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新势力系列报道
2009年12月08日 10:00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09年伊始,一档全新栏目《凤凰观察》悄然登陆凤凰卫视中文台,四位主持人——周轶君、蒋晓峰、何润峰、鲁韬让人既熟悉又陌生。他们是凤凰全球新闻报导中身处一线的记者,哪里有骚乱、战争、灾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也是凤凰资讯节目中的现场评论员,面对各类突发新闻,透彻分析、鞭辟入里;他们经常出现在镜头里,却从没像现在这样正装在身地站在聚光灯下;他们就是凤凰卫视继“名主持人、名评论员、名记者”之后,推出的新一势力——“凤凰观察员”。 

之一:尉迟:我是“势利”的人

之二:杨舒:凤凰让我脱胎换骨

之三:任韧:我在凤凰卫视发现自己

之四:竹幼婷:新闻梦想变奏曲

之五:姜声扬·坚守自己

之六:安东:我是凤凰的草根主持人

之七:王若麟:相信自己

之八:刘芳:绽放在凤凰的白玉兰

之九:周轶君:从战地记者到凤凰观察员

之十:蒋晓峰:追逐心无旁骛的自由

之十一:何润锋:行动如风,激情似火

之十二:鲁韬:感恩的心

何润锋(左二)的大学时代---阳光灿烂的日子

何润锋在以黎边境的以色列炮兵阵地,战火纷飞中从容报导

何润锋在拉姆安拉,采访巴勒斯坦人对加沙战争的看法

何润锋第一时间进入汶川地震灾区时的留影,成为记者生涯中最难忘的经历

润锋与普拉昌达的独家合影,此前十多年,绝少有人能采访到他,其领导的毛派游击队被列入美国的恐怖组织名单

何润锋的业余摄影作品:热爱生活的润锋享受着自己丰富的人生

何润锋:行动如风,激情似火

作者:张 真

凤凰卫视观察员何润锋架个眼镜,貌似文质彬彬,却也是全公司皮肤最黑的人,那是他长期在户外采访,在艰苦的环境中奔波的结果;他是能三天三夜只吃一个面包,把同行司机、翻译也给折腾死的“工作狂”;他是一个人背着所有的机器,又当记者又当摄像,特立独行的记者;他是酷爱摄影、电影,一个人去西藏、缅甸旅行,一个人一周去戏院看五部电影的文艺青年…

行动如风,激情似火。1977年出生的何润锋年纪不大,阅历却丰富,经历多种角色的变换。浙江富阳出生,北京人民大学的7年求学生涯,又在香港迎来人生中又一个7年…

非梧不栖是凤凰

何润锋从小是个内向、沉默的孩子,高中第一次参加辩论队的经历,使润锋对语言表达产生兴趣,开始努力与人沟通。1995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学业之余担任学校演讲辩论协会会长,时而亲自上场辩论,时而转成幕后做教练,还曾带队参加过全国大学生辩论赛。风风火火的辩论赛事,锻炼了润锋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为今后的记者生涯做了很好的铺垫。

一个人从南方漂到北方,北京本科、硕士求学生涯是润锋最难忘的青春岁月。“你在哪里上学,你在哪里年轻,哪里就肯定是最留恋的。”

着迷于辩论的魅力,但润锋并没有在毕业后立即投入工作,而是安静地继续读书、做研究。2002年硕士毕业,放弃众多的Offer,包括央视和薪水待遇很好的公司,润锋选择做了一名香港中文大学传播学的研究生。润锋从北京漂到了香港,享受着新的转变和挑战。2003年夏天,何润锋带着调查来自两岸三地的凤凰员工如何合作、共融的课题来到凤凰实习,从此就与凤凰结下不解之缘。润锋下定决心,要献身于凤凰。

如风似火在战地

如果说“大事发生,我在现场”是每一位有追求的新闻记者梦寐以求的目标,那么,何润锋无疑是幸运的。润锋的记者生涯从港闻记者做起,先后多次参与了国内外许多重大事件的报导工作:2005年的南亚大地震,2006年的以黎战争及尼泊尔和平重建,2007年的巴基斯坦红色清真寺骚乱和贝布托遇刺事件,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及北京奥运...

何润锋如同“疯”一样的男子,当战火中以色列的炮弹落在自己身旁,很多人都劝他:“何润锋,赶紧走吧”!但新闻理想一直支撑着他,记者,不只是一份工作,也成为了何润锋生活的重心。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润锋在抵达都江堰之后才发现通往汶川的道路已经完全被封锁,而且大雨滂沱,余震不断,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徒步前进可谓难于登天。到底有多少人死亡?多少人受伤?救灾工作进展如何?灾民是否得到了妥善安置?全世界都在等待前线记者的声音。

“作为记者,我们必须尽快深入灾区,第一时间报导真实灾情。”何润锋开始一个人的徒步行走,他要走到震中地带,把最真实的灾情报出去。“走在映秀镇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感觉到空气中弥漫的腐尸气味,还要面临缺水,断粮,没有住宿、电源,无法如厕等问题,基本生活都难以得到保障。天气时而高温时而下雨,平均几分钟就有一次轻度余震,生存条件非常恶劣……”他走了六个小时,成为首批进入汶川的电子媒体记者。

近期因缅甸内乱引发的中缅边境局势动荡的新闻事件,美联、路透社等外媒因采访受阻而纷纷撤退,幸运的润锋跑到路边买水,被一位果敢妇女认出,她的两位弟弟竟然都是果敢同盟军成员。润锋抓住这一新闻线索,采访到兄弟二人讲述冲突发生始末细节的第一手新闻资料。就这样,一瓶矿泉水成就了一个独家新闻。

北京奥运期间,何润锋身兼主持人、摄像、记者,一个人背着所有的机器,室内室外地冲锋、拼抢新闻;遇到不懂的摄像问题,就现场咨询其它媒体的工作人员,以每天至少两条新闻的速度,独立完成了32天的奥运会报导。被大家认为是国际新闻中心最特别的记者。

不停的积累和尝试

不断与世界对话,更全面的剖析问题,凤凰卫视以专业、全面的世界目光来考虑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于2009年1月1日正式推出《凤凰观察》节目。4个年轻、充满朝气、资深的凤凰观察员亮相:港闻组的何润锋、编译组的鲁韬以及之前在新华社工作的周轶君、蒋晓锋。他们经历过战地生死,采访过元首领袖,分析当天国内国际焦点新闻,见证时代变迁。

看看何润锋一天的工作程序安排,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怎样与时间赛跑的:早上9点开始整理当天的新闻线索,10点例会前拿出一份《策划建议》,包括当天的新闻焦点、今日采访重点、本周焦点、中长期焦点、外电内容,例会后与主管领导协商挑选出今天的话题。11点开始动笔写稿子,下午5点之前要完稿,6点出镜点评《凤凰焦点直播》,之前抽时间去化妆,常常是只有10分钟的组织语言时间来思考上场该说什么。

既可以外出采访,报导事实的同时又可以以观察员的身份发表观点,这让何润锋对现在的工作很满足。“虽然工作繁重又辛苦,但可以被不同节目形式应用,就很有成就感。”凤凰有不少知名的资深评论员,作为一个年轻的观察员,何润锋深感压力。润锋认为评论员的观点相当鲜明,坚持着一个语调。但观察员,只是把信息背后的东西整理出来,告诉大家不同的看法,虽然也会有自己的立场,但并不局限于一定要有鲜明观点。”润锋在迎接挑战的同时,享受着凤凰给予他自由发挥的空间。

面对挑战,何润锋不断地尝试创新,运用自己擅长的国际政治关系、博弈论的知识多角度报道,挖掘新闻背后蕴藏的含义。他擅长“细节性”分析:在准备奥巴马和意大利贝鲁尼会面话题时,润锋捕捉到一张两人握手的照片,抓住两人“先伸手再缩手”的小细节,从照片入手,再从两人的私人关系以及奥巴马对当时意大利现象的评价说开去。通过细节,解读事件背后的政治意义和社会现象。

在凤凰,何润锋在不停的积累和尝试。

“我喜欢流动的生活方式”

工作不可能成为全部,否则就没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身边的朋友对何润锋的评价为“心态好,可以很忙碌,也可以很无所谓,没什么心理压力。”生活中的何润锋,一个十足的文艺青年,POLO衫、休闲裤,喜欢贾樟柯、顾长卫的文艺电影,最疯狂的时候一周去戏院看了五部电影。喜欢摄影,曾一个人去西藏、柬埔寨、越南等地旅行,从照片中可以看出润锋善于扑捉人物的面部表情。平静的内心与工作的疯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富阳、北京、香港,世界范围的采访,“疯”一样的男子何润锋,一直在漂浪,立足凤凰是润锋目前的目标。因为对社会文化研究的爱好,何润锋认为自己是全球化的身份,没有特定的归属感。“我喜欢流动的生活方式,内心最向往自由,生活中需要不断变化,不断挑战新鲜事物。希望到哪里都有朋友,有留恋的地方。”

何润锋欣赏北岛的名言“我漂故我在”。新闻事业就是润锋心中的大海,新闻追求便是他在大海中漂泊的那条船。为了这个理想,他头也不回的破浪前行,永不靠岸。

照片由凤凰卫视总部公关部拍摄或提供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