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三线人王小帅:买菜折射工人农民地位变迁
2010年09月17日 11:20 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胡亚琴:那我们选墓地的时候,我们把他的现在可以看他的墓地,他的位置是对着锦江厂,他说我要看着它,它就是我今生为事业,就是因为他当时认为,他认为就是说他所有的一切,都寄托在锦江厂。当时他可能还以为我一直会留在那个厂里,他就跟我说,就是说你在这个厂里,还是要继续看着这个厂的发展,但是随着就是父亲走了以后,厂里是越来越衰了。

解说:这并不是只属于胡亚琴父亲的故事,在第一代三线人中,这样的故事并不稀少,当一个人将自己的生命,绝大部分的时光与精力播撒在这片土地上时,他们便再也无法与其分开。家的概念悄悄发生了改变,他们热爱这里,他们属于这里。

郜玉山(三线建设者):我们这儿有一个宝鼎山,就在这边山顶上,他要求把他尸体埋在宝鼎山,包括老伴前两年死在成都以后,他连骨灰都没捡,他一直埋在宝鼎山,方向冲着我们宝鼎矿局的方面,冲着攀钢。他死后看这个攀钢出钢、出铁,和攀煤出煤。所以这个非常感人,当时确实对这个整个煤炭系统工人精神的鼓舞非常大。

胡亚琴:我爸爸是喜欢热闹的人,就是我不想回去,我虽然回去可能那是一块我的土地,他认为这土地和那块土地的一个差别是,这是他的一个情结他的一个根,他认为他的根在这里。

王小帅:买菜变化显现工人农民地位变迁

陈晓楠:多年扎根大山,大量的心血付出,这使得第一代三线人,对三线工厂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感。所以在1980年前后,当中国的形势发生巨变的时候,三线人也在思考各自的前途。其中很多人呢就像是胡亚琴一样,他们选择了因为眷恋而留下来。而另一部分人,则有完全相反的态度。当初为了国家建设而投身三线,如今任务完成了,使命不在了,也是时候回到城里过自己的生活了。对于那些离开的,他们的故事和心情,又是怎样呢?

王小帅(电影编导):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工人在当地是非常厉害的,就是好像地位什么,一个月能够领到五、六十块钱的工资呢,两口子两个人如果双职工的话,得有一百多块钱的工资。那个很好,那个时候日子,他们说他们上一代回想起来也都是,日子很好过的。觉得就是不用什么地方花钱嘛,就是到赶集的时候,到外面有农民的地方,赶集的寨子去买鸡啊,买鱼啊,那农民觉得你们工人都是太有钱了。有时候我也跟着我父母去买菜,推个自行车到那块,跟那个农民讲价,工人都声音很大的,你这个。

解说:王小帅是第二代三线人,他的父母在1966年,从上海到贵州支援三线建设,在王小帅14岁之前,他所有的生活,都在那家三线厂里完成。但是越往后,他便发觉三线人的生活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王小帅:后来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1985年再开始就落下来了,改革开放大家都往外跑,那段生活落下来之后,农民开始好了。有一段时间农民开始自己种自留地,慢慢农民富起来,工人的这个效益不好的话,他们下来了。再还是赶集买东西的时候,那工人就变成低三下四的,农民就是看工人来了,你们可怜、可怜,发不出工资来,好几个月没发工资,行吧,你要来半斤,饶你一点什么、什么东西,送你一点,那么多年了,你们也挺辛苦,就变了地位了。

三线建设者:将晚年寄托于孩子高考考回家乡

解说:后来成为一名电影导演的王小帅,从买菜这个细节上,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人情的冷暖。但当时还只有十几岁的他,意识不到更多的东西,离开还是留下,在当时还是属于他父辈们左思右想的问题。

倪同正(三线建设者):当时我们来了以后,觉得这个生活在这个地方,毕竟还是很闭塞,我们知道自己,恐怕一辈子也就在这里了,但是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能够就在这里度过一生。觉得外边的世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那表现出很不同的一种变化。那么就想方设法就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回到自己的故乡那么怎么办,当时有一条路,那就是高考,能够考回家乡,考到上海大学。那么作为我们这些人,家长对子女寄托了一种期望,等于把自己晚年的命运,就寄托在他们身上。

赛自晓(三线建设者):当时为什么要搬(到城市),第一是那个地方生活条件艰苦,第二企业发展没有后劲。当时一开始改革开放,那个地方不开放,外国人去不了,所以我要搞技术改造,还得以别的厂的名义来搞。所以第二,老一辈的生老病死在这个地方一辈子也就算了,但是年轻的人,将来怎么办。所以那个时候我们班子,就一门心思地想办法,把整个893厂从广元搬出来。为了搬这个厂,我和我们的班子到部里面去,到国防三线办,到省里面,跑了很多次、很多次,希望能够把这个893厂搬迁列到国家计划里面去,但是当时就没有办法列进去。

解说:1980年左右,正是三线人回城的高峰期,工厂的大人们都在千方百计,寻找途径回到城市。但是对于像王小帅这样的第二代三线人来说,回城与否,都不是那么重要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讲,所谓的家乡实际上只是一座陌生的城市。

电影《青红》片段:你爸也是为你们好,他唯一的希望,就是你能考上大学,趁小弟还小,学一个本领,将来体体面面地离开这个地方。

我哪也不去。

你不懂这里不是我们的家。

外婆根本不喜欢我们,不希望我们回上海去。

外婆怎么不喜欢你们了?你们到上海看她,外婆不是还买很多新衣服给你们?外婆是生我和你爸的气,当初我们到这儿来,她反对,我们不听,还骂她是老古董。人年轻的时候啊总觉得长辈是错的,等长大了,就知道什么是对的了。

我不想知道这些。

我也不想知道。

王小帅:时代变化让三线子弟产生自卑心理

王小帅: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抉择也很困难,那么我们那拨人里真的有大部分人都读技校了。因为这个地方时间长了,封闭时间长了,会有一点点自卑心理。我们从小是很自信的心理,我们上海人,所有人都是上海人,大城市的人,看不起农村,边上是农村。但时间久而久之、久而久之,然后慢慢地他孩子长大了,接受这个信息,到亲戚家觉得自己很陌生,慢慢、慢慢他就而会有一种,自己是落后的(感觉)。那么他也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也不能怪父母,但是慢慢他其实会产生一种自卑的心理。包括考大学,我不能考上,北大、清华就不要想了,就能不能考上个大学。我用功有没有用,就是所有的东西就开始矛盾。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楼楚楚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