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玛拉沁夫直批中国作家协会 不应忽视中国文学发展

2012年02月23日 10:44
来源:凤凰网专稿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敖包相会》可以说是一个艺术奇迹,歌坛数十载的风云变幻,却改变不了这首歌依然被传唱,其中创作的故事却不是所有人都知道。

凤凰卫视2月22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歌曲《敖包相会》虽然没有入选红歌的行列,但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作为创作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电影歌曲,《敖包相会》历经了数十年的风云变幻,直到今天仍然广为传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艺术的奇迹。

1953年一部描写建国后内蒙古牧区生活的电影引起了观众的巨大反响,这部电影就是《草原上的人们》,《敖包相会》是电影中的一首插曲,歌曲的词作者是一位蒙古族的青年作家玛拉沁夫,《草原上的人们》就是根据他的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改编拍摄的,玛拉沁夫的少年时代就是在科尔沁大草原上度过的。

1951年,21岁的玛拉沁夫根据真实事件,经过反复加工,创作出了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很快《人民文学》在1952年1月号的首篇刊出了这篇小说,旋即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并得到了文艺界的重视和赞赏。

《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称《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是一篇描写新的主题、新的生活、新的人物,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先进的力量,用新的伦理观念和新的道德精神教育人们的好作品,这五个“新”字,不但肯定了小说的成就,也让玛拉沁夫一举成名。

1952年秋季,玛拉沁夫进入了中央文学研究所学习深造,时任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的丁玲甚至亲自担任他的辅导员,就在同年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也正式开拍,影片对草原和蒙古族文化作了诗意化的描写,除此之外影片也颇具时代的政治特色,阶级斗争、敌对势力破坏,成为影片中必不可少的情节。

尽管玛拉沁夫年少成名,也算得上是根正苗红,但是他并不是人们想像中的那种听命于上级的驯服工具,1955年1月,在《作家通讯》上刊登了玛拉沁夫写给当时文艺界的主要领导茅盾、周扬和丁玲的一封信。在信中玛拉沁夫对中国作家协会提出了直言不讳的批评,他说作家协会忽视了一个重大问题,即中国文学的发展是中国各民族文学的发展。

同时他还提出,不应当只在某些大会上才说“发展国内各民族文学”,而是应当做具体的工作,当时的政治空气尚属宽松,玛拉沁夫的信获得了作协的积极响应。在复信中,中国作家协会提出了四项改革措施,同时称玛拉沁夫对于多民族文学工作的意见是正确的。

《腾飞中国》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何亮亮[主持人专区]

首播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    20:30

重播时间:星期二至星期六    13:25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郭文海] 标签:玛拉沁夫 作家协会 文学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