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乳名“小歌班” 诞生初期曾是男人的天下
2010年09月06日 17:57 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赵志刚(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梅花奖获得者):男演员在之前的越剧舞台上一直是不被看好的一个群体,而且是一直是比较孤独的。

解说:其实百年越剧史最初的二十年是男人的天下,当年还叫“小歌班”。正是他们三闯上海滩,打下了越剧的江山。

赵志刚:越剧初期的发展,越剧是全男班,1917年5月6日,新化园老板在上海《申报》刊登广告称,邀请同仁筹备巨资聘请绍兴著名艺员排演改良好戏。“小歌班”挂牌称“绍兴改良戏”于5月13日上演前本《蛟龙扇》,次日日常《鸾凤双箫》,夜场《失金钗》。这就是“小歌班”第一次在上海演出,在随后的两年的时间里,各种大小戏班纷纷踏进上海。

赵志刚:后来进入上海的时候,也来了全男班失败回去,最后全女班也是失败回去,再来的时候才站住脚跟,这个中间当然也进行很多的改革,比如说题材、呈现的方式等等,所以呢就是跟京剧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一个方式。

“小歌班”三起三落闯上海

解说:1920年,原名为上海第一戏院的华兴戏院翻修改建更名为“升平歌舞台”,专门用来演出“小歌班”的戏,进一步推动了越剧在上海的发展。1922年,马潮水、王永春等三十多名演员,从升平歌舞太分出来另组戏班,并以“绍兴文戏”的名义,与上海大世界签订了演出合同。此后越剧进入“绍兴文戏”时期,“绍兴文戏”这个称呼前后沿用了十几年,一直到1938年女班在上海蓬勃发展,才逐渐改称为“越剧”。

赵志刚:京剧全男班、越剧全女班,就一下子就是,都是人的一种猎奇心理,我觉得当时给上海这么一个海派城市,让它所接受。越剧在大上海站住了脚跟,从田间农村,绍兴的一个“小歌班”、“的笃班”,走进的大城市,形成了它自己的剧组、越剧。

张荣楼(越剧男班最后一位艺人):“小歌班”上八府演到下三府,人人爱看,人人留,三起三落闯上海,打开的局面沿街头,逐渐局面来打开,“绍兴文戏”彩名留。

解说:越剧,这个名字刚刚诞生不久,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文化大革命相继爆发,包括越剧在内的所有戏曲都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但就是这个新生的剧种却成为了文革后观众最多,票房最好的剧种,连梅兰芳都为之翘首称号。

周瑛琦:上海越剧院是中国越剧界最知名的越剧院之一,它成立于1955年,其前身是成立于1950年的国营华东越剧团,从它成立那天开始就网络了越剧诞生以来,还在世的绝大部分名角名旦们,这些名角名旦大部分都是周围三四十年代明噪十里洋场的大红人,所以成立初期的上海大剧院,则是名副其实的明星剧院。今天我们走进国家大剧院的这“四朵梅花”,是当今越剧界的大腕,也是出自于上海越剧院的名门之后,他们各个都是口传身教得到了真传。

文革后越剧电影《红楼梦》风靡全国

解说:他叫赵志刚,越剧一级演员。1962年出生,12岁进入上海越剧院进行学习,他进校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只能学学京剧、体操、舞蹈之类的课程,几乎接触不到越剧。

赵志刚:当时我们进去的时候,学的都是样板戏,以及一些其他的创造的一些现代剧。传统古装戏没有,我学的第一个戏是《红灯记》,《痛说革命家史》、《沙家浜》、《奔袭》、《龙江颂》都是这一类的剧,但是是用越剧来演唱,所以有点怪怪的。

解说:而当时曾经红便十里洋场的名角们,不但不能唱越剧,也不能在上海越剧院教学越剧,个个都成了照顾学生生活的老师,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四人帮”被粉碎后。

赵志刚:那么突然一夜之间“四人帮”粉碎,《红楼梦》、《梁祝》、《碧玉簪》、《情探》等等,《追鱼》这些电影的上映,我们看了可能要比一般的观众要早,内部观摩,互相看到就是我们身边的这些保姆阿姨们,变成了光辉的艺术家,那么辉煌的一个艺术家,马上就傻掉了。

解说:1976年后,尘封已久的中国文艺领域开始复苏,一批优秀的戏剧电影被解禁,重新赢得观众的掌声。越剧电影《红楼梦》风靡全国,大街小巷人人都会唱上一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被禁锢了十年之后,很多人对艺术生活的渴求,在越剧的吴农软语中得到了释放和慰藉。到1981年,全国恢复和重建的越剧团总数一下子达到119个,然而经过文化大革命之后,还能继续演出的名角们已经损失了一半,他们把越剧的希望都放在了这批孩子身上。

赵志刚: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是借助老艺术家们开创的这篇辉煌,我们步着他们的后尘,就是借了很多的光,很多观众他是移情对老师的一种爱,就全部倾注在你的身上,所以我说,我是非常幸运的。

单仰萍:进剧团两三年以后仍不知越剧是什么 

解说:文革后,不光是上海越剧院,这样的大型剧院开始恢复演出,全国各个小的剧团也如火如荼起来。她叫单仰萍,出生在浙江桐庐县,从小就喜欢舞台,天天盼望着草台班子前往他们村子进行演出。因为受家庭条件限制,她父母只好把她哥哥送进了浙江歌舞团。

单仰萍(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梅花奖获得者):正好那时候我哥哥,就是男孩子,可能它那个芭蕾啊,可能受不了那种苦,就半途逃回来了,就不去学了,然后我就趁这个机会,我说,那哥哥回来了,我一定要去学,我小时候,就确实非常喜欢演员这个职业。

解说:与赵志刚一样,好不容易进了戏校的单仰萍,一开始学的也是样板戏,并且学的是京剧。一进去的时候,就是我们样板戏的时候就是京剧,当时越剧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当时才13岁吧,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然后是老师,当时老师一句一句地教,慢慢慢慢才知道越剧。当时两三年,进剧团两三年以后,还不知道越剧是怎么回事情。

解说:就在赵志刚和单仰萍刚刚步入越剧的时候,在浙江省东边一个叫诸暨县的农村里,有一个叫钱惠丽的铁杆小戏迷,她当时已经读高一了。可以说是错过了练习童子功的最佳时期,但当她得知有越剧院要前来招生时,这个高一的学生有了放弃读大学的想法。

钱惠丽:为了进越剧团 放弃读大学的机会

钱惠丽(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梅花奖获得者):我当时我记得我们招收十几个人,考试的人有一两千人,就是一个县城一两千人,文化馆作为一个考点,就是说,你先进来,你唱几句,你不会唱越剧,唱歌也行,唱什么都可以,然后就唱了以后,老师再唱一句,你就跟着他唱一句,他这句,这个唱呢?因为专业老师来招生的话,他很多唱腔、很多旋律,我们都不熟悉的,然后他就比较陌生,相对有一定难度的一些旋律让你来模仿。

解说:从一千多人中挑选十几个人,此情此景很难让人相信,一个戏种能在建国后有如此辉煌的场面,经过一轮一轮筛选。钱惠丽从一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被诸暨县越剧团录取了。她征得的父母的同意后,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进了诸暨县越剧团,在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进越剧团比大学好,是一个很光荣的事情,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

钱惠丽:我不需要我父母亲养我了,我们那些同学都是十八九岁了,那就是面临就是腰、腿已经比较硬了。都已经生好了,骨头,韧带都已经很硬了,那就需要搬腿,那是比较苦的,反正练的,反正是这种晚上睡觉,衣服都无法脱为止,就这样整个衣服就裹在这儿就睡了,第二天就这样起来练了。

十几个人一个房间,这个房间我想想现在是拆掉了,这房间好像也没有洗手间,洗手间得到楼下去,然后这是一个文化馆,当地的一个文化馆,根本就,我记得进去的时候,很多蛛子网,都没有打扫过,都是我们这些女孩子,当然是我们大家都可以说来自于农村的,绝大多数是来自于农村都会干一些活,所以大家都开始打扫,那么每天早上起来练嗓、练功。

江浙沪大奖赛让越剧三大角相遇

解说:1981年秋天,香港甬港联谊会向浙江省发出邀请,希望能派一支越剧团前往香港演出,只提出了一个要求,一定要年轻演员,没想到就是这个要求,给当时的浙江省文化局出了一道大难题,文革后越剧行业的青黄不接,造成寻找年轻演员非常困难的局面。当时的浙江省文化局为了寻找年轻演员,打破了只在城市招收演员的国家规定,决定面向全省,包括农村地区挑选越剧演员。

两年后,上海也举办了江浙沪青年越剧演员电视大奖赛,不同的是,此次的规模也是史无前例的,而就是在这次大赛上,从未谋面的赵志刚、单仰萍、钱惠丽,站在了同一个舞台上。

单仰萍:我们这几位,就是包括钱惠丽、赵志刚、我,都是通过第一次1984年江浙沪大奖赛,电视大奖赛出来的,我们三位。

赵志刚:1984年江浙沪大奖赛我一等奖。

解说:一次比赛让如今上海越剧院的三大名角第一次谋面了,他们当时还只是二十出头的学生而已,他们也想像不到,就是这次谋面让他们一起走向了越剧的最高峰。

周瑛琦:在西方很多音乐家的成名,都是因为某一次的大奖赛获得名次,从而改变的他们的人生轨迹,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越剧也是一样的。赵志刚、单仰萍、钱惠丽也是因为那一次上海的电视大奖赛,成为了江浙沪一代家喻户晓的新秀,特别是单仰萍,还有钱惠丽,他们是第一次步入上海,第一次从县城里走穴的这些草台班子登上了上海的大舞台。

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更不可想像的是他们居然能够脱颖而出,只凭借自己的实力就拿到了前三名,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越剧成立初期,无数的草台班子把十里洋场当成了最高艺术殿堂,当成了淘金的地方。五十年后,越剧再次复兴的时候,谁也抵挡不了上海这个大都市的诱惑。

解说:1984年的上海越剧电视大奖赛,请来的评委都是当时越剧界的老前辈们,包括解放军在上海滩名噪一时的十姐妹,也坐在了台下,这让在台上的所有新秀们都激动万分,他们以前只在电影里见过这些名人。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吴芮泽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