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郑成功裔孙参加“保钓”运动 名列台湾当局黑名单


来源:凤凰原创

嘉宾简介: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54年台北大学统计学系毕业,曾创作《错误》、《水手刀》、《偈》、《梦土上》等著名诗作,是郑成功第十五代孙。 诗人出生于济南,16岁随家人来到台湾,1970年参加&ld

郑愁予高中毕业意外骨折,题做“毕业歌”受国文老师鼓励

郑愁予:在一个人的性灵之中,有很多自己并不能够了解的,学校的教育会有方法,把它带引出来。1949年,我来到台湾。到高中读书,到三年级要毕业的时候,国文老师在最后一堂课要求交作业,交作业是不能含糊的。这次我要写一首诗,因为我的右手骨折了,不能够写文章。因此,我就写了首诗,当做国文课的作业,呈给了老师。我心里头很胆怯,因为老师尚奎斋先生是个汉学家,他不怎么欣赏现代的白话诗,他是教古诗的。我怕他看到这首白话诗会生气。结果,最后一堂课上课了,他拿出我的诗来,诗稿就是这个,他说这首诗写得还很好啊,然后他叫了我的名字,他说,你毕业以后接着写诗吧。我因此受到很大的鼓励。现在呢,我把这首诗读出来,这是我到台湾来写的第一首诗。

纪念薄题歌

薄子打开了

一片纯白

题些什么才好呢

如果这是一方纸窗/我会画一轮朝阳/给你

又在你这窗上画出金花的原野

大道通向远方去

如果这是一片粉墙

我会画出苍青的山脉/给你

又在你这墙上画出高林浴着云海

一椽茅屋隐约在山腰间

如果是一角床单

就让它垂着吧

因为我要画的是一江逝水

反正床单会在你航行的梦中起伏

就像船行江水的波动

画完了三个卑微的祝福

然后我是不题名字的

只画一个道旁送行的少年

又画他在山脚下仰头呼喊

而我是不题时间的

只画一条船张着帆

一行灰雁横江渡过

郑愁予:谢谢。当时我觉得,毕业了,大家分散,最强烈的情绪呢,是离别而不是祝福。因为每个毕业的同学,他们多多少少知道自己的方向。

林义煊(1986届毕业生、台北大学校友会秘书长):郑老师,你好,那么刚才这首诗,是不是送给学生们的一个纪念呢?

郑愁予:就是的。

林义煊:对,我想这个是一个诗人的智慧,是非常了不起的。

郑愁予:当一个写诗的人,不但是每句话、每一个字都很重要,要负责任。因为在古代的时候,有一段时间,西洋啊认为写诗的人,是最没用的。他们像这样的年龄,肯在这么热的天气,坐在这里,我把每个人比成一棵生命树好了。他们正是枝繁叶茂、开花结果的人。因为什么?因为他们居然来听一个老诗人讲诗。

林义煊:你们都是生命的树,为自己鼓励一下。

以下环节为现场互动提问:

郑愁予朗诵自己高中毕业时所作的“毕业歌”,赠与学弟学妹们。

郑愁予自称抗战儿童 童年记忆成为作诗灵感

林义煊:那么,今天在这个场合上,我请问郑教授,能不能容许几位同学提一些问题,跟您做交流呢?

郑愁予:当然当然。

倪瑞新(台北大学1978届毕业生、台湾著名民歌手):郑老师,您好,我是中文二年级的倪瑞新,然后想问一下,当您写诗,灵感没有的时候,您是怎么把那个灵感找回来的?

郑愁予:灵感,实际上是有一个背景在那里,一个场景存在的,不是青鸟从天上飞来了,忽然就有了灵感。你比如说,我是个写诗的人,我是一个抗战的儿童。抗战那一年我5岁,读小学一年级。那么,因为内战,我离开了住了几年的北平,然后辗转到了台湾。我到了台湾的时候,慢慢地还是在回想战争的状况。因为童年的记忆是不会忘记的,它成为你的潜意识,写诗的时候,它就会跳出来。所以灵感,它是一个科学性的名词,因为灵感不只是写诗,做任何事情都会有灵感,你要想发明一件东西,就是要依靠灵感,否则的话,你研究来研究去,画了很多图,搞不出来,忽然灵感一来搞出来了。但是它不是在写诗,所以灵感是靠对于场景的感动。

下一页:“文学史上很多诗人并不是读文学的,徐志摩没有读过一天文学”

[责任编辑:马超]

2015-07-04毕业歌 郑成功后人披露8000山东师生流亡澎湖惨案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5/07/04/316a662d-0b21-4c6c-9259-64c4aa645ca3.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