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同样为了抑制通胀,中国央行在清明节后,也再度宣布加息。中国人民银行周二傍晚宣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周三起生效。一年期定存利率调高到3.25%,一年期贷款利率调高到6.31%。这已经是央行今年以来的第二次加息。
至此中国央行为应对此轮通胀,已是连续四次上调利率,九次上调准备金率。但是加息消息尚未消化,国家发改委4月7日,又上调了成品油最高零售限价。
王庆:我不认为是一个巧合,我想反映的一个比较细致的政策考虑,一方面,有调整油价的必要,反映经济规律。但另一方面,调整国内油价,会加重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压力。同时会加重大家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所以在这个情况下,也需要政策做一个调整,来抵消通货膨胀压力,和影响市场的通货膨胀预期。
解说:一方面要抑制通胀,另一方面,又要应对全球高昂的油价,中国似乎正在面临两难的抉择。
王庆:油价上涨,尤其对进口原油的国家来讲,就相当于对这个国家征税,所以是一部分财富的损失,这样不可避免的会使投资活动消费活动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经济增长。但是另一方面,它也是产生通货膨胀压力,会影响通货膨胀预期,所以的确是给政策上造成了两难。货币政策如果再这个环境下收紧,本来经济增长已经受到威胁,那么在货币政策收紧的情况下,会产生双重的复合效应。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政策的反应尤其需要更有艺术,我觉得调油价本身,应该可以理解成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一种选择。
刘芳:亚洲开发银行的最新报告,指出说国际食品价格石油价格导致的通胀,正在给亚洲的很多新兴市场国家造成潜在的危险。比如食品价格的上涨会导致更多的亚洲人陷入贫穷,而石油价格的上涨,一方面会给更多的人生活上增加负担,另一方面,也会让很多国家的经济政策,陷入两难的境地。
亚洲开发银行的报告认为,受这种趋势影响最明显的国家有菲律宾、印度等等。虽然中国并没有被包括在行列之内,但相信中国的每一位老百姓只要您坐车,只要您买菜,就一定能够切身感受到经济末梢正在发生的一些微妙变化。
解说:国际居高不下的油价,到底会把中国经济带向哪里呢。王庆认为高油价并非中国通胀的主要原因,如果中国油价上涨10%,对CPI大概会有0.3%到0.4%的影响。
王庆:中国油价每上调10%,对CPI的影响,大概是0.3到0.4个百分点,这是一个简单的量化关系。但实际中,直接的影响可能要比这个小,因为我们注意到,在油价调整的时候,实际上对关乎老百姓生活的那部分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调整,并不是那么大。
比如说对公共交通,对日用的天然气,日用燃油的价格调整幅度要偏小。所以油价的短期直接影响,对CPI的影响应该会小于0.3到0.4个百分点。其实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压力呢,也是最近两个月之内,表现得比较明显,中国的通货膨胀,更多的来自于中国内部因素,主要来源还是食品价格的上涨。所以如果伴随着油价的上调,食品价格反而会出现下行的趋势,那么整体上通货膨胀压力,有可能会减轻。
解说:同时,王庆还认为,未来有三大因素会继续推高油价。中东局势动荡和通胀是两个催化剂,但最根本的动力,是来自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强劲需求。
王庆:最近几星期以来的油价上涨反映的是全球中,一些供给面因素的变化,尤其是中东形势的紧张。但是即使没有中东形势的紧张,实际上油价也很难出现明显的回落,因为它反映的是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内在的需求比较强劲。而需求强劲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新兴市场国家,以中国、印度、巴西这样大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崛起是有关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实际上我个人认为,中国承受全球油价上涨的能力,还是相对比其他国家来讲要更强。因为中国毕竟是因为有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国的需求拉动了油价的上涨,所以油价上涨对中国经济影响,更多的是起到一个使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来讲不会那么快,但是并不会根本上影响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刘芳:到底是通胀推动了油价上涨,还是油价上涨强化了通胀。虽然现在我们无比给出一个确切的因果关系,但是可以确定的就是油价上涨导致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又强化了通胀的预期,同时通胀的预期又推助了油价,以更快的速度往上涨。这是一个任何一个政府,也不愿意看到的循环,但不幸的是,这个循环现在正在很多国家上演,因为这种连锁反应是市场经济自然的链条,它无从抗拒。
但是中国的情况却稍微有所不同,因为中国的油价说是和国际接轨,但却又似没有完全接轨。这样中国既幸运,也又有些不幸。幸运的是,这样中国政府在应对油价问题上有比其他国家多一些的空间;但不幸的是这给中国政府业带来了很多诟病,因为老百姓总是觉得油价涨的时候,我们跟随国际趋势,跌下来的时候,又从来都没有降价。总之这又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复杂的局面。下一节回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中国特有的成品油机制和通胀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国际油价高涨冲击中国成品油价格机制
刘芳:在1998年以前,很长的一段时期里,中国的石油价格一直是由国家决定的,往往是一次调整,然后很长时间都不变。而成品油的用户也会很长久的享有着低油价的种种好处。但是随着1993年的时候,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完全由政府定价,开始逐渐显得不合时宜。因此到了1998年,油价机制改革拉开了序幕。
2000年6月份,中国成品油价格开始跟随国际市场油价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2001年年底开始,成品油价格接轨机制又一次进一步的完善,而此时中国的成品油价格也开始主要参照新加坡鹿特丹还有纽约三个地方的石油市场价格进行成品油价格机制的调整。但是这样循序渐进的改革,却在2003年的时候,遇上了一次重要的挫折。
解说:从2003年开始,国际油价进入了暴涨时期,最高的时候在2008年7月份,国际油价高达每桶147美元,如果按照新加坡、纽约和鹿特丹三地加权平进价格来测算,那个时期中国的成品油价格,可以涨到每升十几块钱。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发改委终止了这种价格机制,虽然在这段时间国家业进行了几次价格上调,但是油价始终是和国际油价保持了一个较大的距离。因此对于公众一直质疑的,中国油价跟涨不跟跌的问题,王庆就认为这是一个误区。
王庆:实际上表面上说是政府不调油价,或者调油价比较缓慢,为了保护整体经济,但实际上这是有成本的,等于是政府或财政上的一个间接的补贴。因为我们整个石油行业,总体上来讲是国有的,如果全球的油价上涨,而国内油价不进一步调整的话,那就意味着这种差价就会实际上是一个成本,这个成本是谁来承担呢,是石油工业行业在承担。
而石油工业行业本身,又主要是国有的,所以等于是财政上的一个负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不可能在国内油价不变动,而全球油价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保持国内油价不发生任何变动,这样的成本会逐渐提高。如果财政成本大幅度上升的话,最终会影响居民生活。因为如果财政成本上升的话,政府会不得不减少,其他方面的开支,可能会不得不增加其他方面的税收,这样反过来也会增加企业和个人的负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种隐性的补贴是不可持续的。
解说:目前中国成品油价格机制是2008年12月18日颁布的,它的政策基点是和国际原油接轨,改变了过去和成品油接轨的规定,也就是说选择布伦特、迪拜和辛塔这三地的原油价格作为基础,然后计算中国的到岸价格,加上港口费用,炼厂的加工费用,以及各种税收费用和企业的利润,确定出最后的出厂价格。
王庆:基本的公式,在过去22个工作日内,如果日均油价上涨超过4%的话,那么就产生了调整国内油价的必要,那么国内油价就可能作出调整。但这个调整本身并不是说,每当国际油价有个变化,就随时作出调整。它是当国际油价变化,而且超过一段时间,认为有可持续性的时候,那么就会对国内的油价作出相应的调整。
这反映了一个政策的意图,那就是说不希望全球油价大幅度的快速的波动,直接影响或冲击国内经济,希望通过政策来熨平国际油价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解说:至于如何应对持续上涨的油价,王庆认为,中国政府最直接也最可能选择是加快人民币升值的步伐。
王庆:我个人认为,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在这种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压力比较明显的情况下,恐怕在政策工具的使用上来讲,应该更多的倚重汇率工具,通过汇率升值这种方式,直接抑制蠕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同时也不至于形成更大范围的紧缩效果,这样在抑制通胀和保增长的之间取得一个权衡。
解说:而国家发改委特邀研究员国世平则认为虽然国际油价上涨所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可以部分通过人民币升值加以对冲,但无法根本性解决,因为人民币快速升值的负面影响,要远大于由此带来的相对进口价格稳定。
国世平:一方面说中国经济这么强势,它的货币是要升值的,但是我们国家又面对着如果让人民币快速地升值,我们很多的企业就面临着一个亏损的状况。现在整个中国的成本在上升,特别是工资的上升,所以我们现在所有的企业,都进入了一个微利的阶段。就是成本线已经接近了价格线,而价格线又上不去,所以我们的监管当局还是考虑什么呢,就是考虑企业不要倒闭。
为什么呢?因为企业大规模的倒闭,会影响我们的就业,就业影响的话,影响中国的经济稳定,而中国经济的稳定,又影响到中国经济就不能够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油价的选择中间,我们还是要依赖于高油价。
刘芳:早在今年年初,油价开始上涨的时候,全球就都在寻找原因,不少中国人指责,这是美联储乱印钞票导致美元贬值的结果。不少美国人却指责这是中国需求强劲增长太快所直接导致。
不论高油价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其实都在为它买单。而且需要对付油价导致通胀,所带来的种种后果,这的确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尽管治理通胀,是目前中国政府的头号任务,但是人为压低油价,并不是最好的做法。因为如果政府增加补贴的话,就等同于在补贴全球的经济,这样做不可持续,所以油价和国际市场接轨,势在必行。
换一种思维,让人民币升值,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舒缓油价上涨的压力,但是它的负面效应我们在此前也早有讨论。经济领域的任何事情,都讲求的是平衡,循序渐进的改革,合理平衡的升值,或许是面对高油价现在的中国最佳的一条出路。
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