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刘长乐:中国文化产业在改革开放中前进腾飞

2008年12月10日 09:26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谢颖 姜贵东

 

文化产业面临失衡状况

记者: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高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将成为支柱产业,但从总量和规模上看,还是失衡的。您怎么评价这种状况?

刘长乐:我们有两个参照系。一个是相对于高速发展的经济增长速度,我们的文化产业体积和重量不能与之相匹配。第二个相对,就是相对于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有非常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历史,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文化产品不仅没有很好的保护开发利用,甚至还有相当程度的自轻自贱,乃至相当程度的毁坏。

2003年年底,我国文化和相关产业实现的增值是3577亿元,占GDP的3.1%。而日本2000年文化产业的规模就已经达到了85万亿日元,占GDP的17%。美国当年的文化产业总收入是4000亿美元,产值占GDP总量的18%~25%。由此可见,我们文化产业占GDP的比例和其他国家相比相去甚远。

在知识经济时代,这势必会导致整个发展的限制。经济文化是生产力,即使工商文明的核心是商品交易,也不能回避商业运作的背后拼的是文化内核。德国制造的汽车为什么可以打败美国,是美国的技术不如德国吗?不是,而是德意志民族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文化特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的文化产业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是相当弱小的,如果不能迎头赶上,必然不能承担社会发展的重负,我们要看到这样的危险,应该尽早地呼吁、尽早地在相应的方向上做好调节。比如说信息产业进程的推进,比如说教育的普及和受教育的平等,等等。

尽管在人类历史4/5的时间里,中国一直享受着世界大国的辉煌,一直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人将儒家视为整个西方文化的挑战者,可是在传统文化的现代技术开发利用上,我们是愧对祖先的。

记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的文化市场也是日益开放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的文化市场中,很多国外的文化产品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赚取了高额利润,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刘长乐:前段时间,《功夫熊猫》在中国掀起热潮,票房过亿元。遗憾的是这样的产品为什么不是中国人做的,更为遗憾的是有很多劳动密集型的工作都在中国,比如《功夫熊猫》有80%的动画技术是在中国完成的,最后贴上美国的标签反过来赚中国人的钱。

文化扩张是美国对外扩张的基本原则,文化产品的特点是贩卖美好的生活形态,以占领对方国民的心灵情感来影响和改变人们对一个国家的好感和认同。由此带来的最大利益不仅是文化产品,还包括商业产品。美国多年来通过好莱坞产品的渗透、通过图书发行,营造了各国人民对美国生活方式的亲近感,进而接纳美国的其他产品。

在中国的文化市场领域里,最赚钱的文化产品大多数都不是我们自己的。当年美国的一部《坦泰尼克号》就拿走了我们3.2亿元人民币,中国的票房总收入只有14.4亿元人民币,他的一部片子就拿走了接近1/5的票房,《谁动了我的奶酪》成了人人必读的一本书。反过来思考,我们的文化产品对美国的影响如何呢?我们的文化产品对美国生活方式的影响在哪里呢?我们输出产品的种类、获取的厚利有多少呢?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从东西方文化比较看,现在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包括市场的冲击很大,区域市场的争夺我们落后于日本、韩国。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现在是关键的时刻。

[责任编辑:张梅] 标签:刘长乐 文化产业 改革开放中前进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