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揭秘内部书籍发行方式

2012年11月14日 11:10
来源:凤凰卫视

'正在加载中...'

核心内容:当时出版社有个花名册,登记了有资格购买的各地宣传部门和文艺部门的领导,以及个别的名作家。出版的时候,会按照名单通知他们,出了这样一本书,你要不要买,要买的话寄钱过来,我们再邮寄过去。这是当时“黄皮书”的主要发行方式。

凤凰卫视11月13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上世纪八十年代,以特殊形式翻译出版发行的“皮书”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精神饥饿的近20年时间里,它们曾经是人们珍贵的高级点心,被限制在内部阅读,以反面教材供批判使用。其实在高层干部、知识青年的这个圈子里是在隐秘地流传,启蒙了一代知识青年。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出版了一大批外国政治、历史、哲学、文学著作,一律以灰色、黄色、蓝色、白色、绿色等单一的色调作为书衣。时称“灰皮书”“黄皮书”等等“皮书”,它们是在中苏矛盾和“反修”的政治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的出版物。

1960年苏共领导人挑起了论战,中共提出了“反对修正主义”的口号,并由“反修领导小组”展开灰皮书出版的工作,以便“当好中央的耳目”,“做好中央的书箱子”。

灰皮书之名是来自于当时中央领导的一句话,这些“坏书”用灰批作封面,一看就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当时伯恩斯坦、托洛茨基等人的著作被看作是反动性最强的甲等作品,印数严格控制,供中央各部领导,以及某些专家阅读。同样的,黄皮书也是为了反修目的而出版的,当时的文艺界领导说,我们中国对苏修的情况是半明半暗,对欧美的情况是漆黑一团,因此需要对外国文学界发生的大事加强调研,出反面教材,为文艺界领导提供参考。

负责黄皮书出版的是林默涵领导的文艺“反修”小组,黄皮书以小说居多,也有少部分诗歌和文艺理论为皮书中的“乙等”,通常出版900本。当时出版社有个花名册,登记了有资格购买的各地宣传部门和文艺部门的领导,以及个别的名作家。出版的时候,会按照名单通知他们,出了这样一本书,你要不要买,要买的话寄钱过来,我们再邮寄过去。这是当时“黄皮书”的主要发行方式。

上世纪60年代,一些关于苏联、东欧和欧美的当代文学作品的黄皮书,例如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带星星的火车票》,凯鲁亚克《在路上》,还有《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待戈多》等等,在一部分青年之间开始隐秘地传阅,给知识分子和年轻人打开了一扇窗户,甚至直接催生了后来朦胧诗派和星星画展等文艺流派的出现。

最后一本灰皮书很可能是1980年出版的,由中央编译局编译的《托洛茨基言论》,此时图书市场已经与过往的单一不可同日而语,皮书渐渐退出了时代的舞台。

《腾飞中国》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何亮亮【主持人专区】

首播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20:30

重播时间:星期二至星期六13:25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梅] 标签:黄皮书 发行方式 书籍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