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凤凰网卫视 > 凤凰大事 > 分析评论 > 正文
中国公民海权意识崛起 呼唤强大海军

2011年03月08日 17:04
来源:新华网 作者:于冬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对海洋维护现状不满

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0.4%的受调查者表示对中国海洋权益维护的现状不满。调查发现,受调查者最为关注南海争端,“按照50年的期限,在2020年9月前,如果中国不能控制这些岛屿的话,将意味着主动放弃对它们的主权”。

受调查者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国防大学的孟祥青教授就指出,在中国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近一半存在着争议:海域被分割,岛礁被侵占,资源被掠夺的情况非常普遍。中国版图上划的海上传统疆界‘九段线’早已名存实亡。8个海洋邻国均不同程度地对我海洋国土和权益提出了无理要求,这涉及1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

至于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途径,54.5%的受调查者主张“建立强大的海军和统一高效的准军事力量”是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最好方法,26.6%的受调查者认为“国家需要制定明确的海洋战略”。因此,中国海军的建设,尤其是航母的建造备受关注。

当然,也有极少数受调查者指出应该“建立强大海军打垮周边侵权国家”。对此,杨毅认为,中国维护合法的海洋权益固然需要发展强大的海军,但提高海权意识、解决领海争端并不意味着武力对抗,过于强调武力手段,将加剧地区安全困境。也有部分受调查者认为,除了发展海军,维护海洋权益还需要制定明确的海洋战略、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等综合手段的运用。

呼唤开放理性的海权观

中国公民的海权意识已然觉醒,但孕育其走向成熟的环境尚不具备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于冬发自北京如今,谁人不知黄岩岛的重要,但又有多少中国人知道黄岩岛的准确位置呢?这是本次调查结果提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中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时而惊涛骇浪,时而暗流潜涌,正遭遇相关国家“温水煮青蛙”式的蚕食。维护海洋权益固然需要行动,但再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在呼吁国家加强应对的同时,需要转换的还有公众的海洋意识。

让“海洋”走进课堂

“中华世纪坛只铺了象征960万平方千米黄色国土的960块砖,在中小学生的地理教科书里至今找不到我国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可以主张的管辖海域。”中国海监东海总队高级工程师郁志荣认为,中华民族因为海洋意识淡薄而丧失了许多机遇,为此吃了不少亏。

然而,在近代同样被西方的坚船利炮叩开了国门的日本却是另一番样子。“应该说日本是马汉海权理论的最大受益者,马汉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我们颇为封闭的岛国根性世界观。日本的未来取决于海洋,这是每一名小学生都会接受到观念。”来自日本东北大学的佐藤俊彦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日本政府之所以多次顶住国际舆论的压力执意捕鲸、并在中小学推广免费午餐鲸肉,也有让国民时刻不忘海洋“恩泽”的含义。

日本的海洋公益活动更是办得有声有色。除各具特色的水族馆、海洋馆等设施之外,每年7月份的第三个周一是日本法定海洋日,其主旨是感谢海洋的恩惠,祈祷作为海洋国家的日本的繁荣,“我们缺乏土地、没有资源,只有阳光、空气和海洋”。国土交通省会和海上保安协会等,还会举办向公众开放海上巡视船等活动,并且让民众亲身体验海上监视艇、警备艇。

对此,佐藤指出,一百年来日本政府其实一直在竭力追求海洋国家的身份,“这些礼仪化的活动是强化国民海权意识的最佳通道”。

有分析指出,没有对海洋热爱就不会有维护海洋权益的意识和战略。让人欣慰的是,位于山东青岛的中国唯一综合性海军博物馆准备年内开工扩建,该馆将成为促进海洋文化海军建设与学术研究、普及海军知识和加强国防教育于一体的重要基地。

“群龙闹海”亟需整合

“国内海洋研究机构不但鱼龙混杂,而且机构林立、各自为战,没有发挥出整体的效应。”大连舰艇学院从事海洋政治研究的林教官对《国际先驱导报》指出,这些专门性的海洋研究机构自身就非常脆弱,又有什么能力去普及海洋知识、引导民众的海权意识?

林教官指出,一个国家公民的海权意识水平取决于国家的海洋科研实力,“海洋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领域,一个不具备基本的海洋科学常识的人,他对海洋的认识注定是停留在大海浩瀚或波涛汹涌的层次上,不会有真正的海洋意识”。据介绍,日本官方背景的海洋科学技术中心在人力、技术、仪器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且与民间机构互动形成了一套海洋产学研系统。日本海洋科研机构也承担了提高国民海洋意识的社会责任。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中国海洋研究机构广泛分布在教育部、交通部、海洋局、气象局、海关等多个部门内部,“群龙闹海”难以形成大兵团作战的合力。此外,海洋科研过于侧重水产养殖、矿产开发、航海测绘等传统的技术领域,在海洋政治研究、海运管理和海商法等社科研究领域则非常脆弱,“以致每次发生国际海上权益纠纷时,政府和企业都要满世界的‘悬赏’找专家咨询。这些机构本身的工作都应付不过来,就别提承担提高公民海权意识的社会责任了。”

海权意识呼唤理性思维

“近代中国屈辱史,很大程度上来自海洋,目前,我们的安全威胁来自海上。”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年来,中国所属海域连续遭到周边国家的蚕食。

在中国生活近四年的佐藤俊彦认为,中国人并不缺少维护海洋权益的热情,缺乏的是总体的战略和理性的思考。“每次同周边国家发生海域纠纷时,都会引起一片愤怒声,但却很少采取有效的行动。中国民众对强大海军和航母的追求也近乎痴迷。”佐藤表示,他非常理解中国民众的心情,但不能过于迷信武力,强大的海军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日本可谓是前车之鉴。

早在100多年前美国佩里舰队叩关后,日本就制定了“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海洋战略,但正是这种陷入狂热的海权思想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专家指出,中国应该有一种更加开放和理性的海权观。

而在接受记者采访中,也不只一位专家提出尽快确立明确的国家海洋战略,这将为中国国民海权意识的引导提供“指南针”。

什么是海权论?

海权论是美国海洋历史学家马汉在19世纪末创立的理论,马汉引证英国在拿破仑时代获得海上霸权的事实,提出如欲发展必须以强大的海军控制海洋,以掌握制海权力。地理位置、地形、国土之大小、人口数量、国民性、以及政府的政策被认为海权的六项基本要素。海权论的提出对美国、英国、日本等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根据马汉思想集结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很早就被引介到中国,但中国学界更习惯使用海洋权益或海洋权利的概念,强调依据国内外法律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摒弃海权论中过分强调权力控制和领土扩张的霸权主义色彩。

[责任编辑:石冰]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