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1981年9月28日,杨奇在接到廖公的电话后,便立即飞到北京。一下飞机,汽车便把他从机场拉到廖公家中。寒暄过后,廖公交给杨奇一份叶剑英讲话底稿和一张29日返回香港的机票。
杨奇(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秘书长):廖公开门见山就说,叶委员长的九条建议,还在他手上没有最后定稿,但是肯定要30号发布。现在又不能发电报给你们,所以只好,他很客气了,辛苦你,把它念熟。29号上午你回到香港之后,把它排印出来,在傍晚的新华社每年举行国庆招待会上,让大家都看得到。
解说:据杨奇后来回忆,那天晚上,他几乎一夜没睡把“叶九条”背熟。第二天下了飞机,杨奇直奔办公室,把“叶九条”的672个字一字不差地默写在纸上。
9月30日,新华社播发叶剑英对台湾讲话的当天,在香港出席新华社香港分社国庆招待会的两千多位来宾,也拿到了还散发着油墨味道的“叶九条”文字稿。第二天,各大报纸也都纷纷刊发了“叶九条”。
此次受领任务回到香港后,杨奇约了《星岛日报》总编周鼎、《华侨日报》总主笔李志文下午到利园酒家咖啡屋喝茶。虽然杨奇没讲明希望文章进入台湾,但两位老报人一听是廖公写给蒋经国的信,便心领神会。
乐美真(时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当时这两份报纸是可以入岛的,《星岛日报》还有《华侨日报》它们。其他报纸进不去,但这两份报纸进得去。
解说:1982年7月25日,《华侨日报》全文登出,不过是放在后面的版面里,因为处理得不引人注目,也没引起台湾报检人的注意,便顺利过关。
《星岛日报》处理更为大胆,在一版头条位置全文发表。标题处理得非常巧妙:大标题是:《国共昨互促统一双方仍各言其志》,副标题则分了两行:第一行是:“孙运璇盼北京放弃共产主义”;第二行则是“廖承志函请蒋经国三度合作”。至于正文,孙运璇的讲话内容只有短短两行,算上标点也仅有四十多个字,紧接在后面的就是廖公写给蒋经国的信,全文两千多字。就这样,经过包装后,廖公的信成了夹心饼干,顺利通过了台湾报检。
现在,很难知道蒋经国看到这封信做何感想。面对廖承志的公开信,“来而不往非礼也”,蒋经国还是在考虑如何来回复,不能默不作声。要公开表明国民党的坚定的立场,以表示台湾当局对中共“统战阴谋”的一贯回绝态度。但是,蒋经国此前提出了对共产党“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如果回信,则有违自己的政策。于是,经蒋经国授意,台湾当局请出了国民党中常委的宋美龄,以长辈的名义给廖承志回信。
1982年8月17日,宋美龄亲自给廖承志写了一封回信,阐述自己对祖国统一的态度。她在信中说,“经国主政,负有对我中华民国赓续之职责,故其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乃是表达我中华民国、中华民族及中国国民党浩然正气使之然也。”宋美龄在信中还写道:“然若能敝帚自珍,幡然来归,以承父志,澹泊改观,养颐天年,或能予以参加建国工作之机会。倘执迷不醒,他日光复大陆,则诸君仍可冉冉超生,若愿欣赏雪窦风光,亦决不必削发,以净余劫,回头是岸,愿扪心自问。款款之诚,书不尽意。”宋美龄的这封信代表了国民党因循守旧的一贯立场,仍抱着所谓“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幻想不放。
不过廖公并没有因此感到失望。廖公曾对从台湾归来的马璧先生说过,“蒋经国先生是不会忘记我的,我也不会忘记他,据我知道他也是思念故乡的,我在7月致蒋经国的信函中已经说过了,我也可以去台北同他见面,他若是来北京,我们更是欢迎”。
金冲及(时任中共中央文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他那种达观、豁达、幽默、活泼、机智、果断,那么些性格,确实也很能吸引人的。
金庸(香港著名报人、作家):他很开明,很平和的印象,跟我谈到世界上各种问题,很了解。廖公很亲切,跟我谈武侠小说。
鲁平(时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给我印象很深的,他整个讲话都非常幽默,你听他讲话,没有稿子的,就是脱口而出。讲了足足一个多小时,你听了以后真是觉得这个人,一点都不八股。但是他讲的道理就很深,给你的印象就很深刻,所以他能够这么深入浅出地把这些中央的方针,整个国际形势这么分析,真是不简单,真是不容易。所以我常说,你听廖公的报告,你绝不会打瞌睡。
解说:随着大陆方面热切鼓励两岸之间扩大经济、社会、文化交流等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岛内民众呼吁之声也日益高涨,台湾各界人士纷纷对国民党当局的“三不”政策纷纷提出质疑,要求当局审时度势,顺应民意,开放两岸人员往来。面对这种局面,蒋经国也并非铁板一块,无动于衷。
于是,蒋经国私下派密使沈诚,以香港商人的身份三度北上进出大陆,暗中传递海峡两岸的信息。1987年3月19日,沈诚返回台北,将一封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的信函亲手交到蒋经国手上。
六天之后,也就是1987年3月25日,蒋经国对杨尚昆的信反复研读后,在慈湖书房召见沈诚时说,他觉得中共是有诚意的,国共两党高层次的对等谈判是可行的。
1987年下半年,蒋经国下令在国民党中央设立大陆工作指导小组,并先后宣布了解除戒严以及开放赴大陆探亲的命令。阔别家乡近40年的国民党老兵终于回来了。骨肉亲人终于得以团聚。
从廖公的致蒋信,到杨尚昆的密函,再到蒋经国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两岸的政治坚冰,终于在骨肉亲情的暖流中渐渐地融化,国共两党也终于打破了长久的沉默与对抗,开启了国家统一的伟大进程。
曾子墨:“信信频催往泰京,深感双亲爱子情。忠心为国难更志,愿做天涯不孝人”!这是当年廖公写给一位泰国归侨知识分子的诗。诗中无不流露出了为国家、为民族尽忠效力的豪迈誓言。这恰好也是廖公自己执著一生、奋斗一生的写照。廖公传奇一生、坎坷曲折,虽然历经七次牢狱之灾,但是他对革命矢志不渝;特别是在廖公最后的五年中,正是由于他所做的奠基性和开创性的工作,国家统一和经济建设才得以破冰前行。虽然廖公没有亲自看到海峡两岸大三通的开启,但是人们依然对他充满敬意,人们依然怀念这位豁达开朗、和蔼可亲的廖公。
《我的中国心》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周日 21:40-22:30
重播:周六 10:05-10:55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