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为缓解经济下滑而对经济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无疑是对的,但政府投资,是投向固定资产即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投向消费资料生产方面,或者直接给老百姓派发红包,却大可讲究。
主持人:刘 芳
嘉 宾:霍德明 董少鹏
刘芳:中国会发消费券吗?正在召开的两会上就在讨论这个话题。其实去年12月份时,有“欧元之父”之称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就曾建议中国向全民发放1万亿元人民币消费券,他认为,1万亿消费券可拉动需求增长3.5%,如果控制在3个月内必须使用完毕的话,更可在期内拉动需求上升14%。“把中国3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财富回馈给人民,让他们消费,从而带动经济走向复苏,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建议呢?”蒙代尔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一场有关消费券的激烈争论。发放消费券,是经济放缓时,政府可以考虑的众多刺激经济方案中的其中一种方法。金融海啸以来,台湾,香港,韩国等地,一场关于消费券的探讨沸沸扬扬,在赞成者看来,发放消费券是有效且适时的政策,而反对者却批评,发消费券还不如退税。刺激消费,可能持续3个月,6个月,甚至1年,但之后又如何?疲弱的经济本质无法靠消费券改变,消费券只可能是“刺激消费的快乐丸”.而且弄不好这一时的快乐反而适得其反,还会给未来埋下隐患。消费券到底要不要发放,能不能刺激消费,拉动经济,能不能实现全民分红,今天的财经正前方我们就首先翻看世界各国刺激消费的不同做法。
1月20日,一名小学生展示领到的杭州市民消费券
解说:消费券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推出的消费券计划,政府每周给民众发放小面额的消费券,用于购买食物、衣服等日常用品,甚至强制让企业用消费券代替一部分工资,并规定在使用期限内必须用完,德国的消费市场因此得以暂时复苏。
而最为公认的首个消费券案例则出现于10年前的日本。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衰退,民间消费不振。为刺激消费,时任日本首相的小渊惠三在1999年4月推出“地域振兴券”,向15岁以下65岁以上以及弱势群体发放每人2万日元消费券,总值高达6000多亿日元。
霍德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1999年日本发行消费券的时候正好也是日本所谓的“lostdecade”,失去的十年,在这个十年中间,其实说,日本人也是消费不振,但是我觉得日本的消费不振和咱们目前的消费不振完全是两码子事,当然日本那个时候,它的内阁决定了发行消费券,可是那一次消费券的结果,其实大家都有目共睹。
下一页:推动基建会导致政府力量和民间竞争
往期精彩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