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乳名“小歌班” 诞生初期曾是男人的天下
2010年09月06日 17:57 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单仰萍:那种兴奋感和那种期盼感,完了以后,就是真正地见到了自己心目中崇拜的老师,特别是王老师上台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没见到老师,在梦中出现过好多次老师的形象,然后一看到,这才是真正的让我感觉实实在在王文娟老师。

领导疏通关系 年轻演员得道名师真传

解说:比赛结束后,各个参赛的剧团没有立刻离开上海,在年轻演员的强烈要求下,各个剧团的领导通过一切关系,想方设法让这些年轻演员能拜当时越剧界的名人为师。

钱惠丽:我是觉得一个演员的成长,就是领导真的是很重要,我还是要说,我们当地的剧团的领导,就是我以前当地剧团的领导,我真的是要感谢,首先要感谢他们,他是真的想尽一切办法让你去找到徐老师,我的恩施徐玉兰老师,这就是机会。

要是领导不把我们推出去,我一辈子也碰不到老祖宗《红楼梦》,一辈子也见不到我的徐玉兰老师,一辈子也到不了上海、一辈子也到不了我们今天的国家大剧院,不可能的。所以我说机会都是要领导给你的,领导给你安排当然你自己要努力。

解说:但就这么几天时间,对越剧如饥似渴的向往,从此让他们再无心每天在县城里走穴了。

单仰萍:当时我们就是放弃了很多,在当地的很多一些对我们来讲,非常好的一些条件和那个,就是义无反顾地就是跑到老师身边来。

面对名师培养与家乡的情分 越剧名角陷入两难

解说:单仰萍和钱惠丽每天渴望着的就是什么时候还有时间去上海深造,但是她们所在的戏班如果没有了她们就很难生存下去,一边是对求学的渴望,一边是培养了她们的家园,该如何选择,让他们进退两难。

钱惠丽:然后,当时呢,我是来学习的,我根本就没想过我要留在上海,我当时家乡情分确实也很重,我说我是学习,因为我以前别的地方学习,你们都不同意,但是这次徐老师身边去学习应该同意了吧,然后就真的同意了。

我走出去半个月,走出去半年,半年以后,就觉得这个环境太吸引我了,但是呢,我是跟他们商量的,我说我要是留在上海行不行,当然不行了,肯定不行,那你什么地方还要演出,什么地方还要演出,但是当时确实是上还有很多很多人做我思想工作。我当时一个原则,我说要和家乡,如果大家能够好好地商量好,协商好了以后,那么我就从事业的发展这个眼光来看的话,那肯定是上海好。

解说:就在这两难的时候,1985年上海越剧院的红楼剧团成立,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橄榄枝一下抛到了钱惠丽和单仰萍的面前。

钱惠丽:那么后来就是反正上海政府很支持,我迁户口,户口没法迁,当地给你卡住了不让迁,那没有户口,我就没粮票。当时1986年还发粮票,那我的所有的关系都没有,后来就上海市政府批了一个户口,给我直接批了一个户口,我就直接到上海了,然后那边就取消掉了,我打了个电话,我说粮票就不要发了,就这样,我就到上海来了。

浙江各报批判上海挖墙脚 越剧年轻演员受压力

解说:上海的红楼剧团成立后,招揽了大批浙江越剧界的新秀,这下浙江各个地区剧团的领导开始坐不住了,传言要告到中央去,要状告上海越剧院挖墙脚。浙江的《钱江日报》也大肆开始批判挖墙脚的事情,这对于年轻演员来说,是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压力。

钱惠丽:当时的风波确实是搞得很大,浙江的《钱江晚报》是一篇一篇地登批评我们老师,我当时确实我当时很痛苦,我当时选择,我并不是上海它喜欢我了,我开心死了,我可以离开那边。

不是,我当时觉得两头在为难,我很痛苦,我一直哭,为什么我后来那么坚决留上海来呢,那是因为我觉得有点做过了,我觉得事业的发展都没错,我想这里我学好了,我说我可以回报你们,以后你们需要的话,我这个人很单纯,我要是在上海站稳脚了,我的事业如果发展好了,我说我可以来支持你们,不是挺好的一件事嘛,我就很简单。

解说:这一场人才大战的硝烟以上海越剧院胜出画上的句号,1987年,招揽了各个剧团优秀演员的上海越剧院开始了香港、新加坡、泰国等地的巡演,受到了国内外一致的好评,人才流动也成为了改革开放一个必然的产物。当年被上海越剧院招去的艺术家们大多数在上海扎根了,他们大多数也在之后的岁月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单仰萍:我跟钱惠丽的梅花奖,就是我们带了我们的《红楼梦》,带了我们的《舞台姐妹》,到我们1999年就建国50周年,在上海等于说是进北京献礼,我们剧院的两台戏,双双参加了梅花奖和文华奖的竞赛。

周瑛琦:全国各大剧种 越剧经营状况最好

周瑛琦: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戏曲已经很多了,京剧、昆曲、黄梅戏比比皆是,但近年来,它们都因为文化多元化的原因,而经营惨淡。这次我们接触的越剧,可以说是第一次上我们的节目,我们发现它与其他剧种相比下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们的经营状况相对而言是最好的。

它在江浙沪一代仍然有一批忠实的票友,不会因为票房和生计问题而发愁。究其原因,从一个县城,你说一千多个学生的报名,但只招十几个学生的激烈竞争,到政府与政府之间为了抢夺人才,而大动干戈,只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越剧它的文化根基深厚。

可是回头想想,昆曲六百年了,京剧一百六十年,而越剧刚刚过一百,文化根基如何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市场的走向如何引导,这些都是放在我们这代人眼前,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最后祝福百年越剧,以及祝福我们中国戏曲越走越辉煌。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吴芮泽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