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邓小平谈包产到户:贫困地区总得放宽政策


来源:凤凰卫视

人参与 评论

核心内容:就在谁也说不清他们到底捧的是泥饭碗还是铁饭碗的时候,这支农民工大军已经浩浩荡荡从农村出发,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大迁徙。他们用一种默默无闻,却可以说是惊涛骇浪的力量迅速改变了中国。

核心内容:就在谁也说不清他们到底捧的是泥饭碗还是铁饭碗的时候,这支农民工大军已经浩浩荡荡从农村出发,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大迁徙。他们用一种默默无闻,却可以说是惊涛骇浪的力量迅速改变了中国。

凤凰卫视5月26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这是中国现代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口大迁徙,他们曾经脚踏黄土背朝天,却用决心和毅力走向那一度遥不可及的城市中心。他们虽然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却在苦涩的隐忍中,捧起了一个令全球震惊的中国奇迹。他们在体制和城市的边缘挣扎,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身份和地位的认可,却在一次次的失望中仍然坚持着炙热的希望。他们是中国崛起的脊梁,他们是这个国家城市化的原动力,他们曾经如何出发,未来又将去向何处?《凤凰大视野》远去的土地,中国农民工纪事。

陈晓楠: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工人曾经是很让人羡慕的身份,因为那是捧铁饭碗的,生活最有保障。而农民则曾经是多少让人有点歧视,因为那是捧泥饭碗的,说打碎就打碎了。可是从30多年前开始,在中国这片黄色的大地上,突然出现了农民工这样一个概念有点模糊的身份。他们原本是农民,却离开了脚踏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进到了城镇工厂里面当上了工人。

就在谁也说不清他们到底捧的是泥饭碗还是铁饭碗的时候,这支农民工大军已经浩浩荡荡从农村出发,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大迁徙。他们用一种默默无闻,却可以说是惊涛骇浪的力量迅速改变了中国。

他们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选择了离乡背井去远方漂泊?又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缔造者?

解说:川蜀之地,人杰地灵,这里有险峻的地势,狂啸的江流,湿热的盆地气候逼迫人们练就一身火爆的辣脾气,也造就了他们离开家乡去外乡闯荡的勇气。

陈汝忠,一个有着四川人火暴脾气的倔老头,几十年前,他就摆脱了体制内一天10个公分3毛钱的生活,成为中国最早开始外出打工生涯的那批人。

陈汝忠(四川省仪陇县外出务工人员):父母亲都去世了的,只有我一个孤儿,当然没有办法生活,在60年代我就开始跑了。家里没有粮食,没有吃的,那正农业学大寨,生产队文化大革命,正处文化大革命高潮期间。队长看到我是孤儿,放了我,同意我每月给生产队交多少钱,出去做了一两个月,他又不准你做了,又叫你回来,那时流动人口管得严得很,根本不准你在外面做。

解说:陈汝忠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然而一开始,他虽然能够离开土地,却不能离开农村。

陈汝忠:那个管得多严格,哪个敢出去?出去三个月没回屋就找你麻烦了。

张展新(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改革前就是严格的城乡分割,就是说农民你只能在农村,而且只能干农业。

解说:有着建筑手艺的陈汝忠,想靠手艺养活自己,但在那个年代,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严重的政治问题。

陈汝忠:要斗争你,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你是)资本主义。现在你自己走就是了,没有谁管你,只有你身份证就行了,什么都不要。那个时候就是要开个介绍信,要喊乡长盖一个章,乡长不盖章,你拿出去还不行。

解说:为了拿到介绍信,陈汝忠要四处找关系,想办法。

陈汝忠:我这个很逗人爱,和人很容易相处,不和别人那个(找茬)。我就把情况详细告诉了他,我是孤儿,父母是地主,我今年多大年纪,看他能不能帮忙。他同意了,他是县长秘书,肯定还是说得了话,他就给派出所打了招呼。

解说:靠着县长秘书的电话,陈汝忠拿到了介绍信。但很多时候还是要东躲西藏,因为还有查户口的。

陈汝忠:管得严得很,如果你要出门,我们到了神仙河,坐火车到了神仙河,我们不敢住旅馆,要查户口。我们就拿了一个背包,在核桃树底下过夜,几个就在树下睡,早上起来就去坐车,到车站去坐车到了康县,那时是那个情况。

解说:管得严,陈汝忠却还是要想办法出去,因为外出打工不仅能解决吃饭问题,还能多赚不少钱。

陈汝忠:那时候我们在粮食部门做工,每天保证一斤半大米,这是肯定可以的,能够做上一两个月,就做一两个月,不能让乡政府知道,不能让大队知道了,生产队同意,生产队可以知道。每天回来交一块钱,一个月交30或者25元给生产队。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张梅]

标签:陈汝忠 包产到户 放宽政策

人参与 评论
邓小平谈包产到户:贫困地区总得放宽政策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4/05/26/6b673059-217a-4d04-b13c-d6393741555d.jpg

网罗天下

凤凰新闻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