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开风气亦为师——陈独秀与胡适
2009年05月07日 16:17凤凰网专稿 】 【打印已有评论0
相关标签: [曾子墨] [胡适] [我的中国心] [陈独秀]

凤凰卫视《我的中国心》2009年5月2日节目《既开风气亦为师——陈独秀与胡适

这是两条曾经汇聚于反封建主干道的河流,但大部分的时间,它们分流而去。这两条河流的末段,似乎重新交汇,但未殊途同归。这样的不能同流而又不能分割的两种风格的河流,纵横驰骋,流布大地,构成了上个世纪思想文化界最绚丽的景观之一。

曾子墨:再过两天,就是五四运动90周年的纪念日。这场属于青年的运动,在中国现代史的进程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以至于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八组浮雕里,“五四运动”就占据着一席之地。然而,两位当年号令着这些“新青年”的精神导师,却长期被遮蔽、被批判、甚至被咒骂。也难怪,这俩人,一个是特立独行的狂人,一辈子造反;一个是表面温和的好好先生,骨子里却是“所有独裁和暴力的死敌”。这二人,便是陈独秀与胡适。

解说:陈独秀与胡适,同样来自中国近现代人才辈出的安徽。然而,两个安徽人的个性却是截然不同。安庆人陈独秀,一生狂浪,风流倜傥。老友章士钊这样评价他:“不羁之马,奋力驰去,不峻之坂弗上,回头之草不啮,气尽途绝,行同凡马踣。”

孙郁:他是笑傲江湖的一个思想者、一个斗士。就中国传统的狂士的东西,在他身上表现得应当说是非常地完备了。

唐宝林:他是特立独行,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不受任何拘束。

解说:而徽州人胡适,一生宽容忍让,温文尔雅。蒋介石在为他题写的挽联中,称其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耿云志:胡适这个人,既具有中国儒家讲这个忠恕之道,又有西方的这种绅士的修养,他从来不恶语伤人。你像从二十年代开始,青年学生、左派作家不断地各种非常激烈,恶毒的字眼来骂他,他从来不回骂。共产党这么批判他,他也没有对毛泽东,对中共也没有讲非常难听的话,也没有讲。

民国47年12月17号,是胡适博士的68岁生日,也是国立北京大学60周年校庆,胡适博士应中广公司记者之请,向大陆广播:

我们今天在自由中国,纪念北大的60年,我们纪念什么呢?我们要纪念3点,第一,我们追念北京大学的过去,第二,我们可以哀悼北京大学的现在,第三,我们还要展望北京大学的将来。

解说:这是1958年,胡适身在与大陆意识形态相敌对的台湾,发表的一段讲话。而在此之前,中国大陆已经进行了一场全国规模的彻底批判胡适的政治运动,三联书店出版了八大本《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共200多万字。有意思的是,胡适竟认真地搜集起这些文字,并兴致颇浓地进行了批注。

其实,面对责骂,早在1930年,胡适就曾经说过:“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反而损害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

曾子墨:鲁迅曾经用一段很有趣的文字,比较陈、胡这两位《新青年》的同仁:“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吧,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这段话,也许是鲁迅夸张的说法,但是两人性格的迥异,由此可见一斑。

解说:俗话说“三岁看老”,两个安徽人性格的不同,还得从他们的儿时讲起。1879年10月9日,大清光绪五年,陈独秀出生在安庆城北的一间小平房里。陈家家传12代,是一个书香门第,可到了他这一代,人丁却并不兴旺,他和哥哥庆元是家里仅有的两个男丁。陈独秀三岁那年,父亲病逝,因而童年时期的教育,最初由他严厉的祖父来担当。

唐宝林:他的祖父是一个很厉害的一个老头子,人家都叫他白胡子爷爷。如果邻居这个孩子一哭,就说白胡子爷爷来了,他就吓得不哭了。

陈独秀特别聪明,特别淘气,特别顽皮,他(祖父)就把希望全都寄托在他身上了,所以就恨不得他把这四书五经几天里面就(让陈独秀)把它背熟。可是陈独秀从小就是叛逆性格,不喜欢作八股文。那么这样子呢,他就打,用板子老是打他,他背不出书就打他,可是这个人很奇怪,你怎么打,怎么狠打,他就是不哭,所以气得老头子,老胡子爷爷把板子一扔,就说这个小子,将来一定是杀人放火的强盗,可是他在背后又对人家说,这个小子不成蛇就成龙。

解说:在陈独秀的回忆里,白胡子爷爷的板子没有让他流过一滴眼泪,而奏效的却是母亲的哭泣。9岁那年,祖父去世,家里请来的几个教书先生都被这个不爱念书的小霸王赶跑了,母亲为此大伤脑筋。因为在19世纪末的中国,科举仍是寻常人家的最好出路。

一次,母亲流着眼泪对儿子说了一番希望他光宗耀祖的话,没想到陈独秀大受触动,竟也哭了起来。此后,在哥哥的带动下,陈独秀开始为母亲的期望而努力。

17岁那年,陈独秀参加了当年的院试。他几乎是牛头不对马嘴地答完了看不懂的考题,没想到,这篇胡拼乱凑的皇皇大文,却把考官给镇住了。

<<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