的只能是少数的既得利益者。他一度寄希望于地方实力实行联省自治,以求改变分裂割据的现实。而反对孙中山晚年提出的“联俄联共”方针,公开对新文化运动出言不逊,更是为后人所诟病,即便在当时,鲁迅先生也曾客观且并不客气地评价自己的老师。既离民众,渐入颓唐。一向坚持己见的章太炎由此被冠以“顽固守旧”和“反对共和”的帽子。
姜义华:当时因为南京国民政府把他作为一个学阀,作为一个反对者,异己者,加以通缉,加以打击的,所以一段时间上海住啊,也是搬来搬去。
章太炎:教授国学 是为了让今人不忘斗争
解说:1934年秋,章太炎一家迁居苏州,他一心效法先贤顾炎武,于国难之时开课授徒,讲习国学。
姜义华:后来蒋介石也曾经尽量来拉拢他,在这个苏州办的这个章氏国学讲习会,相当一笔钱就是当时蒋介石,实际是南京国民政府出的钱,给他治病的,他对南京国民政府是相当失望的,他就希望用这笔钱办这个国学讲习会,还是讲中国传统的学问,把中国的传统的文化,传统的精神,能够继承下来。
沈建中:他的历史上三批弟子,第一批是东京讲学的弟子,那是最早的,流亡到东京,那是开堂授课,第二批弟子就是在北京,然后最后一批真正就是苏州国学讲习会,1935年到1936年他去世,那是真正的一批,报纸登广告的,好几百号人来听讲,当然有些他不能讲,请他的学生来讲,所以他革命不忘学问,学问不忘革命。
解说:1908年4月,章太炎在东京一所中学的教室里,为中国留学生讲授国学,正日本留学的周氏兄弟很想去听,由于授课时间和正在上的俄文课有冲突,他们便委托太炎先生的女婿龚宝铨代为请求,希望在周日开一个特别班,为他们讲授《尔雅》和《说文解字》,章太炎欣然答应了下来,地点就设在他所居住的民报报社内。于是,鲁迅、周作人、钱玄同、许寿裳、朱希祖等人都来上课。这个后来对中国学界和文化界影响巨大的国学特别班,就此诞生了。
熊月之:他自己本身是个很好的人,他不光讲学,自己也学,学印度佛教,学印度文字了什么的,学梵文,都有这个记录的。尤其是学梵文,我记得有个很有趣的故事,因为那个梵文的老师要用外文教的,喊章炳麟,他不是叫他章炳麟,叫P.L.Chang。因为章炳麟用英文是P.L.Chang,章炳麟不知道叫谁,人家说叫你呢?
解说:作为国学宗师,章太炎不但治学严谨,讲起课来也是生动活泼。周作人回忆说,太炎先生的国学课,常常令哥哥树人有茅塞顿开,重新启蒙般的感觉。
章念驰:比如说他讲学,那个《说文解字》,在讲学之前,他已经对《说文解字》做了几十年的研究,他自己说《说文解字》,他读了七十二遍,一个人对《说文解字》一遍一遍地通读,一遍一遍去理解,达到了七十二次,当然对于中国古典的文字啊,音韵啊、训诂啊,就非常的了解,因此他讲经学,讲史学,往往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认识,所以鲁迅先生会觉得,虽然受学的时间不长,只有半年多的时间,听课、讲学,但是对他们的影响是终生的。
熊月之:那些学生呢,在他那儿也比较随便,这个听课呢,也都是气氛都很好,因此他们就讲,有时钱玄同那儿,因为在日本它是平地,那个叫榻榻米一样的,一会儿在这边,然后再爬过去,后来他们那些人就把钱玄同起个外号就叫爬来爬去,从这边爬到那边,那边爬到这边,叫爬来爬去。
解说:在章太炎看来,治学与革命,目的都是爱国,他的大弟子黄侃这样说道,先生教授国学,是为了国家一旦不幸衰亡,而学术不绝,民众犹能有所观感,则国家必有复兴的希望,所以先生治学勤勤恳恳,不惮其劳。
胡适说,太炎先生是中国最后朴学大师,自己虽然不是他的弟子,却受其影响最深。事实上,在章太炎所有的弟子和学生当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在旧学上完整承其衣钵,但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章门弟子堪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黄侃、钱玄同、许寿裳、朱希祖、周氏兄弟,他们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锋,或是共产主义在中国最早的研究传播者。学生们后来的发展,已和老师的思想渐行渐远,然而,鲁迅却引用太炎先生的话为老师正名,(先生)视为最紧要的,第一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第二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
姜义华:在那个大家都在学西方的时候,他就强调,不要忘记自己的国粹,他讲国粹其实主要讲三个,一个中国的语言文字,因为一个文化,它的整个一个载体最重要的是语言跟文字。第二条,要爱惜自己的典章制度,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文明的形成,它很多的制度,它不是突然的,在几千年演变中间,它有符合自己国情形成的很多东西。第三个,他讲国粹的就是很多历史人物,这些人物故事,很多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要用它来教育今人,鼓舞现代人去进行斗争,其实他讲国粹,他主要是讲的这个东西。
章太炎一生为民主自由而奋斗
解说:1906年12月2日,同盟会在东京举办《民报》创刊一周年纪念会,孙中山亲临会场演讲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这是孙中山正式用汉语宣称“中华民国”的开始。第二年,章炳麟在《民报》第17号发表《中华民国解》一文,“中华民国”这一称号遂开始为世人所知。
章念驰:我祖父一生呢,没有投到青天白日旗下面,他一生自认为自己是中华民国的移民,中华民国是他致力于推翻清政府建立的一个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的国家,他非常忠诚于中华民国的国旗,当时就是五色旗。
解说:辛亥革命成功后,临时政府议定国旗为红黄蓝白黑的五色图案,象征着中国汉满蒙回藏的五大民族共和。章太炎去世后,以五色绸结爻,以示自己的民主共和理想之死不渝。1936年6月4日,章太炎写下了人生中最后一封长信,收信人是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中国的最高军事领袖蒋介石,他在信中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手中共,全力抗日。10天后,章太炎去世。一年后,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章太炎在遗嘱里写给儿孙的最后一条要求是若异族入主,务须洁身。
曾子墨:笼中何所有,四顾吐长舌,这是一代宗师章太炎盖以自况的一句小诗,为民主自由的精神理想不舍不弃,却也为现实所累所困,章太炎的人生故事,不为个人荣辱生死所计,不顾生前身后的他人毁誉。抛弃所有的惊世与骇俗,到头来呈现在世人面前的,还是一颗“为国家计,为百姓计”的民族心。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楼楚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