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穿行在历史记忆中——凤凰卫视十年的文化旅程

2006年10月24日 17:35
来源:天津日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千禧之旅》在金字塔前拍摄

女主持人围着头巾在中东采访

赵群力飞行拍摄《穿越风沙线》

杜宪采访民间私人博物馆

《凤凰号下西洋》的勇士们

1996年3月,独具特色的凤凰卫视在香港成立。

2006年3月,经历着变化莫测的世界风云,凤凰卫视走过了十年。

在这十年的时间里,凤凰卫视从一个单一频道的卫星电视,已经发展成了拥有中文台、资讯台、欧洲台、美洲台、电影台五个频道,覆盖亚太、欧美七十多个国家的华语电视平台,拥有了近5000万的收视户。特别是凤凰卫视资讯台——这个原本并不知名的电视台,曾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报道了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车臣战争、莫斯科和别斯兰人质事件,创造了中国传媒直播世界突发大事件的数十次“第一”。

当这些足以改变世界历史的大事出现在凤凰卫视荧屏上时,它在中国和世界新闻史上便有了一席之地,而它所致力于文化的电视传播,在让世界一步步进入中国人视野的同时,也把中华文化和东方文化带向了世界。如果我们回首凤凰十年作为电视传媒的历史文化行动,我们不仅看到了传媒的社会责任感和传承历史文化的使命感,也看到了中华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提升。

1996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大纪实》、1997年的《飞跃黄河》,这两次小规模的行动让凤凰初试锋芒后,1999年,浩浩荡荡凤凰《千禧之旅》的正式启程,则开始尝试着用东方人的视角来看西方,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观察世界,并向世界展现现代东方文明对西方文明的思考;2000年,《穿越风沙线》真实记录了中国的风沙容貌,全景式地展现了我们所面临的地理文化现状;2001年,为了挽救散落各处的乡土村落宝贵的民俗文化,凤凰卫视与天津电视台合作,开始了《寻找远去的家园》大型电视行动;同年底,凤凰和央视共同合作的《两极之旅》出发;2002年,凤凰卫视制作播出了大型文化旅游节目《永远的三峡》;2003年,凤凰再次和央视合作《走进非洲》,三线拍摄会合于乞力马扎罗山;2004年,凤凰卫视借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沿当年郑和所航之路,开始了《凤凰号下西洋》;2005年9月,凤凰卫视又策划了《李敖神州文化之旅》,轰动了神州内外。

凤凰卫视所做的这一系列电视行动都体现着他们对传达东方文明、探索世界之妙的热爱。正如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先生所言:“在全球化的时代,凤凰致力的正是不同文明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而且努力促进这种互动,推动中华民族有更先进强大的国力,建立更恢宏高远的视野,参与更积极和谐的竞争。”

我们至今对这一系列大型采访节目记忆犹新,应该说旅行采访节目因此成为了凤凰卫视独树一帜、独具特色的文化行动,深入人心。

《千禧之旅》:

以新千年的名义

时间:1999年10月。

地点:从奥林匹亚到长城约3万公里的路上。

方式:6辆越野吉普车跨越10个国家。

内容:迎接新世纪,探寻各大文明。

1999年新千年即将到来,凤凰卫视首次大型的电视行动启程了。他们选择的路线是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在此之前还不曾有人或一支队伍走过这条路线,整个行程可以说是危险重重,惊心动魄。

这支队伍的领队郭滢回来之后曾感慨地说:“我们很庆幸活着回来了。”他说:“这次行程中最危险的是穿越战火纷飞的中东,特别担心遭遇恐怖分子、地方武装、毒品武装、反政府武装的侵袭。从埃及到北非,是埃及军方护送我们穿越了苏伊士运河。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通过伊朗进入巴基斯坦的行程,中国驻伊朗大使馆建议我们不要走这条路,以色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三国接壤处是毒品的最大交易区,是一个极度危险的地区,但我们还是决定要闯。进入的第一个城市是奎塔,一个毒品、武器时常出没的地方,就在我们到达的前一天,那里刚刚有32个伊朗警察被毒品贩杀害。我们最艰苦的一天曾经连续行车19个小时。但既然是对文明、文化的一次关注,就不应该舍弃这些地方。”

2000年的农历正月初一,龙年。凤凰人马回到了北京。那一天,天安门广场实行了交通管制,欢迎条幅随风飘展,军乐团奏着欢迎曲,时任北京市市长刘琪亲自迎接,祝贺凤凰卫视完成了对10个国家的跨越,对三大文明的叩访。

这一切看起来显得那么不可思议,就像余秋雨先生为这次行动写的主题歌所描述的那样: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的凤凰再飞翔。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唱,我是凤凰的涅磐再飞翔。”

自此之后,凤凰行走类电视行动“一发而不可收拾”。《欧洲非常之旅》、《非洲之旅》、《两极之旅》足迹终于踏遍了整个世界。当他们从地球的最南端一直走到最北端的时候;当他们站在地球的北极,展开五星红旗拍照的时候;当他们用自己的一双脚再次证明地球是圆的时候,也给广大电视观众带去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的、历史的以及美的思考。

《穿越风沙线》:

中国生态的动态展示

时间:2000年10月28日,历时105天。

地点:从黑龙江宾县出发,经三北地区13个省、市、自治区到最西端新疆乌孜别里山口,行程25000公里。

方式:飞机、凤凰越野吉普车拍摄。

内容:真实记录中国风沙线沿途的地理风貌、资源以及居民生存状况,真诚地讲述人与自然的感性故事。

凤凰卫视的大型环保行动《穿越风沙线》设计的创意得益于作家徐刚撰写的报告文学《中国风沙线》。正是这个报告文学让凤凰卫视的台长王纪言、董事局主席刘长乐有了要追寻中国风沙线的想法,要顺着中国三北防护林对中国的沙漠化做一次详尽的电视报道。活动从最东端的黑龙江宾县出发,经三北地区13个省、市、自治区到最西端新疆乌孜别里山口,途经五百余市、地、县、乡、镇,还首次启用了小型飞机,配合越野吉普车从空中到地面全方位、大规模对中国风沙线进行探察。

节目组一行人采取边采边播的方法,这对记者无疑是一个较高的要求,因为他们穿越的不是一个普通的地点,而是一条狂风呼啸、沙尘满天的风沙线。他们要冒酷暑,顶着暴雨,穿沙越泽。当时流传于摄制组之间的两个顺口溜,一是:“太阳下山,疲惫不堪,电池用干,才准收山”;另一个是:“比鸡起得早,比猪吃得差,比驴干得多”。但就是这样,他们还是在这条风沙线上坚持了一百多天,足见其勇气和毅力。而一路上他们所见到的和所采访的人物故事,正是他们支撑下来的动力。

摄制组领队李平对采访过程中的一件事情感触颇深:“我们到了内蒙古康梁时,一个编导说他有一个战友就在这戈壁的边界上骑着骆驼守了五年,复员后就留在了当地,据说他承包了一万亩的沙地,在沙地上种树。于是我们临时决定去拍他的生活。在镇长的引导下找到了他家。那是在一个大沙包上,车开不过去,我就和主持人杜宪爬上沙包,进到他家。他不在,说是去买树苗了,只有他岳母和一个孩子在家。一看他的孩子,我真是吓了一大跳,他怎么会瘦得像非洲那些饿得皮包骨的孩子!我就问他的岳母,她说她看不见她的外孙,她的眼睛是白内障。我说,到医院做个手术就行了,不麻烦的。她却对我说:‘我去了沈阳的医院,做这个手术要600块钱,家里缺钱我就回来了。’听了这话我和杜宪当时眼泪就出来了。我们把兜里所有的钱都掏出来给了她。等到出来再看他家住的房子,那根本就算不上是房子。可就是这样他还要承包一万亩的沙地……我们当时所有的人都给他家钱了,多少都是自己的一点心意。在拍摄过程中,我们真的是被这些人感动了一路。他们有句话叫:沙进人退,人进沙退。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能看到‘人进沙退’的实现。”

节目就是这样伴随着他们的行程录了一路也播了一路,而这一路走下来,留在每个人心里的东西不只是那些已经播出的片子或者是那些没有播出的素材,带给观众的则是一路上让人感动的事迹及风沙的残酷和人类的危机。而凤凰对生态的关注,不仅体现出了他们作为媒体应有的责任,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了他们对中华民族当今状态的一种揭示和思考。

凤凰卫视的这次行动以在帕米尔高原立了一块纪念碑结束,碑上写着八个红色的大字———“穿越风沙线纪念碑”,更特别的是碑上不仅列出了这次活动所走过的地方,介绍了整个活动过程,其中还有这样一段话:

“夏逝秋往,东征西归,摄制组对沿途丰富的文化历史,特别是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种草、与风沙抗争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进行了全方位的采访报道。回首东望,心潮澎湃,为造福人类的防沙事业祝祷,为风沙线上的人民祝祷,绿色永存,大地长青。”

这块纪念碑为整个的“穿越风沙线”画上了一个句点,但是它在凤凰卫视的历程中只能算是个顿号,因为凤凰把对社会对人类的关注、对中华的关心一直放在显著的位置,他们的电视行动远没有终止。

《寻找远去的家园》:

穿行于乡土文化之间

时间:2001年6月,历时125天。

地点:代表七个不同文化个性的文化区,行程22000公里。

方式:凤凰越野吉普车、小型飞机航拍。

内容:聚焦散落于大地的乡土村落,寻找远去的乡土文化,体味远去的乡恋、乡愁。

在穿越了西部风沙线,关注生态之后,凤凰卫视又进行了一次大型的行走活动———“寻找远去的家园”。曾经追击中国西部风沙线的凤凰人再次启程,仍然关注人类,关注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只不过这次把镜头的焦点对准了那些散落于人们心里的乡土村落。

此次拍摄,选取的是代表七个不同文化个性的文化区:有广东岭南五邑侨乡文化区;闽粤赣客家文化区;江西流坑文化区;湘鄂东西土家族文化区;皖南徽州文化区;浙江温州永嘉文化区和江浙吴越文化区。选取了最具文化特质的村落,如楠溪江上古村落,号称中国太极村的浙江武义俞源村、江西鹭源的江村、安徽绩溪的胡村、湘西凤凰城等等作为拍摄点,并首次以河流或区域的概念对这些地区进行了航拍。从空中,鸟瞰村舍建筑,清晰地发现文化线的延伸与文化面的渗透,在地面,由对中国乡土文化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引领,穿村越巷,搜寻探访,使节目在追问和行走中,展现着“乡土中国”的现状,体现着乡土情结,并提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而对于摄制组成员来讲,录制节目的过程也是他们寻找的过程,感受的过程。然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他们所感受到的那些乡土气息中夹着汗水的味道、甚至还有泪水的味道。当主持人杜宪从正在搭建的一座板凳桥上掉入四五米深水里的时候,当由于一盘豆角而让几个人食物中毒、瘫倒在地的时候,当赵群力在航拍中不幸飞机失事而最终折翼蓝天的时候,他们所做的也只能是稍做整顿,继续行程。

我有幸参加了这个摄制组对福建土楼文化保护区的拍摄,体验了越野车在暴雨中、在盘旋泥泞的山路上危险地行走,体会了他们在酷暑中、烈日下拍摄的辛苦,看到了赵群力把摄像机绑在小型飞机的机翼上,一次次在山区公路上的起飞、降落,在天空中盘旋、俯冲的英姿,也和他们一起欣赏过那些难得一见的美丽画面……这些经历让我明白,在凤凰人付出的同时,得到的是一次次刻骨铭心的感受。

就像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在一篇文章中所写的:当最后把所有的素材编成数百分钟的片子的时候,我们终于可以说,不论历史如何变迁,中国最珍贵的老屋将永存于民族心灵的记忆之中。

凤凰卫视的这种寻找,是一种精神。

《凤凰号下西洋》:

电视行动升级海洋版

时间:2004年8月,历时8个多月。

地点:重走600年前郑和下西洋的路线,途经20个国家和地区,航程近13000海里。

方式:一艘单桅帆船。

内容: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一次探险加极限加讲历史的行动。

从陆地转移到烟波浩渺海洋上的电视行动,是凤凰卫视对自己的一次挑战。小桅帆船要从太平洋到印度洋,其中的船员和拍摄人员要经受怎样的生理和心理的考验,他们经历了台风、大浪、高温、暴晒、晕船、冷枪甚至扣押等考验,经历了最惊险的南亚世纪海啸。当他们达到目的地的时候,我们有理由说,他们完成了一个似乎不可能完成的活动,也可称为一次壮举。

凤凰号船长翁以煊是这次行动最根本的保障。他曾于1998年12月14日驾“信天翁号”从旧金山出发,途经新西兰、惠灵顿、智利等地只身孤帆环球航海,2002年4月9日回到新西兰首都惠灵顿。至今他已走过了三大洋、四大洲,行程三万多海里,是单人环球航海穿越南大洋、五大角的第一位华人。

2005年,时值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凤凰卫视中文台台长王纪言的航海设想和翁以煊一拍即合。但是船长并不会拍电视,而配备的其他三个工作人员又不懂得航海。这种搭配真是足够奇怪而又足够大胆。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要保证每天节目素材的采集、传送,这本身对电视人就是一次极大考验。

更没想到的是,2004年12月26日,当凤凰号到达印度的安达曼岛时,这个小帆船竟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海啸,遭遇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灾难。那时,凤凰号就在海啸的中央,凤凰号上的几个人都目睹并且经历了这场浩劫。海啸给当地人民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损失,但凤凰号这只单桅帆船却坚强地走过了海啸,又冲破了随后的台风,最后终于航行到了此行的最后一站——肯尼亚的蒙巴萨。

领队郑浩在阐述此次航海行动的设计时曾说过:“我们这个纪录片着重点并不是严格的沿着郑和的路线去考证,也不是去拍摄郑和沿途所走过的国家有哪些文物,更不是严格的考古验证,而是借这个纪念年从另外一个视角来认识大海,利用大海,爱护大海。我们不仅要走郑和走过的那些重要的地方,我们还要通过现代人的视角来看这些地方现在的样子,它们目前的变化在哪里,人们的关注点在哪里。”

刘长乐总结这次凤凰的航海之旅说:“这是华人媒体第一次航海电视行动;是郑和下西洋历险的一次完整再现;这是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第一艘起步的航船;也是第一艘走完这条航线的最小的船只;还是唯一一艘由非航海专业人士驾驶的非专业船只完成的一次最长距离的航程;凤凰卫视因此成为第一家采访制作最庞大、最完整、最详尽海上专题报道片的华语电视台。这是现当代华人航海的一次创举,是海洋意识的具体体现,是心胸与自然的和谐追寻,也是体能与毅力、文化与科技的胜利。”

纵观凤凰卫视这十年来一次又一次的电视文化行动,抑或称之为“文化游记”,它的叙述者不是学者、作家,而是凤凰卫视的记者、摄像与编导;他们书写游记用的不是纸和笔,而是摄像机的镜头;他们的方式则是通过不停的行走;他们呈现出来的不是文章,而是由无数的电视镜头剪接成的片子。正是在这有目的行走中,他们不仅在描写或展露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揭示一种文明,记录历史的足迹,同时也在彰显着一个电视媒体的实力,完成着一个电视媒体的责任,向世界传递着华人媒体的声音。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