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宗师徐悲鸿乱世“入世”的人生抱负
2009年05月18日 10:16凤凰网专稿 】 【打印已有评论0
相关标签: [徐悲鸿] [我的中国心] [曾子墨]

凤凰卫视《我的中国心》2009年5月9日节目《啸马悲歌 一洗万古凡马空—徐悲鸿》

曾子墨:九十年前的这个春天,五四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徐悲鸿先生,就是在这一年负笈西洋,求取西方的绘画技法,以期改造和振兴中国美术。时至今日,徐悲鸿的绘画主张仍在中国的美术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更为可贵的是,徐先生不是一个躲进小楼的书斋画家,在忧患重重、动荡不安的年代,他用作品传递着一个艺术家的良知,用行动表达着与国家风雨同舟的炙热情怀。如今,先生留存于世的一幅幅作品,再次引领我们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怀想从那个年代走出的一代美术宗师徐悲鸿先生。

解说:这是徐悲鸿的父亲画的一幅《课子图》,它是少年徐悲鸿生活的写照。在父亲的引领下,徐悲鸿十几岁就学会了山水花鸟的基本技法。

解说:辛亥革命以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大量涌入中国,带来中西文化上的冲撞。受这种环境的影响,徐悲鸿开始思索中国绘画的发展与方向。那么,一个乡野少年是如何在日后成长为美术界一代宗师的呢?

解说:1918年,23岁的徐悲鸿带着康有为的推荐信来到北平,找到当时的教育总长傅增湘,寻求公派留学的机会。傅增湘看到徐悲鸿的画很是赏识,当即应允条件成熟时派他出国深造。但当时欧洲战事还未结束,徐悲鸿只能留在北平等待。

解说:这一时期,北平文艺界名士云集,思想活跃,新文化运动正在兴起,《新青年》等进步刊物正在对旧思潮不遗余力地抨击否定,提倡“白话文”,提倡民主、科学。经人举荐,徐悲鸿被提倡美学教育、求贤若渴的蔡元培聘请为北大画法研究会的导师。在一场学术讨论中,徐悲鸿大胆地提出了对中国画的看法。他说:“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凡世界文明,理无退化。独中国画之在今日,比二十年前退五十步,三百年前退五百步”。这一论述在当时的美术界掀起轩然大波。

侯一民:中国画家里边在当时,有他这种主张的人并不多,反对他的人大多数是受这些满清的皇室这种影响,在艺术上是比较的以当时在,当时中国比较正统的这种观念为主,以临摹、因袭,比较保守。你偷偷改也行,他不行,他这个嘴也不闲着。

徐庆平:所以他受到的攻击也很多。所以他曾经在自己的家里面画室里面,挂了一幅对联,这副对联是用泰山经石峪的字,那个大字所拼起来的,从取下来拼起来的,这幅对联是“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就是他对自己的艺术理念,艺术理想他是绝没有任何妥协的。是非常坚决的。

解说:中国绘画走过盛唐,一度在世界上享有独一无二的地位。然而发展至清代,却只能看到画派纷呈,创作已如水流花谢,走到了颓废的边缘。

徐庆平:我父亲曾经说过,他说如果在那个时候,你去举办一个展览会,或者参观一个展览会,你会看到那个展览会上的百分之九十三他说的很具体,都是八股山水。就是没有任何创造性的,完全是模仿古代的某某画家的这一笔,某某画家的那一笔,自己不能有任何创造的这种山水,没有任何真气,没有创造,没有真气,没有真情实感,没有画家的对所处环境的感受,这种绘画那是走到穷途末路了。在这种情况下,他非常清楚的看到,中国绘画的这种衰落。

解说:要借鉴西方绘画改造中国画,徐悲鸿坚定的要选择这样一条路。然而他却听到了第一批留学欧洲的名单中没有自己。徐悲鸿年轻气盛,竟然写信言词激烈的顶撞起当时的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

徐庆平:信里的意思大概就是说,我只知道商人或者别的人会说话不算数的,没有想到一个大学问家也会这样。很不客气了。

解说:傅增湘思想开明,力主教育救国。看到求学心切的徐悲鸿的指责,虽有不快,但还是秉公办事,把徐悲鸿列入第二批赴法留学的名单中。

解说:一个立志改革中国绘画的年轻人,终于如愿以偿走出国门,来到了大师云集的巴黎。看到伦勃朗、鲁本斯、米勒等大师的原作,徐悲鸿震撼了。跟随什么样的流派,选择什么样的导师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呢?

徐庆平:他说他到了欧洲,他去了一个月,没有画画,他就到博物馆里面去看,仔细的去研究西方绘画有哪些画是大师之作,是了不得的,是中国应该吸取学习的,而中国学什么东西是中国急需的。

解说:经过一番中西绘画优缺点的认真比较,徐悲鸿认为中国画家关在书斋,不关心现实这一点,急需改变。因此,他没有追随潮流,被当时最摩登、最活跃的印象派、野兽派等流派所迷惑,而是选中了在当时几乎被其他流派所淹没的写实派。他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选中了写实派导师弗拉孟。

<<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