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南京大屠杀:我们想把它写成什么?

2012年02月28日 10:51
来源:凤凰网专稿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南京安魂曲》,作者为美籍华裔作家哈金,本书主要讲述了1937年南京大屠杀时美国女传教士明妮·魏特林在金陵女子学院开设难民营、抵抗日军暴行、保护上万妇女和儿童、成立家庭工艺学校等人道主义行动。书的叙述人“我”——高安林是明妮的助手,她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贴在一个美国人的身边,目睹了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人的不被尊重和任人践踏的历史悲剧。

凤凰卫视2月27日《开卷八分钟》,以下为文字实录:

梁文道:这么多年以来,有无数个作家、艺术家、电影导演,尝试用文艺作品去处理南京大屠杀这么沉重的一个题材,但是很奇怪好像从来没有任何一部作品能够得到公众的满意,任何一个作品出来之后,大家总是对这些书写或者电影、或者剧场、或者艺术品有各种各样的反驳、怀疑甚至是嘲讽,这是为什么呢?我猜想这是因为每一个中国人心里面都有这么一场南京大屠杀,它太巨大、太晦暗了,光线根本无法投射进去,乃至于我们看到任何一个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写跟叙述,我们都觉得不能满意,它不像是我们心里面的南京大屠杀。

说到这里我们就能够了解,为什么“二次大战”结束这么多年了,还是有一代又一代的作者不断的要重新书写纳粹屠杀犹太人的那个事件,那个事件关于它的各种书写创作,以及说的像是汗牛充栋,但是仍然有人觉得不够,仍然觉得需要重新再去把它说一遍。

反观关于南京大屠杀,一个让中国人情绪会非常的被牵引起来的历史事件,这么一场悲剧,我们有很多很出色的历史书写,有很出色的历史记录,我要向那些所有了不起的中国学者跟世界各地学者,包括日本学者在内的努力要向他们致敬。但是反过来文学上面怎么去处理它呢?就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坦白讲在这方面的成就,我们远远比不上关于纳粹的书写,虽然说奥茨维新之后写诗是野蛮的,但是大家仍然很努力的想把它变成诗。

南京大屠杀我们能够把它变成什么呢?我想正是因为它太困难了,所以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情况,比如说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本着名美籍的华裔作家哈金,他用英语写的又翻译成中文的这本《南京安魂曲》。像这本书差不多和它同时面市的像严歌苓的那本,他们都无独有偶的选择了,当时在南京大屠杀现场里面,把学校变成难民营,来收容跟照顾难民的南京金陵女子学院的院长明妮·魏特琳女士,这位美国来的很了不起的一位教育家,从她的故事或者她身边的人开始讲起。

所有这些书写总是习惯谈到当时在南京的外国人,比如说拉贝试图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南京大屠杀,很多中国读者会诟病说,这是为什么偏要用外国人的眼睛来看呢,这是不是想内外或者是扭曲东方主义呢?我倒是能够同情这种做法。包括像陆川的电影,他都忍不住要用日本军官的眼睛来回看这场灾难,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好像我们没办法找不到当时南京城里面一个受难者的视点,这个视点到底是什么?

在一个家破人亡的惨剧之中,在无数个尸堆、吊在树上的尸块里面,幸存下来的受难者,他的视角是什么,他看到的是什么,这是非常非常巨大的问题,太难进入了。第二、就是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个全局的观点,能够看到全局,而当时在南京城里面,除了这些外国人之外,有谁可以有这么一种全局或者我们斗胆的讲比较客观的角度来看这场事件呢?所以我能够理解为什么哈金选择用南京金陵女子学院这样的一个背景基础来讨论,来谈论南京大屠杀。

当然他的选择并不直接是明妮·魏特琳,反而明妮·魏特琳这位非常传奇的美国教育家,成为他书中的一个主角,而真正的叙事者是谁呢?是他身边的一个助手高安林,这是一个虚构人物,这个人物有意思的地方在哪呢?他正好是夹在中间的人物,这个人物一方面使金陵女子学院,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变身为难民营的时候那个校长的助手。他是一个中国人,他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贴在一个美国人的身边,同时他又是一个基督徒,又是一个英语非常流利的人,他是一个处在夹缝之中的人。

不止如此,这个人更加矛盾的地方哪呢,就在他们正在南京城里面,见证了这一切的惨状之后,发现他们去日本留学的孩子,原来念完书的时候,当时在日本所有的年轻人,都被征召加入日本皇军,包括他的儿子。也就是说一个在日本念书的中国人,被迫加入中国日本皇军,而且还打回到中国战场,这就是那个夹缝中的叙述者高安林。

于是就从这个角度切入,哈金试图让我们从他的眼睛,一半是中国人,一半是难民营里面一个英语世界里的基督徒,去看南京大屠杀。另外一方面,又在他个人的家庭悲剧里,想展示出当时那个大时代里面不同人的,他们的背景,他们的故事。像来哈金的书写,不是太能够擅长写一个很全局、宏大事件的作家,他比较擅长去琢磨这种局面底下一个人物,他的悲欢,所以在这本书里面,我必须说哈金在处理南京大屠杀本身的时候,倒不如他去写高安林这一家的,他们的困苦,写来的动人。

但是即便如此,这本书也远远不能够叫做动人的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哈金的英文就算翻译成中文你都看得出来,他向来喜欢一种非常非常简洁的书写,而这个简洁我觉得在南京大屠杀这本,他重写30多遍的书里面,你看得出来,他更刻意的去让它简洁、低调,低调到有的时候让你觉得像是一个新闻报道。里面的事件,里面人物的书写,像是一些资料的累计,对于这些人物,哪怕是面对这么敏感问题的高安林,我觉得对他内心的挖掘也是不够的,人物也不是太立体的。

回过头来,又回到我们开始讲的那个难题,你怎么写南京大屠杀,好像每一个人都预备看到南京大屠杀,就是应该流泪,就是应该会激动,就是应该会感动。但是你返过来又再想,这种感动,这种激动是不是太滥情,是不是太廉价,因此反而污损了南京大屠杀呢?

《开卷八分钟》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梁文道 【主持人专区】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 17:05-17:15

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 00:25-00:35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 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 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孔庆瑞] 标签:南京 安魂曲 难民营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