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凤凰卫视主办的“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2010-2011”在北京正式启动,自2007年首届举办以来,此活动目前已经成为华人世界重量级的年度盛事。
2010年9月7日晚,瑞典斯德哥尔摩,来自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从8000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最终入围“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总决赛的57位选手正在静静地等待比赛结果的宣布。当来自中国广东佛山二中的李颖欣和杨兆楠从瑞典王储维多利亚公主手中接过大赛颁发的全球唯一特别奖,五星红旗在会场投影中冉冉升起的时候,全场掌声雷动。
再次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李颖欣还是很兴奋。“当时真的可以用欣喜若狂来形容,坦白说,在到瑞典之前,我们曾经参加过青少年创新大赛,但那一次还未进入国内决赛就止步了,当时我们三个都有些沮丧,但还是要打起精神来准备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中国地区选拔赛,从北京到斯德哥尔摩,最终知道自己的尝试得到了肯定时,那真是一种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体验。”
最实惠的环保技术
李颖欣、杨兆楠、陈婉玲开始进行最终获得“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唯一特别奖的“释能保氮土壤重塑”抗污染新技术研究,只是源于三人一次偶然的户外旅行。当他们看到大片的农田基本上都遭遇化肥、农药的严重污染时,三位同在学校环保科技活动小组的绿色爱好者便萌发了一个简单的想法:共同做一个研究项目,解决农田的污染问题。然后,他们便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给出的意见是:提出方案,大胆动手做。这也是佛山二中的一个良好传统,学校鼓励学生多进行研究性学习,并有一个专门的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完成整个研究过程。
但研究进展并不如三人预想的顺利。为了调制土壤重塑的配方,找到由废弃物和共生菌群组成的最合适的培养基料,李颖欣、杨兆楠和陈婉玲在实验室里不知道试验了多少次。"之前并没有过这样的经验,而且网上也基本上找不到相关的资料,所以只能靠我们自己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摸索。"不过,三人的努力并没有白费,经过几十次的失败之后,他们最终找到了最合理的方案,巧妙利用"释能保氮"独特方法,重组土壤的碳氮比,重塑土壤生态因子,这个方法能有效解救土壤板结、防止肥水流失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颖欣说,在斯德哥尔摩比赛的时候,和世界各国那么多优秀的学生一起同台竞技,虽然不免有些紧张,但还是对自己的项目有信心,那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和同伴的这个研究,“创新性强”。“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想到用蔗渣来做原料,在南方,蔗渣很常见,价格也很便宜,我们的研究总共花费不到五包蔗渣,每包成本也就两元。如果换到北方地区,就可以选择用秸秆来代替。所以说,这个技术成本低,适应范围广,实用性也强。”
实验室里的美好时光
从高一开始就投入“释能保氮土壤重塑”抗污染新技术研究的李颖欣、杨兆楠和陈婉玲,业余时间和长假,基本上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问颖欣,假期看到别的同学都在休闲娱乐,而你们却整日与实验打交道,不会觉得无聊吗?颖欣笑着回答,"老实说,刚开始有一点,但我们都对这个研究非常有兴趣,这是让我们坚持最重要的信念。而且当我们的实验进展到某个阶段时,对遇到问题的思考,对实验结果的期盼,都大大超过我们对于娱乐活动的关注。"
对于三个长期泡在实验室的同学来说,在实验室“战斗”的日子,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连做完实验后洗试管,也不觉得是任务,而是一种放松。“因为每次实验都要用到一大堆试管和仪器,学校的生物探究实验室只有指导老师,没有实验助理,所以我们都自己动手。不过,与其说我们是在洗试管,倒不如说我们在'玩水',多半在这个时候,我们会聊聊自己的学习状况,讨论讨论实验下一步该怎么做,有很多个念头,其实都是在这个时候想到的。”
荣誉带来的责任与力量
最初只是出于兴趣和爱好,开始了一项环保技术的研究,最后在国际比赛中获得认可,拿下大奖,对于这一切,颖欣说,“可以说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当初做这个项目,只是想着看能不能想办法解决一下现在农田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没有想过会去参赛,但当我们报名参加比赛之后,一步步从佛山市走到瑞典斯德哥尔摩,那个时候又对自己的研究又越来越有信心,因为我们注重的就是实用性。”
在瑞典参加“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的经历,让颖欣觉得收获颇丰。“严格来说,我觉得这并不像一场竞争激烈的比赛,反而更像是一次世界各国青少年关于环保问题的深度交流。我们在那儿的一周,除了头三天,各自向评委陈述自己的研究项目,其余的时间就是大家一起出海、参加国王晚宴、游览最古老的博物馆和动物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深入了解各国学生对于环保的认识。"在全部选手参加的联欢会上,颖欣和兆楠也通过准备的中国结、折扇还有诗词等来介绍中国的文化及中国的环保理念,"看到他们好奇而且渴望了解的眼神时,我们觉得很骄傲。”
在颖欣看来,获得青少年水奖唯一特别奖和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提名,都让她觉得身上的责任更重了一分。“荣誉对我而言,更多的意味着是责任,我们要做的也是起到一种带头作用,让更多的人来关注环保,投身于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