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开风气亦为师——陈独秀与胡适
2009年05月07日 16:17凤凰网专稿 】 【打印已有评论0
相关标签: [曾子墨] [胡适] [我的中国心] [陈独秀]

唐宝林:这考官一看就懵了,他看了几行,慢,慢走,你给我站住。他从头看到脚,把陈独秀从头看到脚,从脚看到头,看了半天。你几岁了?他说我十七岁,他说好好,你回去好好上学吧,结果回来他跟哥哥一说,哥哥没有话半天,他一想完了,坏了,坏事,考砸了,要让母亲失望了。结果这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关键,他就开这么个玩笑,没想到这个,这个考官啊,取了他第一名,中了秀才了

解说:喜讯传来,母亲乐上眉梢。她鼓励秀才儿子继续努力,参加第二年的乡试。于是,1897年,陈独秀和哥哥一起,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了六朝古都南京。然而,他看到的却是甲午战争之后满目疮痍的南京城,还有市井刁民的百般丑态。陈独秀大失所望,随着他们兄弟二人的双双落榜,他心中早已厌恶的科举终于寿终正寝了。

这一次江南乡试,是陈独秀人生的第一个重大转变。从此,救国、维新的进步思想在他心中迅速萌发。他奋发图强,学习起日益盛行的新学。1901年,和当时的很多年轻人一样,陈独秀决定留学日本,去看看这个刚刚打败了大清的近邻。然而身处异国他乡的他,并没有收敛自己的性情。很快,他便为自己的张狂付出了代价。

唐宝林:清政府派了一个学监,姓姚的,姚昱的,很限制学生的活动,他有一次他就和邹容,张继三个人,冲到他房间里面,张继抱腰,邹容抱头,陈独秀剪了他头发,他用这个来搞臭他。这就得罪了这个清政府了,告到日本政府,就把他驱走,就遣送回来了,遣送回来了。

解说:那时的中国,已经是辛亥革命前的疾风骤雨,各种进步团体纷纷建立,报刊杂志也在不断推动着思想启蒙。陈独秀自然不会闲着,他先后五次往返于日本,结识了一批当时中国最具个性的激进分子。这些人,后来很多都成为了聚集在他身边的能士。

曾子墨:1914年11月10日,第五次来到日本的陈独秀在章士钊操办的《甲寅》杂志上发表名为《爱国心与自觉心》的文章,第一次采用了“独秀”的笔名。此后,陈独秀在《甲寅》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这个名字也在国人中日益叫响。这时的陈独秀,开始酝酿起回国创办杂志的主意。

1915年9月15日,16开本的《青年杂志》第一期在上海问世。创办者陈独秀,在它的篇首写下了名为“敬告青年”的发刊词,向青年们提出了六项希望: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本杂志后来更名为《新青年》,它的诞生,不仅让陈独秀声名鹊起,也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奋进号角。

解说:《青年杂志》的创刊意味着陈独秀光辉岁月的来临。在此之后,通过一个朋友的介绍,陈独秀结识了当时还在美国留学的安徽老乡胡适。

唐宝林:胡适有一封信,陈独秀看到了,他就是,在美国啊,跟留学生里面,开始了一场争论,他认为八股文,要改变,要提倡白话文。这个胡适在美国的朋友里面,没有一个同意他的,他又把这个想法跟陈独秀一说,陈独秀特别高兴,你赶快写。

解说:胡适,原名胡洪骍,徽州绩溪人,1891年12月28日生。他小陈独秀一轮,两人同属兔。和陈独秀不同,胡适自幼聪明好学,在家乡是出了名的。从5岁开始,他就像每个中国旧式文人一样,在供奉着孔孟的私塾中,熟读了四书五经。

耿云志:胡适小时候受到中国以儒家为主导的文化熏陶,应该说还是很深的,应该说他的文化的底色,还是中国传统,但是他这个14岁开始就到上海读书,就是新式学堂了,接触了很多新式的教育,严复的《天演论》,梁启超的《新民说》,这时候他都读过了。他说梁启超对他一生的影响非常大,因为读了梁启超的书,他才知道在中国之外,还有很高等的民族,在中国文化之外,还有很高等的文化,这对他有一种很重要的启蒙作用。

解说:受到《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的影响,胡洪骍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1910年7月,在前往北京参加清华大学“庚款留美官费生”考试时,他正式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胡适”,字“适之”。或许是这个名字给他带来了好运,他被顺利录取,进入美国康乃尔大学学习。留学期间,年轻的胡适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耿云志:他出国就抱着一种虚心求经的态度,就有点像玄奘到印度去取经的,是这样一种心态。就是觉得我们中国搞得不像样子了,应该虚心去学习一些东西,借鉴一些东西,来解决中国的问题,是抱这样一种态度。所以他在日记里面讲,将来回国要做国人之导师,这个他很明确。

解说:1912年,国内爆发了辛亥革命。消息传到美国,很多人都对这个亚洲唯一的共和国,以及革命领袖的生平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身为中国人的胡适,在这时一方面充当起了他们的介绍者,另一方面,祖国命运的转机,也让他更积极地融入美国社会,从这个倡导自由和民主的国度汲取养分。

耿云志:他经常在美国当地的报纸上发表文章,而且很受重视,他曾经得过英文的论文的这个大奖,这在当时是,在中国留学生里面是从来没有的,那是很高的荣誉。另外他还发表演说,教堂里请他演说,妇女组织请他演说。当地选举,他也去参与,很热情地介入,虽然他没有投票权,但是他也像选民一样地去热情的参与。正因为有这样几条,他能够对西方文化真正的这个骨子里面的一些东西,他能够有深厚的理解。

解说:1914年,胡适以绝对优异的成绩从康乃尔大学毕业。第二年,他来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投入大名鼎鼎的实验主义宗师杜威门下。杜威是一位出色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倡导的实验主义哲学,简单来说,就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进,去探索新的问题。

耿云志:胡适自己说这个实验主义是他的哲学基础。他用实验主义这种方法去治学,能够把以往被人们弄得很混乱的东西,理出一个头绪出来,从一个新的角度切入,把人们引到一个学术研究的一个全新的这个境地。所以他有一句话,他在讲“实验主义”的一篇文章里他就讲,这个实验,是真理的试金石,这个话跟马克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非常非常接近的。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