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志胸怀家国天下的智慧人生
2009年05月07日 14:32凤凰网专稿 】 【打印已有评论0
相关标签: [曾子墨] [我的中国心] [廖承志]

凤凰卫视《我的中国心》2009年4月25日节目《家书抵万——廖承志》

廖承志,出身于国民党元老廖仲恺、何香凝之家,却毅然加入共产党;一生历经七次牢狱之灾,但对革命矢志不渝,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统一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说:这是廖公生前的最后一张照片。1983年6月6日,廖承志从医院赶到人民大会堂,带病出席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开幕式。他让工作人员用轮椅把他推上主席台,坚持听完政府工作报告。正当全中国人民期望他出任国家副主席的时候,不料四天后的6月10日,廖公因心脏病突发,不幸病逝,享年75岁。

据廖公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家人回忆,身兼侨办、港澳办和对台工作小组负责人的廖公,从1978到1983这五年间,是最辛苦、最忙碌也是最开心的5年。也是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统一事业鞠躬尽瘁的五年。

曾子墨:1982年夏天,北京向台湾发出了一个友好的信号,并且立刻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这个信号源自于一封信,一封廖承志写给蒋经国的信。人们或许未曾想到,共产党与国民党在隔绝了长达33年之后,竟然会以这样一种温情的方式,重新打开了对话之门。这封信的字里行间,体现出了大陆方面的诚意和用心良苦。而以廖承志个人的名义来写则更是不二人选。那么,为什么要以廖承志的名义来写?廖、蒋二人的关系和交情到底怎样?这封致蒋信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台的呢?

解说:1982年7月,蒋经国在一篇悼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写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

蒋经国流露出的故乡之情、民族之意,迅速被大陆方面捕捉到,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立即开会专门研究,如何利用这一时机来进一步争取蒋经国。

杨奇(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秘书长):这个文告在台湾、香港都登了。传到北京,邓颖超大姐看到了,她那个时候是对台工作小组的组长。

解说:其实,早在1979年新年元旦。大陆方面就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建议海峡两岸尽快实现“三通”,早日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解放军还宣布了停止对金门、马祖等岛屿的炮击行动。

两年后的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了大陆对解决台湾问题的九条意见。在“叶九条”中,还第一次提出了以一国两制的方式来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

耿文卿(时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实际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叶帅谈的这九条内容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小平接着说,不仅是台湾问题,还有香港问题,大体上也是这几条。

“叶九条”的出台,从内容确定到时机把握,都恰逢其时。有分析人士认为,已出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廖承志,是这些政策出台的幕后推手。

乐美真(时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当时廖公也是,领着我们来亲自起草,亲自修改,进行讨论,反复讨论,经过中央批准以后,以叶剑英委员长的身份发布出去。

解说:叶九条关注到了台湾民众的具体利益,因此在发布之后,受到了海峡两岸民众,甚至是海外侨胞的欢迎。海内外各界纷纷对共产党所表现出的诚意感动不已。

乐美真(时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我后来接触到很多海外的侨胞,他们看了都很激动,我记得当时洛杉矶有个侨胞,他自费印了很多“九条”,他带到台湾去。所以影响应该是很大的。这可以说,这是廖公给蒋经国先生这封信,写出来的一个最初的一个大的背景,是这样的。

此番蒋经国的言表之意,也为大陆方面带来了很好的对话时机。当时在共产党内部,能与蒋经国沟通交流的最合适的人选,当属廖承志了。

赵玮(时任邓颖超秘书):蒋经国他当政、当权,他俩是同学,就利用这同学关系,交流感情,争取他。就是说我们要做到仁义至尽。所以邓大姐就说,提议,小廖用你的名给蒋经国写一封信。这写信呢廖公还很重视。

解说:让廖公写信,可谓是意味深长。廖家与蒋家的历史渊源很深。廖公的父亲廖仲恺与母亲何香凝同为国民党元老,而蒋介石在辛亥革命后投身民主革命,获得孙中山的器重。在追随孙中山的国民革命中,廖仲恺和蒋介石可谓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也是得力干将。黄埔军校成立时,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则出任国民党代表。作为黄埔军校校长儿子的蒋经国和国民党元老之子的廖承志,自然也是意气风发、志向高远。

赵玮(时任邓颖超秘书):廖公在我们历史上他,从开始从小应该是受到父母的影响熏陶。所以他们这个家族,在国际上,国内的影响,包括在对台湾的。

<<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