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兴无灭资”
“美帝”“苏修”

文革期间的离婚率

当时有家室的中年人,即便在婚姻上出现了裂痕,也绝对不敢迈出离婚这一步的。社会在道德层面上,对离婚持强烈负面评价……

 
组织来安排
家庭成份

中国婚姻难以抹去的政治色彩

那时候不敢谈恋爱、不能谈恋爱,青年们多半在组织介绍下结合。许多夫妻在结婚前只知道对方的长相,连话都没说过……

 
艰苦产生的爱情
巨变的后遗症

美丽的西双版纳 留不住我的爸爸

“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这是电视剧《孽债》的主题歌歌词。这部电视剧反映了上山下乡运动给整个一代青年以及他们的下一代留下的痛苦和创伤……

 
谈性色变的时代
性教育基本停滞

黄色手抄本:70年代的性启蒙

因在街头接吻,被抓进牢里去的事,现在应该没有多少人相信了,不过,这却是真实地发生在三十年前。在70年代,爱情是严重的“违禁品”,“性”则尤甚……

核心提示   1978年以后,政治权力与传统道德共同构建的社会监管体系日益松动,社会生活的变化之剧,令置身其中的人们感受真切而又应接不暇。少了过度的政治负担,人们的婚姻重归朴实的爱情。1981年,新《婚姻法》颁行,将“感情破裂”规定为离婚要件,由此,中国人似乎开始意识到,爱情也是婚姻中颇为重要的东西。婚礼也跟上了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潮流,新人穿上了套装西服婚纱、喜宴排场越来越大,婚庆事业也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开始“爱” 洋气 专业婚庆 大排场

80年代:新人都愿意请木匠来家里做家具
女孩要准备自己的嫁妆,8条新棉被,可以盖上20年。规矩的人家也得给媳妇一个见面礼,通常是金戒指和金项链,九九金的,式样老土,克数殷实,女孩子家出面为女婿做一套婚礼上穿的全毛呢中山装。规矩的人家也得给媳妇一个见面礼,通常是金戒指和金项链。那时所谓婚礼,就是喜酒,当时并没有来喝喜酒一定得送礼的规定,所以被通知喝喜酒的人,都是真正的高兴【详细】
90年代:我们开始拍婚纱照了
九十年代之后,人们荷包更加殷实,婚礼样式开始走向中西结合。专业的婚庆公司出现并迅速发展。新人穿上西方的婚纱和西服照起了婚纱照,迎亲要有车队,喜宴要在酒楼热闹地举办,婚礼增加了不少有趣的仪式。这时的婚礼更讲究一个排场。【详细】
让我们挣脱感情破裂后的婚姻枷锁
1981年,新《婚姻法》颁行,增设了无效婚姻制度,规定了夫妻的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设立了离婚的损害赔偿制度,提高了法定婚龄。将“感情破裂”作为离婚条件 ,使当时不计其数的深受包办买卖婚姻、重婚、纳妾、虐待、遗弃之害的当事人挣脱了不幸婚姻的枷锁。 【详细】
特殊“移民潮”:两岸通婚开放之后
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之后,两岸之间的通婚逐渐出现,并成为两岸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有人总结,目前两岸的婚配模式主要有“老夫少妻型”、“少夫老妻型”、“地位不对称型”、“双方感情型”。多种婚配模式的出现与两岸特殊的时空背景、经济生活水平及相识方式等相关 【详细】
 
【网友讲述】90年代婚纱照拍摄过程
 
#

    我大概是穿了四套衣服,戴着一些塑料的假首饰。布景也很简陋,穿唐装照的时候,我先生手里的折扇是破的,工作人员就把破的那折儿折起来,让我先生紧紧捏着...

改革开放后婚姻史上的“第一次”

第一家婚介所——

1982年,我国第一家婚介所--广州市青年婚姻介绍所成立。当时前来登记找对象的人只需要交上5毛钱。

第一则征婚启事——

1981年1月8日,《市场》报上刊登了新中国第一则征婚启事,四川40岁的丁乃钧,通过启事,与吉林的张姓姑娘喜结连理。

第一场“专业婚礼”——

1990年8月1日,中国首家婚庆公司“紫房子”迎来了重张开业后的第一对佳偶,这也是建国后由专业婚庆公司办的第一场婚礼。

第一次出现“丁克家庭”——

所谓“丁克家庭”就是不生孩子的家庭,这股“丁克潮”自80年代开始在我国登陆。

第一股离婚潮——

1980年新《婚姻法》颁布,随之引发一股“离婚潮”,其主体主要是“上山下乡”后返城工作的知识青年。

核心提示   新中国首部《婚姻法》颁布至今,结婚证的款式已经变化很多次,“脸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同一时期各地的款式也是不尽相同,从“发奖状”到“领红本”,“牡丹花”到“防伪标”,从“压箱底”到“法律文书”,它见证的不单单是一对新人走到一起,组建起一个家庭,更多的则是它见证了一代人的生活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

#

结婚证见证共和国60年变迁

从建国到现在,小小结婚证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

从奖状式到护照式结婚证

以前的结婚证像奖状,1994年以后的结婚证外形类似护照

#

稻穗、棉花是结婚证上的主角

图案反映当时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

#

1965年的结婚证

“文革”时期的结婚证图案比较简洁

#

1967年的结婚证

“文革”时期的结婚证书上印有《毛主席语录》

#

1973年的结婚证

“文革”后期,结婚证图案有工农兵、向日葵和国旗国徽

#

1980年的结婚证

80年代的结婚证上四周以麦穗为框

#

1982年的结婚证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结婚证书开始贴上新人照片

#

2009年的结婚证

1994年,全国开始印制统一的结婚证,结婚证外形类似护照

    从建国到现在,这一张张小小的结婚证书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它见证的不单单是一对新人走到一起,组建起一个家庭,更多的则是它见证了一代人的生活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前  

    1958年的结婚证。除了和平鸽图案,稻穗、棉花也是当时结婚证上的主角,这反映当时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进入“文革”时期,结婚证图案比较简洁。下面是向日葵和大红双喜字,上面是国旗国徽,证书上印有《毛主席语录》。

改革开放后  

    80年代的结婚证上四周以麦穗为框,下面是大红花,上面是红旗簇拥着的毛泽东选集,远景是林立的工厂和烟囱,壮美的山川、水库及高压电网,这张结婚证书反映了全国人民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奔向“四化”的美好前景。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结婚证书开始贴上新人照片。到了1994年,全国开始印制统一的结婚证,结婚证外形类似护照,封面为红底金字。2004年,民政部宣布启用新版结婚证,封面为枣红色烫金,内容为横版打印。
    新时代的结婚证体现了科技的力量,实行了更加完善的定向定位安全防伪水印币纸,水印图案为“双喜”。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法制的逐步完善,结婚证不再是夫妻压在箱底的东西,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