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田孟史是日本著名学府青山学院大学经营学部的教授,他经常会到中国广东等地做学术交流,为许多中国的企业家教授企业管理和商业模式的课程。他对日本企业之所以长寿的原因做了分析。
在那些饱经风霜,历史悠久的日本企业中,到底蕴藏着什么样的智慧呢?日本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调查,对于那些创建一百年以上的600家长寿企业做随机抽样后发现,经营理念被以厂规、家训的形式得到继承的企业占八成以上。
企业接班人被明确告知:在工作上可以随心所欲,但是家训一定要遵守。很多家训教导中都有例如,"不可承一时之机,为急功近利而铤而走险"。又如,"必须把精力集中在常年从事的本业上,不可不自量力,提倡埋头本行,严戒盲目多元化经营"这样的经营哲学等等。
吉田孟史:日本企业固守本行,有一个好处就是,一样东西做久了,会找到很多很好的方法来降低制造的成本,这样随着时间推移虽然售价保持不变但是仍能提高利润,提升企业的效益。另外,在日本有着这样的文化,人们对传统的东西很尊重,认为传统的东西,才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很多成功的企业选择固守本行。
从历史上来看,日本在战后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擅长制造"成为了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动力。日本"制造业"的发达,使日本企业维持创业时的业务和技术,即固守老本行变得尤为重要。
中国与日本不同,在建国的60年来,中国的经商环境曾经历过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这种瞬息万变的环境,"家族企业全球网络"曾在罗马尼亚、新加坡等地做调查,得出一个对比性的结论,那就是:中国的家族企业传承是最困难的。
因为中国的企业从改革开放开始,不仅发展时间比较短,而且现在还面临着从出口加工,到发展自主品牌;从本地化到国际化;从银行信贷到资本市场等等多重转型的需要。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的家族企业接班人压力是最大的。
目前中国的"富人",财富大多尚不及三代。由于计划经济时代不允许私营企业的存在,建国后那些老字号的工商企业大多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历史上存在的家族企业便销声匿迹了。因此改革开放以后不断涌现的民营企业都是完全崭新的,只有极少的企业可以追溯到1978年以前。如今的"富二代"虽然有可能承继巨额的财富,但是缺乏由富而贵的历史积淀。形成如今这样一个社会现象,那就是中国的富豪们目前都忙三件事儿,一是发展企业,二是与政府打交道,三是让孩子出国留学镀金。
柴少青:现在的富二代接收企业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照搬书本,他们没有实际的经验,会理想化的构想企业的管理和状态。
财富的传承是容易的,但是,在任何国家,企业家都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拿香港来说,之所以到了第三代败家子出现率高于台湾及新加坡1倍,原因是香港富豪第一代太成功了,到第二代接手时,不少企业已是市值过百亿元的公司,管理甚至上万名员工,这样庞大的企业,一般的CEO都未必能管好,更何况出身豪门的富家子弟?
柴少青:他们缺乏危机意识,他们没有创业的体验,所以应该培养他们对创业的体验,做企业是不进则退的。
在未来的10年里,随着父辈的老去,他们将陆续接班,成为这个商业社会的主流"玩家"。然而,中国的家族企业发展与日本相比,是否永远都只能是龟兔赛跑呢?
吉田孟史:日本企业战后的经营还是不太一样了,现在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内部的全球化和外部的全球化,以及意识决定的速度。中国企业的决策和意识流是非常快的,这是好的,但是中国企业需要有长远的目标。
有研究结果发现华人家族企业由第二代接手后,约70%都未能超过第一代。而能顺利过渡到第三代并且仍然成功的就更少了。"富不过三代"的一个原因是,创业期的第一代,因为公司规模小,生存空间受威胁,所以往往极具激情和领袖魅力,他们能带领几个元老打江山,这时企业的凝聚力和效率都能发挥到极致,因而能迅速发展。但到了第二代接手时,企业已有了一定规模,有了复杂的管理架构,这时内部矛盾就成了企业主要的束缚。企业就进入了一个低效率的"内耗期"。第二代是与老臣子之间的矛盾,甚至第二代之间的互相矛盾。到了第三代企业内部矛盾激化成为你死我活的斗争,富三代这时已无暇理会企业的死活了。这也是"富不过三代"魔咒灵验的另一个理由。今天中国正值企业代际传承的高峰期,如何打破"富不过三代"的咒语,将关系到中国未来经济的表现。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中国"富二代"已经粉墨登场,开始书写新的商业文化和变迁。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编辑:徐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