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新势力系列报道
2009年12月01日 17:05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09年伊始,一档全新栏目《凤凰观察》悄然登陆凤凰卫视中文台,四位主持人——周轶君、蒋晓峰、何润峰、鲁韬让人既熟悉又陌生。他们是凤凰全球新闻报导中身处一线的记者,哪里有骚乱、战争、灾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也是凤凰资讯节目中的现场评论员,面对各类突发新闻,透彻分析、鞭辟入里;他们经常出现在镜头里,却从没像现在这样正装在身地站在聚光灯下;他们就是凤凰卫视继“名主持人、名评论员、名记者”之后,推出的新一势力——“凤凰观察员”。 

之一:尉迟:我是“势利”的人

之二:杨舒:凤凰让我脱胎换骨

之三:任韧:我在凤凰卫视发现自己

之四:竹幼婷:新闻梦想变奏曲

之五:姜声扬·坚守自己

之六:安东:我是凤凰的草根主持人

之七:王若麟:相信自己

之八:刘芳:绽放在凤凰的白玉兰

之九:周轶君:从战地记者到凤凰观察员

之十:蒋晓峰:追逐心无旁骛的自由

之十一:何润锋:行动如风,激情似火

之十二:鲁韬:感恩的心

蒋晓峰在伊拉克时一头微卷长发

蒋晓峰大学时代军训--西柏坡一红心革命青年

蒋晓峰大学时代军训--耍真枪

蒋晓峰与使馆工作人员欢度春节

蒋晓峰:追逐心无旁骛的自由

作者:杨菁

见到蒋晓峰的时候,他正在为出差巴基斯坦做准备。这次又是个急差,他一天都在忙着火线办理签证。因为当地局势有变,签证手续严格了许多,使得他原本当天出发的计划,不得不推迟至第二日。不过,这反倒成就了我们的见面。

"每次出去最最麻烦的就是签证,还都是去些连香港护照也免签不了的地方。"

其实这样的情况蒋晓峰早已习惯,作为采编部特稿小组的一员,蒋晓峰和他的三位同事承担着凤凰卫视资讯台大部分重要的外出采访任务,特别是每当国际上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他们几乎都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大事发生我在场。"正是蒋晓峰和他的同事们将凤凰卫视的这个新闻理想变成了现实。

所以,基本没有一次出差不是急活,越急的采访任务也经常是越危险的。就拿今年来说:4月,蒋晓峰出现在泰国红衫军反政府示威现场;6月,他奔赴德黑兰采访伊朗大选,其后又正遇选后骚乱;8月,阿富汗大选,塔利班扬言破坏,他在前方逐日报道当地局势;10月,巴基斯坦政府军清剿塔利班,他奔赴前线……

镜头上的他们从来都是精神奕奕,似乎看不出时差的困扰,也看不出连续几日严重缺觉的疲惫。"公司每一次派我出差的时候,我都是很珍惜这个机会的,非常非常地珍惜,从始至今都是,每一次出差,我都会付出全部,毫无保留的全部。"

但人毕竟都是肉长的,蒋晓峰每次出差回来,大家都明显地感到他黑了,也瘦了。"其实每一次都是透支的,这就像前线作战的将军,每当有很大很艰苦的战役时,他们都可以不折不扣地坚持到最后一刻,但往往让他们彻底崩溃的,是指挥部发来命令说,你们的进攻可以结束了。当突然喊停的时候,他可以不吃不睡一个礼拜的那股精神就泄了。我们每次出差跟这种状态也差不多。等做完事情回来,跟公司可以交代的时候,你才会感觉到疲劳,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双重疲劳,但同时你又会有成就感。"

有人曾因目睹凤凰卫视的员工太过敬业而将他们比喻成一群"疯子",从这种意义上说,蒋晓峰就是其中疯得最厉害的一个。而更确切一点说,他从大学毕业,选择了记者这份职业的第一天起就已经"疯"了。

"我是战后见到活着萨达姆的第一位中国记者"

北大波斯语专业毕业的蒋晓峰,大学毕业后毫不犹豫地走进了新华社国际部,他的人生目标从来就没有这么明确过--做记者,出国看看。"学外语的人当然都希望到外面走走看看,很正常,而且那个年龄段,谁愿意在单位呆着,一张报纸一杯茶啊,不愿意!"

第一次驻站机会是去伊朗的德黑兰,迥异的气候环境,陌生的社会氛围,以及必须面对的各种人情世故都给这个初出茅庐的驻站记者上了一课。回忆这段将近3年的时间,蒋晓峰总结,虽然很苦很累,但却很有实效,翅膀长硬了。

从德黑兰回国后的一年里,蒋晓峰开始坐不住了。"心野了,觉得办公室太小了,一身的力气无法施展,有点虚耗那种感觉。太阳下山的时候就会感觉今天一事无成,所以想做点有成就感的,有挑战性的事情。"当时,新华社在全球最危险混乱的地区--巴格达正需要人手,这正中了蒋晓峰的下怀。

2004年的伊拉克正是最乱的时候,虽然美国已经单方面宣布战争结束,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也就此打开,伊拉克国内各派别间的矛盾,伊拉克跟美国及参战国之间的矛盾,一下子全都爆发出来。在这个离地狱只有一线之隔的新闻天堂,蒋晓峰度过了职业生涯中意义非凡的两年。

"我觉得在巴格达自己在做真正的新闻。首先这里是新闻的富矿,其次作为首席记者,我可以带领我的团队去贯彻自己的新闻理念,不会受到行政啊,或者其它方面的一些羁绊,操作的时候比较自由,纯新闻的概念,我比较享受那种状态。"

蒋晓峰在巴格达的时候"放肆"地留了一头长发,从外形到内心都没有让自己受到束缚。"让有形无形的东西都没有任何羁绊,纯粹自由的状态。"

在巴格达,最令蒋晓峰记忆犹新的是能够从几百家媒体中脱颖而出,争取到萨达姆庭审现场25个媒体席位中的一席。我们甚至可以从当年的新闻图片中,找到萨达姆身后一条穿着牛仔裤的腿--那是蒋晓峰的腿。

"我是战后见到活着萨达姆的第一位中国记者。"提到这段经历,蒋晓峰脸上第一次闪现出了一丝自豪感。但他随即坦言道,在巴格达的两年,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巴格达的"战士"

和其它人一样,蒋晓峰也对战地有过很多想象,但有些东西除非你身处当地,否则凭空想象也是徒然。蒋晓峰清楚记得,自己刚刚抵达巴格达走下飞机的那一瞬间,还没看清楚战地景象,就已经感受到巴格达的酷暑对自己造成的威胁。"我在别的地方几乎没有感受到过那种热浪,巴格达夏天摄氏55度~58度都很正常,你能想象么?"而另一个残酷的事实也摆在眼前,战争中投下了很多贫铀弹,放射性物质会渗透到土壤和水里,这对日常饮食产生的影响无法逃避。"没办法,又不能不吃不喝,到这里来肯定要付出代价,一定的。"

此时的伊拉克各方交战不断,怀有不同目的的武装分子也趁机四处袭击作乱。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到处都是乱枪乱跑,暗枪暗炮,你躲都不知道往哪躲,这种场合是最危险的。"

身为首席记者的蒋晓峰在每一次采访任务之前都会做风险评估,好在他手下除了两名新华社同事外,还有十几个不同种族、派别的当地雇员。他会根据每次任务的特点而调兵遣将。虽然他自己也曾为写出有血有肉的报道而大胆冒险--乔装打扮,穿过随时可能遇上交战的死亡之路,潜入萨达姆老家萨拉赫丁省--但他还是自诩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其实我已经很理智了。每一次采访任务,去之前下决心是很难的,很多我觉得应该去,但是会冒很大风险的地方,我自己都会尽量把这种冲动压下去。有时候也有团队中的其它人请缨,我都要作出判断,然后再说服他们,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自己也要经历一番斗争。"

即使如此胆大心细,蒋晓峰也曾经历过让他紧张到抓狂的险境。

有一年除夕,蒋晓峰驾车前往中国使馆参加聚餐,不想,遇到交火,路段封锁,于是连人带车被堵在了路上。"一般我们最怕的就是被堵在车里,这是最危险的。战火有时候会越来越激烈,有可能还有人增援过来。当你坐在车里听见外面乒乒乓乓的时候,你的感觉就是很抓狂啊,你逃又不可能逃掉,无处可逃。"幸好当时蒋晓峰及时判断,掉头行驶并绕出了城,兜了一大圈,最终到达使馆。

绕路行驶可以解堵车之急,那么如果被堵在家门口可就真的无路可逃了。蒋晓峰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枪战就发生在办公室门口。"真是出不去了,我们也没有防空洞没有地道,只能躲在混泥土质地的物体后面,就听到子弹打在墙上的声音,很抓狂。"更令人担心的是武装分子有可能冲进办公室,占领建筑,并绑架众人做人质。"我们的防御能力非常弱,只有两三个配枪的保镖,而武装分子有车,还可能配备重型武器,如果冲进来的话,后果不堪设想。"枪战持续了一个小时,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连"身经百战"的伊拉克雇员们也不知所措。"他们还问我,该怎么办。人家也都是有老婆有孩子的,能给外国通讯社干,不容易。"而恰巧当时一位新同事刚刚来到分社,第一次经历这样的事情自然很紧张。蒋晓峰一面安慰新同事,同时也要控制住自己。"要假装冷静,我自己如果失控的话,那整个团队就都失控了。"

回想起这些经历的时候,连蒋晓峰自己也不禁感慨经历了太多的风险。"每天的情况都不一样,没有人教你啊,你也许能保证一天的安全,但是一年两年……我自己都觉得很侥幸。"

全球局势的观察员

2006年从伊拉克回国后不久,蒋晓峰来到香港,加盟凤凰卫视。作为一个记者,他已可谓资深,但初入凤凰,他仍然大呼挑战。

"电视是全方位的,对出境记者来说,摄像机太残酷了,你有一点思维不连贯,有任何迟疑,或讲错了东西,全都会被一五一十、百分百的记录下来。为了避免在无情的摄像机镜头前丢脸,就只有尽量去提高自己,锻炼自己。"

当蒋晓峰还在完成着从文字记者向电视记者的转变的时候,没有喘口气的功夫,新的任务又来了。对于这样一个走过南,闯过北,又掌握双语的人才,凤凰卫视岂能轻易放过。蒋晓峰和他的特稿组同事被委任为凤凰观察员,除了轮流出差外,每天为全台提供新闻线索,每天做一档深度分析国际时事的节目《凤凰观察》,有突发新闻时,他们要做现场点评,有特别节目时,他们要提前准备专题短片。

"并不是每个情况你都了解,有大量的未知的区域,你的知识是很空缺的,知识结构是不完整的,可是现在要求你是全方位的。"

已经从业13年的蒋晓峰现在也依然做着菜鸟记者必备的功夫--下班后回家做功课。

"要做一个全面的观察员,是需要全方位的积累的,你平时就需要大量的积累、补充。没人是天才,凤凰重量级的评论员,他们每天的阅读量、吸收量绝对不比我们少,只可能比我们多,而且这些都是长年累月的积累,当你了解到这个现实以后,你就没有松懈的机会了,休假的时候也揣上几本书走吧。"

"求安稳我不来凤凰"

蒋晓峰的一位同事曾经对他说,你在新华社混得好好的你来凤凰干嘛,再过20年你看看,你在新华社的境遇一定会比在凤凰好很多!蒋晓峰当时愣了一下,心说,可能是哦,但又转念一想,我要20年的安稳么?

"求安稳我就不来凤凰,20年,我可能有很多经历,会有很多经验,我可以多走很多地方,多了解很多地方,一个个陌生的区域都可以被填上。我没办法去量化这些东西,只能属于个人财富了。"

蒋晓峰当年从巴格达回国的时候,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在仕途上平步青云的条件。但是巴格达对他的诱惑力,竟然大到让他动了重回巴格达的念头。他说那边的雇员让他割舍不下,并觉得自己在那里还有事情可做。

"当你在一个很投入的状态的时候,当你在享受这个过程的时候,突然把这个过程终止了。就好像你在享受一顿美餐,突然有人把你的饭碗给夺走了,那种感觉很不爽。你总想把这个过程继续下去,虽然不可能到达一个最终的位置,但是总希望能够把它延长。因为当你抛开一些私心杂念的时候,心无旁骛地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真的是!"

虽然没有回到伊拉克,蒋晓峰也没有坐等荣誉,而是来到了凤凰。"毛主席曾经对新华社说,要把整个地球管起来,新华社是管起来了,但是新华社那么多人,每人能管的只是很小的一块,凤凰小小的,但是我们能管的真的是很宽广的。"

来凤凰之前,蒋晓峰不知道自己会得到什么机会,只因董家耀的一句话他便做了决定--"你在凤凰做新闻会更有意思。"他自己把这句话解释为做新闻相对更纯粹。

"我还是希望做新闻做事情更纯粹一点,没有太多的羁绊,私心杂念的东西如果掺和在里面的话,干起来会碍手碍脚的。我在凤凰,新兵一个,在底层的时候,感觉特别好,要享受这个过程,不要考虑自己的年龄啊,什么的,不要去考虑。"

蒋晓峰很推崇一句话--"你现在做的事情是为了你老了以后准备的。"

"别给自己留下遗憾,人是由不同的经历组成的,有的人简单一些,有的人丰富一些,有的人短一点,有的人长一点,那么你何不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变得丰富一点呢?人老了以后不能做什么了,只能去回忆。现在求安稳的人到老了以后会很心慌的,因为再想去弥补,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也没有这个时间了。"

照片由凤凰卫视总部公关部拍摄或提供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