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说唱剧《解放》演绎小脚女人爱情绝唱
2009年09月21日 13:22 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解说:创作《青藏高原》时,张千一并没有到过西藏,但是却将青藏高原的雄浑和壮阔用音符一一呈现。后来,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张千梦一也走进了梦想中的西藏,纳木措湖边青年男女的微笑,触动了张千一心中最柔弱、最温暖的神经,音符像涓涓细流一样从他笔下流出,《站在东山顶上》一气呵成。

张千一:我觉得《在那东山顶上》呢,那么应该说理性的成分就更多,就是对西藏创作的认识可能就更加的成熟一些,就是对雪域高原、对生活在那里的藏族同胞们他们的情感、他们的生活状态,我就觉得我就像主人公就一样,我就说它很主观了,它已经不是客体的表现,是主体的在表现这样的一个创作的作品,所以我觉得也很有意思。像《站在东山顶上》,还有很多有意思的现象。在这个2008年的电视大奖赛上,那么赵易山评委,就是他是那个试唱练耳这方面的评委嘛,那么就给我们的选手们放这个歌曲,放原生态的歌曲,其中就放了《在那东山顶上》,是用藏语,好像是一个老阿妈、一个老年人弹着扎年琴唱的,就完全好像是我过去到哪个地方采录民歌,我用录音机录的民歌,我当时一听我很震惊,就是这首歌曲它实际上已经返回民间了。

解说:听到自己创作的音乐已经植根于民间,成为地地道道的民间音乐,这让张千一感到很意外、也很有成就感。

张千一:所以说我们讲这个我们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从这个歌曲这个角度来看,对吧,我们保护它,我们传承它,我们发展它,真正发展的这一部分,真正再能返回到需要保护的这个层面,它又返回到民间了嘛,那它就,我觉得就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了,良性循环了,我们的民间音乐它真是变成了一个流动的、不断传承的这样的一个艺术的种类了。

解说:从民间来,再回到民间去,这样的循环往复,是一个音乐家一生追求的目标,无论是《小河淌水》还是《康定情歌》,都是音乐家创作后再返回民间成为民歌的,广受尊敬的王洛宾也在新疆写了许许多多的歌曲,最后返回到民间,成为民歌传唱不衰。

张千一:起码就说我们从事音乐创作工作有一项功能、有一份责任是这个方面的,就是我们把我们的音乐传承下去,无论是通过音乐会、通过国家大剧院、通过很高雅的舞台传承出去,还有一个传承渠道就是传承到家家户户、千家万户、传承到民间当中。

解说:15年间,张继钢和张千一同创作了多部叫好又叫座的舞蹈作品,他们之间有过怎样的磨合和鼓励?母亲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给过怎样的支持和理解?带给他们怎样温暖的回忆?《大剧院·零距离》稍后继续为您讲述。

周瑛琦:继钢导演有一个特色,就是他喜欢在他的作品的节目单里面用一段非常简练的文字,给观众朋友们一点点透视他内心的一段话,那这次他写的给《解放》的就是一封致母亲的信,其实就是儿子跟妈妈的一段对话。他问他妈妈有关于裹脚的事,他说妈妈疼吗?母亲说疼。那你为什么裹呢?妈妈回答因为不裹就嫁不出去。

我们似乎可以有心目中的那个画面,儿子看着母亲,眼睛里面带着一丝辛酸以及苦涩,而母亲却是以一个非常平和的笑容回送给儿子。其实张继钢也好,张千一也好,说到他们自己的母亲的时候,我们就感觉到那个可能就是他们灵感源源不断的一个来源,在那边永远有一段非常温暖的回忆。

这两位已经合作了15年的时间了,他们说舞蹈是艺术之母,而音乐就是舞蹈的灵魂,这样一个美妙的结合,背后有什么样的一些故事?而在他们创造的这些美伦美奂的《千手观音》里面,或者是歌颂大地、诉说动物世界多么的丰富多彩的《野斑马》当中,或者是山西的这部《解放》背后,又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两位张先生的故事。

解说:在张继钢眼中,已经93岁高龄的母亲是一个生动的人,母亲蹒跚的步伐带给他源源不断的灵感。如今,年迈的母亲看着人们无拘无束、自由欢快的步履时,她的脸上总洋溢着一种平和与欣慰。中国女人脚的解放,不仅仅是身体的解放、心灵的解放,更是审美的解放。小脚的解放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代壮举。

周瑛琦:我也很好奇这个名字《解放》,当时我们看到了红红的“解放”两个字,我们就觉得肯定建国六十周年、跟新中国的成立、红军远征啊什么这些都有关系。特别是有您的背景,我们就想肯定是那方面的、很阳刚的题材。没想到讲的是女人的故事,而且是跟你的妈妈,好像也是曾经是裹脚的那代人,对吧?她九十多岁了,可能也告诉你一些她的故事,是吧,当初的感受。

张继钢:我母亲没有故意要告诉我一些故事,那倒没有,因为这个我母亲93岁,她本身就是小脚,我母亲起码在她的,很天然的给我做了一些这个艺术上的贡献,我觉得是很天然的,不是刻意的。我在我的母亲身上看到中国劳动妇女的那种质朴、勤劳、吃苦、坚毅,那种性格的那种奔放。我妈妈会唱一口好山歌,会唱戏,会剪纸,会做面羊,什么都会。

解说:母亲的平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张继钢的艺术创作,作曲家张千一也同样感受到了来自母亲的无私大爱,母亲包揽了所有的家务,让他在温暖的家庭氛围中静心创作。

张千一:我就感觉到就是很温暖,而且很踏实,回到沈阳写作,那么经常回去很长时间,因为纯器乐作品创作需要时间,很长时间,我母亲一直支持我,她也不烦,说的你都在北京工作了,你还回到家里来,对吧。很热情,多长时间,自己的儿子嘛,专门腾出一个屋,钢琴也在那,我们那个时候的居住条件也不像现在了,其实居住面积现在一想很小的,但是我是住在一个单独的一个房间里,然后每天叮叮咚咚,连写带弹,完了到吃饭的时候,说我饿了吃饭,这边饭就送上来了。所以那个时候的创作,确实我母亲的支持非常大。

解说:母亲的支持带给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成为他们一生的精神财富。从远南运动会开始,张继钢和张千一就有了默契的合作。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