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庞天德与娜塔莎横跨半世纪的旷世奇恋

2012年04月17日 13:31
来源:凤凰网专稿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一摞泛黄的信纸承载着一段尘封了五十年的记忆,这些信件建立起了五十年代中苏两国学生的友谊,它的主人叫陈诺,今年已经七十七岁高龄,在那个年代陈诺在中央民族学院从事俄语翻译工作,一次在《友谊报》上读到了一首苏联女孩写的热爱中国的小诗,他很喜欢,便把它翻译成了中文,同时他也了解到这首诗的作者希望结识一位中国的年轻人,随即他便给这位异国他乡的女孩写了一封回信,就这样他们成了笔友。

陈鲁豫: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现在的老人七十七岁,如果是五十五年前吧也就是个二十一、二岁的小伙子,现在的陈诺先生。陈诺老师您坐,这些信有多少封可能您最清楚了,您写了多少封,收到多少封回信?

陈诺:我记不清楚。

陈鲁豫:记不清楚了。

陈诺:为什么,一、年代久远,二、那个时候通信跟现在通信不一样,一封信写出去要等了一个多月才能回来,一年充其量十封信左右。

陈鲁豫:那首诗您还记得吗?

陈诺:记得。

陈鲁豫:记不得了,太久远了,那首诗的作者呢是一个叫依娜的女孩,现在叫俄罗斯,那时候是前苏联的一个女孩,那个女孩希望在中国找一个笔友,来,大家看后面这张照片,这个是一个现在合成起来的照片,当年的陈诺先生,当年的依娜,然后两个人这样成为笔友了,像陈先生讲的那样通过信从笔友慢慢彼此有了好感,我能这么说吗?

陈诺:是这样子。

陈鲁豫:可是你没有见过这个人怎么就会对这样一个远方的一个你没有见过的人慢慢慢慢产生好感呢?

陈诺:这个就一言难尽了,当时我搞俄语这个专业,把她的诗翻译成中文发表了,把这个中国的报纸就寄给她了,就这样才认识的。开始她只讲她爱中国,诗的内容就是爱中国,这个诗写得很好,我就翻译了,我就作为一个笔友吧写一封信告诉她,其实我没有什么过多的想法。

陈鲁豫:然后两个人相互送了张照片,这是当时互相送的照片吗?

陈诺:对呀。

陈鲁豫:对,很漂亮的女孩,很帅的小伙,当时您还没有去苏联看过。

陈诺:没有。

陈鲁豫:那如果是我的话我就会想方设法我要攒钱,我要买张机票我要去看看。

陈诺:有这种想法实现不了。

陈鲁豫:为什么呢?

陈诺:1959年我到北京市公安局外事科想到那里去看她去,那时候正好中国是新中国成立十年大庆,我在中央民族学员呐就有任务,中央民族四大建筑嘛有个中央民族文化宫,我是从新疆来的要征集一下新疆的展品,不能让文化宫新疆的纪念馆空空的不行,培训一下见见人,那么出差三个月以后再回来呢,那时候就到俄罗斯去,到前苏联去,这个情况呢不断变化到新疆以后变成三个月变成三年,为什么?那时候呢中印边界西端阿克塞地区也发生一些纠纷。

陈鲁豫:所以本来想很快去看她的,结果三个月的出差变成三年。

陈诺:对,三年。

陈鲁豫:但还可以联系吧,还可以写信吧这个时候?

陈诺:写信了,我在乌鲁木齐还打了电报到她那儿去,她现在还保存着,我上次看了一下。

陈鲁豫:还保存着。

陈诺:对。

陈鲁豫:那个年代因为也有一些人跟苏联的一些学生啊,老师啊通信都找他来写信,但是很快就因为苏联的什么修正主义啊,然后就是里通外国,因为这个他帮很多人写信被劳教了十三年,就因为劳教十三年就彻底地失去了联系了。

陈诺:对。1965年到1978年。

陈鲁豫:就是那个,那这个期间是两个人已经音信皆无了。

陈诺:没有联系了。

陈鲁豫:那个女孩可能也就突然觉得这个中国的小伙子找不到了。

陈诺:我们友谊与国家的关系,国与国之间关系紧密联系在一块儿。

陈鲁豫:当然。

陈诺:所以就没法联系了,她也在那边也受到克格勃的调查,在古比雪夫就是现在塞莫拉,后来待不下去了就到了摩尔曼斯克北极圈那个城市,后来克格勃呢又找到那边去了,又把她搞回来了,所以她那里也是日子也不好过,本来我呢,我这段苦,我为你坐了十三年牢啊她说我也别克格勃搞得这么的不安宁。

陈鲁豫:她后来一直都没有结婚。

陈诺:是的。

陈鲁豫:这是现在的人我们没有办法想象就是两个人其实这一生到后来再见面应该说是到了已经是,就是前几年的时候了,应该是2009年了,对吧,陈先生?

陈诺:她为了来找我,到中国来自费来三趟,就是前年她来一趟,去年我们在北京有个跨国寻亲这个节目,后来我们就见了面了,后来今年又来一趟。

陈鲁豫:他们真正的第一次的见面我们来看一下,当时有一个电视节目当中做了特别好的记录,我们来看看。

[责任编辑:马玉宁] 标签:旷世 娜塔 朱亚文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