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答》:朦胧诗从地下走到地上的标志

2012年10月02日 16:43
来源:凤凰卫视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1979年3月,北京的《诗刊》杂志发表了诗人北岛的一首诗《回答》,这在中国当代诗歌界乃至文化界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也标志着朦胧诗由地下正式走上了诗坛。

凤凰卫视10月1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1979年3月,北京的《诗刊》杂志发表了诗人北岛的一首诗《回答》,这在中国当代诗歌界乃至文化界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也标志着朦胧诗由地下正式走上了诗坛。

《诗刊》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刊物,在这本杂志上刊登作品何以引起如此巨大的轰动效应呢?这本刊物创办于1957年1月,是建国后第一个全国性的诗刊杂志,毛泽东对这本刊物非常重视,他不但亲自提笔书写刊名,在《诗刊》发刊的第一期上还以毛泽东的十八首旧体诗词打头,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76年1月,停刊十年的《诗刊》申请复刊,毛泽东批了两个字“同意”。《诗刊》终于再次和读者见面,这也是少有的几本经毛泽东亲自点头同意复刊的杂志之一,正因为《诗刊》在中国文化领域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诗人的作品能够登上这本杂志,从惯常意义上来说,也就意味着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因此北岛的诗《回答》引发的震动也就不言而喻了,因为朦胧诗似乎一直是和传统诗歌背道而驰的,朦胧诗的传承并不始于1976年之后,写诗的年轻人大多经历了中国最动荡的十年,他们有过激情和理想,也有过从狂热到幻灭的过程,而残酷的现实让他们清醒。

正如北岛在《回答》中开篇所描写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当他们怀着这种情绪走近诗歌的时候又不期然地与西方现代派文化达成了某种默契和汇通,于是他们一改传统直白浅露的抒情模式,而大量采用象征、隐喻、反讽、暗示等艺术手法,让自己的作品呈现出一种隐约朦胧含混,甚至歧义的诗意氛围,因此人们便把这种诗称为“朦胧诗”。

尽管北岛的《回答》是朦胧诗从地下走到地上的标志性作品,但是“朦胧诗”一词却并非始于此,而是来自于1980年《诗刊》上的一篇文章,就在北岛的诗发表后的第二年,《诗刊》第8期发表了署名章明的文章,题目是《令人气闷的朦胧》,这篇文章是由老诗人杜运燮的一首诗《秋》所引发的。在章明看来这首诗用语稀奇、别扭,使人产生思想紊乱,接着文章又举出了青年诗人李小雨的《夜》作为例证,认为这类诗晦涩、怪僻,叫人读了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一解,实在令人气闷,气闷之余便写下了这篇文章。为了避免粗暴的嫌疑他将此类诗体姑且名之为“朦胧体”,虽然文章的本意是批评,但是让作者没有料到的是他的定义,反而为这些所谓的“灰色怪僻”的诗歌找到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名字“朦胧诗”。

《腾飞中国》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何亮亮【主持人专区】

首播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20:30

重播时间:星期二至星期六13:25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袁鑫] 标签:朦胧诗 诗刊 北岛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