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宗师徐悲鸿乱世“入世”的人生抱负
2009年05月18日 10:16凤凰网专稿 】 【打印已有评论0
相关标签: [徐悲鸿] [我的中国心] [曾子墨]

廖静文:我记得当时把解放区消息带给我们的是田汉,他当时戴了一个猴帽,戴了一个大口罩,我们都认不出他来了。

冯法祀:当时田汉发言,他直抓脑袋,我从解放区来,毛主席跟周总理托我带个话,他说我们要来了,这是第一句。我们要来了,就我们要到北京来了,第二句谈到徐悲鸿,你就不要离开北京了,希望你留在北京,团结北京的一些文艺界的、美术界的一些同志,团结一起就是叫他们也不要走。

解说:在那个多雪的冬天,南京政府派来接知名人士的专机在北平临时抢修的跑道上降落,徐悲鸿也被列在这批要接走的名单中。和田汉的见面,坚定了徐悲鸿留在北平迎接解放的信心。

侯一民:为什么徐先生坚持留下?因为他本来就不想走,另外他也不能走,因为徐悲鸿不是徐悲鸿个人,徐悲鸿他所领导的这样一个现在叫团队,都是像冯法祀这样的老先生,艾中信、王立意、叶浅予、吴作人。因为当时的国民党人心丧尽了,如果在抗日战争刚刚结束的时候,大家还盼国民党来,盼光顾,短短三年的时间已经是人心丧尽了。

解说:徐悲鸿选择留在北平,影响了一大批学界名流和北平艺专的学生。

冯法祀:他这一留下来,那影响可不小了,首先齐白石,齐白石原来也是想逃的,他一想我是靠画画卖钱的,共产党来了我这画还能卖钱吗?我要画不能卖钱,我就不能生活了,他也是打算要走的,那徐先生不走了,把他也留下来了,他们俩人又是好朋友。

解说:解放军已经包围了北平,但北平城内还有着数量庞大的国民党军队。兵临城下,是战是和?手握大军的傅作义举棋不定,于是他在中南海邀请了北平的一些学者名流,向他们征询意见,徐悲鸿也在被请之列。

廖静文:当时我心里就很害怕,不知道去开这个会有没有危险,但是你知道那个形势是很紧张的,但是悲鸿还是很坦然地去了。

解说:在中南海座谈会上,傅作义将军征求与会各界名流的意见,请教北平究竟何去何从,傅作义将军说过话就冷场了,大家知道无论做出何种表态,都可能担当着莫大的风险。就在这个时候,徐悲鸿站了起来,讲了这样一段话。他说:“时至今日,傅将军还能对蒋介石抱有什么幻想呢?况且,北平是一座文化名城,为了保全北平的古老文化,也为了使生灵免遭涂炭,我希望傅将军顾全大局,顺从民意,和平解放北平。”

曾子墨:徐悲鸿的冒险直谏鼓舞了会场在座人士,大家纷纷发言表达和平解放北平的愿望。后来,傅作义将军果然采纳了这些学者名流们的意见。历史古城保住了,北平终于以和平的方式迎接入城的解放大军。此时的徐悲鸿是欣慰的,他迎接着从解放区来的美术界老朋友,也迎接着一个新中国的即将诞生。

1950年2月,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徐悲鸿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在成立典礼上,徐悲鸿在致辞时激动地流了泪,他说:这是我一生感到最光荣、最愉快的一天,我决心为进一步发展美术教育事业竭尽余力“。从徐悲鸿的一番讲话中可以看出,他正以满腔的热情拥抱着一个全新的时代。

解说:建国初年的新中国是生机勃勃的,到处是一派百废待兴热气腾腾的兴旺景象。徐悲鸿也感到了振奋,他拎着画箱,走到人民中间,画了许多普通劳动者的素描。1950年,北京召开全国英模大会。会议期间,徐悲鸿带领中央美院的教师,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英模人物画像。

解说:在徐悲鸿纪念馆素描展厅里,有一幅毛泽东头像的素描稿,它是大幅油画《毛主席在人民中》的底稿之一。可惜的是,徐悲鸿最后完成的作品并没有留存于世。

侯一民:徐悲鸿画了一些工农来,他形象,就那个味道和那个解放区来的那些人,审美标准对不上号,大家看了,很大一张,有我这柜子这么长,有几十个人,徐悲鸿当然花力气很大,结果这些人没有人说好,当然也没有人说坏,他就感觉到这些人说话就是应付他,他就很难过,难过就难过就完了,这人一走,他把这张画拿刀子给(拉)了,把这张画给毁了,所以这张画他到底(拉)成什么样,是不是(拉)成一个人的头像局部留着没留着,还是整个毁了,反正这张画没有了。

1952年,徐悲鸿从北京启程,前往导沭整沂的水利工地体验生活,那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的水利工程。他正在蕴酿着创作大幅油画《当代新愚公》。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梁玉龙:在工地上,人人都在休息的时候,他很快地就画完速写,天气也很热了,有时候一画画了一两个小时,都没有休息,太阳晒得很,我就给他打了伞,让他很安心地画,他还是还着病去的,后来他因为是高血压,所以很重的病,他当时精神还是很好。去画画了什么,都没有感觉到有什么生病的那种现象,没有。

解说:徐悲鸿回到北京,一边构思描绘导沭水利工程的大型油画,一边主持中央美院的教学工作,繁重的工作量使他突发了脑溢血。

解说:1953年暑假,出院后在家调养的徐悲鸿抱病给中央美术学院组织的教师进修班讲课,听课的人没有想到,这是徐悲鸿最后一次走进教室,而这张黑白照片,竟是他和学生的最后一次合影。

曾子墨:很多夙愿还没有来得及实现,积劳成疾的病体就倒下了。那一年,他只有五十八岁。徐悲鸿去世之后,他的夫人廖静文女士把徐悲鸿的一千多幅作品和一千多件藏品全部捐给了国家。其藏品数量之多,品质之贵,震惊了全国美术界。徐悲鸿仅凭一已之力,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是如何获得的这些至宝呢?

解说:在众多的藏品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艺术家的代表作,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尤其得来不易的是一幅没有属名的作品,徐悲鸿叫它《八十七神仙卷》。

徐庆平:许地山就介绍他到一个德国人,在中国做外交官一个德国人去世了,他的夫人想要出手的一些中国画,他说很多箱,第一箱他说他看了看,拿了一两件,再翻第二箱,第二箱里面又拿一点,等第三箱打开,就发现了这张画,这张画看了以后前面两箱看的都不要了,后面的也不看了,就要这一张画。

解说:最后,为了让这件流落外国人之手的国宝赎身,徐悲鸿用身上所带的钱和自己的七张作品才换回了这张画。

廖静文:悲鸿跟我讲,这个线条每一根都是有生命的,飘飘欲仙,很有韵律,很有动感,而且这八十七个人物,完全用线条表现的体积空间,没有用渲染,悲鸿说线条能够代替渲染,这才算尽其能事,所以这是最好的白描人物画。他觉得他能够得到这么一个画,他一生没有遗憾了。

徐庆平:他让所有人都知道中国有这么了不起的作品,而且他把这个画都照了照片,给学生们临摹,学中国画的学生都要学它的线条,所以特别有名了这张画。

解说:不但这样,徐悲鸿还题写了跋,特意制作了刻有”悲鸿生命“的印章盖于画上。表达自己对这幅作品喜爱至极,当成生命一样看重。他把这幅画经常带来身边,就是出国为抗战筹款也不曾离手,就在他从新加坡回国经过昆明时,却遭遇了日本飞机的轰炸。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